諸葛亮扮演的五重角色 歷史上他軍事能力究竟如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導讀:從未人像諸葛亮那樣,身上存在那麼多的爭議,有人把他奉上神壇,有人把他踩在腳下,有人稱他為人臣典範,有人說他權傾朝野,有人說他量大如海,有人說他不能容物。
明明諸葛亮就只有一個,為什麼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認知呢?古詩有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諸葛亮在我們心目中是什麼形象,其實取決於我們看待他的角度。
遙想當年,諸葛亮躬耕於隆中之日,是決計想不到自己會扮演那麼多角色的。
文學角色
關於諸葛亮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但影響力最深遠的,無疑是明初羅貫中巨著《三國志通俗演義》。
《三國演義》是在西晉史學家陳壽《三國志》和南北朝史學家做注的基礎上,加以文學處理的作品,向來有「七分實三分虛」的說法。
這部小說在尊重歷史大框架的條件下,對一些歷史事件有藝術化處理。
經過文學藝術化處理後,諸葛亮身上多了幾分神奇色彩,比如「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料華容道」、「三氣周瑜」、「識魏延反骨」、」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續命」等等,都是羅貫中先生的藝術創作,並非諸葛亮真的有過這樣經歷。
文學作品中,諸葛亮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樣神仙般的人物,他能掐會算,上知天下下知地理,九流三教無所不通,甚至偷割魏軍麥子的時候,還能用「長房縮地法」,小車慢悠悠地走,魏兵快馬加鞭怎麼也追不上。
書寫到這個份上,諸葛亮已經不是一個人了,他已經是個神仙了。
魏軍跟這樣一位通曉法術的神仙斗,怎麼能不吃虧?
司馬懿後來也學乖了,跟神仙斗咱是鬥不過了,惹不起還躲得起,於是不管諸葛亮怎麼羞辱,司馬懿就是不出戰。
結果諸葛亮夜觀天象,發現自己陽壽將盡,便用七星燈為自己續命。
這哪裡還是一個凡人?這分明就是天上神仙下凡來拯救世人,而這個神仙沒有聽從上天的安排(天意),違背上天命令幫助即將滅亡的漢朝(逆天行事),所以上天生氣了,要把這個神仙召回天庭嘛。
所以,諸葛亮的七星燈續命註定是要失敗的。
魏延,這位名字很親魏、卻終生與曹魏為敵的將軍,因為軍情緊急衝進來稟報而不慎踏熄七星燈,怎麼看都是上天假手於他,來宣告諸葛亮失敗的。
果然,諸葛亮很快就逝世了。
但諸葛亮的表演並沒有隨著他的逝世而終止。
在撤兵路上,長史楊儀和將軍魏延爭權發生內訌,馬岱根據諸葛亮生前遺命潛伏在魏延身邊,出其不意斬了魏延,免去蜀漢一場內亂。
在此之前,楊儀還用諸葛亮定下的遺計,用諸葛亮雕像把司馬懿嚇得屁滾尿流。
直到鄧艾偷渡陰平,路過定軍山時,諸葛亮還顯靈要求鄧艾不要傷害蜀國百姓。
至此,諸葛亮的表演才算告一段落。
作者為了讓讀者看得過癮,先是把諸葛亮當成一位世外高人來寫,然後越寫越過癮,索性當得道高人寫,最後乾脆寫成神仙了。
但在諸葛亮身上太過用力,又不能解釋蜀漢最終滅亡這個事實,只能把這一切歸於天命。
這樣造成的結果是,一方面,諸葛亮的形象更加豐滿,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卻沒有顯現諸葛亮的忠,更沒有讓人們看到諸葛亮處境的尷尬和無奈。
更因為書中提到諸葛亮在處理荊州問題上表現滑頭,先是讓劉備哭,爾後讓劉備借,再讓關羽賴,最後漢中之戰後期還提議讓關羽出兵攻打樊城策應。
也正是因為如此,給很多不明史實的讀者造成諸葛亮姦猾的印象,據此作出諸葛亮要害關羽的推斷。
當然,這些都是不符合史實的。
歷史學家口中的形象
歷史學家口中的諸葛亮形象,是不是更為接近歷史呢?答案是肯定的。
歷史學家口中的諸葛亮形象,是否就是歷史中的諸葛亮呢?不一定!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裡先按下不發表評論,先看看歷史學家口中的諸葛亮形象是怎麼樣的。
歷史學家首先把諸葛亮還原為普通人。
普通人就有七情六慾,權力慾望、金錢慾望、女色慾望、名譽慾望等等。
關於女色慾望,諸葛亮妻子的形象眾所周知,屬於心靈美的類型,所以這一條諸葛亮基本沒有被專家「還原」(翻案)。
金錢慾望,諸葛亮非常廉潔,這個問題也沒有遭到專家的拷問(翻案)。
最為關鍵是權力慾望,最是要命,諸葛亮生前大權獨攬,還有把李嚴貶為庶人等事跡,被專家們津津樂道,各種解讀。
在很多專家看來,諸葛亮是個權謀家。
有些史學家認為諸葛亮應該為關羽的死負責,認為關羽的死是諸葛亮在排除異己。
更有史學家認為諸葛亮跟曹操沒什麼不同,時機成熟諸葛亮也會篡漢。
當然,這些都是史學家的猜測,畢竟早早逝世,沒有發生過這些事。
在諸葛亮的謀略方面,在專家看來,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失敗的。
專家們論證了隆中對沒有考慮到東吳方面在荊州的利益,以及北伐的難度。
以此推斷,諸葛亮不是一個成功的謀略家。
更有專家指出,諸葛亮的隆中對涉嫌抄襲魯肅的榻上策,直接把諸葛亮打成「文抄公」。
內政方面,曹操屯田和諸葛亮治蜀是寫入教科書的內容,但也有專家發現史書記載蜀中「民有菜色」,說明諸葛亮對蜀漢的治理並不成功。
當然,並非所有史學家都這樣看,主流史學家都比較認可諸葛亮的內政。
軍事方面,在史學家口中的諸葛亮非但不會神機妙算,甚至有些死板,有些教條化。
因為陳壽有一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而認為諸葛亮不懂變通,指揮僵化。
史學家認為諸葛亮軍事能力平庸,算不上一個軍事家。
但因為司馬宣王察看諸葛亮營地說了一句「天下奇才」,又不得不承認諸葛亮治軍有方。
綜合起來,在史學家看來,諸葛亮是一位能帶兵和練兵但不能打仗的人,這樣看來,也許諸葛亮最合適的崗位應該是八十萬禁軍總教頭了,這不是要搶王進的飯碗嗎?
科技發明方面,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有史學家論證為獨輪車。
但蜀漢當然沒有自帶美顏的自拍手機,因此諸葛亮的朋友圈也就看不到當時木牛流馬是什麼樣子的。
史學家認為是獨輪車的說法,可以說是一種合理的解釋,但不一定是真相。
當然,不同史學家之間,關於諸葛亮的說法也會大相逕庭。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歷史真相只有一個,但我們已經看不到了,對於真相的解讀卻可以有很多種。
關於後漢三國的史料就擺在那裡,一些重要事情,著史之人一筆帶過,後人怎麼去解讀,取決於看問題的角度,只要合理能自圓其說就可以。
歷史學家系統地研究歷史問題,所接觸的領域要比我們普通人廣闊得多,知識面也更加寬闊。
但是,歷史學家也有自己的講座和專欄,他們不可能把自己看到的、學到的全部擺出來,他們只能碎片化地一點一點地講。
為了讓不太了解歷史的人也有興趣,他們必然要製造吸引眼球的話題,而顛覆原有的歷史人物形象,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所以,雖然史學家了解到的諸葛亮是一個多層次的形象,但史學家為了眼球效應,一定會語不驚人死不休,讓我們看到一個極端的諸葛亮形象。
只有這樣,受眾才能在驚訝和好奇中,繼續關注他們的下一個話題。
網民口中的形象
網民可就複雜了,由於各人信息來源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是不同的。
即使信息來源一樣,看問題角度不同,得出結論也是大相逕庭的。
就拿看《三國演義》的網民來說,有人看到忠,有人看到奸,有人看到智,有人看到妖,爭個不亦樂乎。
更有網民認為,劉備白帝城託孤,是因為諸葛亮帶了五百刀斧手,強迫劉備託孤給諸葛亮的。
也有網民說,劉備埋伏了五百刀斧手,如果諸葛亮說錯一句話就會人頭落地。
這些都是沒根據甚至不合邏輯的猜測,但網民不需要為自己說的話負責,誰都有說出自己見解的自由,哪怕這個見解是錯的。
講座迷口中的諸葛亮形象則更多來源於是史學家特別是易中天老師。
史學家當然不能信口開河,他們所講至少是史書上有出處的。
不過上面也說到,史學家在做講座做節目的時候,對自己研究出來的成果是有取捨的,歷史上對某個事件有分歧或者有多種不同說法時,他拿出來的可能是最偏激或者最能吸引眼球的一面。
講座迷並不知道這個,他認為只要是專家說的都是對的,於是全盤接受過來。
但在轉述專家見解的時候,不可避免,又加入了自身的理解,這就是專家節目對歷史人物斷章取義的基礎上,再次被網民斷章取義。
網民口中的諸葛亮形象是五花八門的,有人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無所不能,有人認為諸葛亮玩弄權術比曹操還壞,有人認為諸葛亮誇誇其談眼高手低,有人認為諸葛亮百無一用白瞎了劉備一雙鈦合金狗眼。
當然,上面說過了,網民信息來源不同,知識面不同,得出千奇百怪的結論,不足為奇。
歷史名人口中的形象
元縝
撥亂扶危主,殷勤受託孤。
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
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
如公全盛德,應嘆古今無!
楊慎
劍江春水綠沄沄,五丈原頭曰又曛。
舊業未能歸後主,大星先已落前軍。
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雲。
正統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
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題四川成都武侯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
司馬炎: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徐庶: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陳壽: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袁准:亮治實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遠,非求近速者也。
......亮,持本者也,其於應變,則非所長也,故不敢用其短。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
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
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
......推子八陳,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
漁樵公眼中的歷史形象
本來說的是諸葛亮的歷史形象,但正如上面所說的,各人信息來源有別,知識面不同,漁樵公自知才疏學淺,難保自己理解的歷史就是史實,但自問儘量做到客觀不帶偏見去理解,故而謂之自己眼中的諸葛亮歷史形象。
其實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引袁准評論那一大段,已經是無限接近諸葛亮的歷史形象了。
陳壽也有大段關於諸葛亮的評價,但陳壽因為降臣的身份,且人品上有瑕疵,著史字裡行間,皇城惶恐,多有顧忌。
故漁樵公認為,陳壽著史敘事部分無疑問,但評論部分應該考慮其所處立場,很難做到如同袁准般客觀公正。
當然,既然說是漁樵公眼中的歷史,那給出自己看法是必須的,――儘管是我的一家之言。
先說隆中對。
若是以結果論英雄的話,諸葛亮的隆中對無疑是失敗的,至少是沒有完成預期目標的。
但是,設身處地站在劉備的立場,你還能給出比隆中對更好的國策嗎?相對於蜀漢的隆中對,曹魏有荀彧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孫吳有魯肅的「榻上策」,都是旨在問鼎天下而訂的國策。
那麼,我以問鼎天下為標準,請問曹魏成功了嗎?沒有!蜀漢還沒有滅掉,曹魏大權已經落在司馬氏手上了,即使最終司馬氏平定天下,卻與曹氏有何干係?曹氏與孫氏劉氏一樣身與名俱滅。
那麼,請問孫吳的國策成功了麼?一樣沒有。
孫吳一樣被司馬氏并吞了。
若以成敗論英雄,似乎司馬炎才算成功。
然而,司馬炎的國策是什麼?無非是「奮父祖之餘烈」罷了!沒有國策竟然是最好的國策?
當然不是!在特定條件下,魏蜀吳三國的國策都是成功的。
曹魏「奉天子以令不臣」,讓曹操擁有北方(遼東除外)。
魯肅「榻上策」暗合縱橫家之道,阻擊曹操南下,為江東發展贏得時間,為孫權稱帝割據一方奠定基礎。
諸葛亮的隆中對,讓劉備在迷惘中找到方向,從無到有、由弱而強地發展起來,最終漢中一戰完勝曹操,從此三分天下有其一。
這難道還不算成功嗎?至於未能實現克定中原的終極目標,這已經是一個政治理想了。
但要說失敗,也談不上。
直至諸葛亮去世,三國仍是鼎足而三之勢,均勢並沒有被打破。
之後經歷蔣琬費禕等多人執政後,才為司馬昭所滅,這已經不是諸葛亮所能掌控的了。
同理,司馬氏代曹,跟荀彧制定的國策沒有關係,司馬氏吞吳,也不能說魯肅制定國策的問題。
再說說諸葛亮的外交才能。
諸葛亮的外交是其國策的延伸,主要是體現在對吳關係上。
諸葛亮對吳外交分為三個階段:赤壁之戰階段、劉備伐吳階段、諸葛亮主政階段。
赤壁之戰前夕,是一超一強數弱。
一超是超級強大的曹操,一強是經營江東三代根基深厚的孫權,數弱是劉備劉琦劉璋張魯馬超等。
諸葛亮審時度勢,替劉備制定聯強抗超的策略,聯合孫權對抗曹操。
諸葛亮這戰略與江東有識之士魯肅不謀而合,孫權力排眾議與劉備組建聯合陣線,終於成功阻擊曹操。
劉備伐吳,諸葛亮頭腦清醒,並不支持,但劉備卻聽不進去,一意孤行,最終精英盡喪,讓曹魏坐收漁人之利。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清醒地意識到,夷陵之戰中,蜀吳之間的內耗喪失很多精英,若是再不能聯合,是很難對抗曹丕的。
於是,諸葛亮不計前嫌,主動與東吳修好,共同對抗曹魏。
諸葛亮主政期間,蜀漢與孫吳關係非常穩定。
正是這種穩定的雙邊關係,讓曹魏不敢貿然進攻其中一國,為蜀漢恢復元氣爭取了時間,這才有了歷史上著名的諸葛亮治蜀。
縱觀諸葛亮的外交,僅用「務實」二字便可概括,無論是赤壁之戰前夕的聯強抗超,還是夷陵之戰後期的兩弱抱團取暖,都符合弱者的生存之道。
難得的是,蜀漢處於聯合陣線弱的一方,還能做到不卑不亢,不能不讓人佩服諸葛亮作為優秀政治家的智慧。
內政方面,這一點歷史爭議最少,諸葛亮內政基本上得到史學家的公認。
諸葛亮從劉備手裡接過來的是一個外強中乾的爛攤子。
夷陵之戰中,蜀漢喪失無數精英,關羽劉備兩場戰役可謂是喪師失地,東西二川統治還不穩定,南部又發生叛亂。
若是政策不對,不等曹魏孫吳來攻,治下的百姓就夠諸葛亮喝一壺了。
諸葛亮不慌不忙,按部就班,先是穩定內部,然後才出兵平定孟獲,後方穩定之後,才考慮北伐。
諸葛亮治理蜀國,賞罰嚴明,有錯必改,處事公道。
大事小事,都親力親為。
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國力蒸蒸日上。
諸葛亮雖然執法很嚴,但因為他做事公平公正,所以被處罰的對象對他沒有半句怨言。
李嚴與諸葛亮同屬託孤大臣,兩人私交很好,但因為犯了錯誤,諸葛亮聯合眾大臣,上表後主,把李嚴貶為庶人。
李嚴沒有因此而記仇,反而時刻希望諸葛亮能再次啟用自己。
聽到諸葛亮的死訊,李嚴痛心發病而死。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的老師譙周,諸葛亮讓他管理教育,第一次來見諸葛亮,因為長相古怪,大家都忍不住笑。
譙周走後,有官員請諸葛亮處罰笑的人,諸葛亮說我都忍不住笑,何況他們?可見諸葛亮也有寬容風趣的一面。
譙周是著名的溫和派,歷來反對諸葛亮對魏用兵,與諸葛亮政見不同。
但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譙周馬上就趕往弔喪。
後來因為後主禁止悼念諸葛亮,只有譙周先行出發才趕到。
政見不合的人、諸葛亮處罰的,都對他十分敬重,可見諸葛亮得人心於此。
如果當時有青天大老爺的說法,那諸葛亮無疑是可以被稱為「諸葛青天」的。
後人用「民有飢色」來貶低諸葛亮的內政,其實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諸葛亮逝世後,還經歷了蔣琬、費禕、董允等人的治理,後來蜀漢才被鄧艾滅亡的,「民有飢色」是蜀漢即將滅亡時候的說法。
從諸葛亮逝世到蜀漢滅亡,中間間隔了整整二十九年。
諸葛亮在世時,蜀漢百姓豐衣足食,他當然不需要為逝世二十多年後發生的事負責。
諸葛亮是權臣嗎?【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陳壽評論「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
一個「咸決於亮」,一個「亮皆專之」,再加上諸葛亮去世,後主禁止悼念,似乎坐實了諸葛亮權臣之名。
然而,在漁樵公看來,這恰恰體現了諸葛亮的負責任,大事小事,親力親為,狠抓落實,生怕有一點做得不好,給鑽營者鑽了空子,對不住劉備的囑託。
有個反面的例子,後來王安石變法,本來是利國利民之舉,但因為落實的時候變了味,結果好心辦了壞事,利國利民變成了禍國殃民。
諸葛亮這是用生命在治蜀啊,他就是因為太過操勞,才心力憔悴,英年早逝的。
蜀國民眾,每每想起這位賢相,就悲從中來,劉歡的一曲《哭諸葛》,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民眾對諸葛亮的無盡追思,聞者為之落淚。
諸葛亮軍事能力如何?這個問題是爭議最大的。
陳壽認為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袁准也說「應變,則非所長也」,是不是按照這兩位史學家的兩句話,就可以斷定諸葛亮治軍有方而沒有謀略呢?若是這樣,漁樵公就沒必要寫這篇文章了。
袁准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是極為推崇的,上面這一句話,是從一大段中截取出來的,如果只看這句話,就是斷章取義了。
且先不說袁准評價如何,就陳壽這話,也不是說諸葛亮無謀,只是說相對於諸葛亮的治軍能力,用奇謀不夠突出。
相對於治國理民水平,軍事能力不夠突出。
這是諸葛亮本身各種技能之間的橫向對比,可不是說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平庸得比不上某某某。
也許有讀者會認為漁樵公在曲解陳壽的話,那麼,且看正史中記載諸葛亮是如何用奇謀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什麼意思呢?當時曹魏鎮守西北的是大將軍曹真,諸葛亮讓趙雲、鄧芝作為疑兵,吸引了曹真的主力,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攻打祁山,魏國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都起兵響應諸葛亮。
這在《三十六計》中是「聲東擊西」之計,調走曹真主力,突然攻打祁山,取得勝利。
俗話說,兵不厭詐,諸葛亮將這招用得爐火純青,首戰告捷。
再看第三次北伐,出處還是【三國志·諸葛亮傳】「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
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還是虛虛實實的那一套,又得了兩郡。
讀者看來,是否覺得不過癮,相對《三國演義》,這奇謀也太少了。
須知現實中打仗可不是兒戲,那是要死人。
「奇謀」其實就是行險,收益有多大,風險就有多大。
比如上面說的,如果曹真不中計,埋伏一軍在前往祁山的路上,是不是有機會把諸葛亮擒了呢?試問諸葛亮有多少本錢,去賭這種幾率幾乎一半一半的賭局?他不是沒有奇謀,只是不願意弄險罷了!
在袁准看來,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是遠勝於司馬懿的。
諸葛亮「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這可不是後人所說,以攻代守的騷擾,飲馬河、洛,那可是以問鼎中原為目標的。
而司馬懿呢?「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
司馬懿這邊,擁有十倍於諸葛亮的土地,占據堅固的城池,率領精兵強將,卻只能自保,諸葛亮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司馬懿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袁准覺得,諸葛亮若不是英年早逝,「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為什麼袁準會這樣認為呢?且看諸葛亮都打了些什麼仗。
諸葛亮首次領兵是入蜀開始的。
當時劉備入蜀作戰遇到困難,首席作戰參謀長龐統被冷箭射死,只能調諸葛亮入蜀支援。
史書記載是「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關鍵詞一個「分」,一個「定」,分兵和平定。
史書很少記錄細節,寥寥一行字,就把諸葛亮等人進軍的順利交代清楚。
切莫以為劉璋的部下就跟《三國演義》中描寫得那麼不堪一擊,如果真是這樣,龐統又怎會陣亡,劉備又何必諸葛亮支援?劉璋的父親劉焉非但不暗弱,而且還非常有野心的,他早早就起兵實現割據,還和馬騰(馬騰可不是善類)串通,準備偷襲長安的。
試問這樣有當皇帝的野心家,留下給劉璋的班底會很差?事實上,法正、黃權、孟達、張任等人都是劉璋手下的大才。
諸葛亮穩定內政之後,便是征討孟獲的叛亂。
【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也就是說用了半年功夫,搞定!【漢晉春秋】則明確提到諸葛亮「七擒七縱」,讓孟獲心悅誠服。
注意,「七擒七縱」可不是羅貫中的發明,史書上已經有記載的。
當然,也有朋友認為,孟獲的山民叛軍戰鬥力不強,從而認為諸葛亮的戰績有水分。
漁樵公認為,孟獲叛軍的戰鬥力自然跟正規軍不能相提並論,不過諸葛亮深入少數民族山區作戰,對手戰時為兵,放下武器就是平民,等於是面對一場不明敵人的游擊戰,諸葛亮若是策略不對,很可能就會像美國和前蘇聯一樣在阿富汗一樣,陷入泥潭的。
但諸葛亮僅僅用半年時間就平定叛亂,及時抽身,不能不令人嘆服。
再看諸葛亮的五次北伐。
第一次,用聲東擊西之計調走曹真,取得三郡。
魏明帝曹睿親自來來長安防守諸葛亮。
後來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丟失街亭要地,打下去形勢不利,所以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
街亭之戰,也是諸葛亮唯一敗仗,還是馬謖在打的。
但諸葛亮得到千餘家人口,這其中還包括收復了姜維。
第二次北伐,是糧盡而還,可以說是一次平局。
但「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諸葛亮的退兵是追不得的,但總有人不信,願意以命相試。
第三次北伐,還是用計擊退郭淮,取得兩郡。
第四次北伐,根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懿終於雄起了一次,跟諸葛亮交戰,結果是「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司馬懿跟諸葛亮就交戰一次,被諸葛亮殺得大敗,之後就學乖了,再也不敢與諸葛亮交戰。
諸葛亮糧食吃完退兵,張郃追來,被諸葛亮射死。
當然這裡有一樁公案,有人懷疑是司馬懿借諸葛亮之手殺了張郃,姑且不展開討論。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吸取前面經驗,就地屯田。
看著諸葛亮屯田到家門口了,坐擁精兵強將的司馬懿還是不敢出戰,難怪被袁准詬病了。
從上面戰績看,諸葛亮一生幾無敗績,雖少用奇謀,但決不是無謀。
不要小看撤兵,孫權逍遙津一戰,就是撤兵的時候被張遼追擊,才導致打敗的。
曹操撤兵也吃過敗仗。
而反觀諸葛亮,每次撤兵都是井然有序,一旦有追兵,都是被諸葛亮擊敗。
王雙為曹魏後期猛將,張郃號稱「巧変」,都喪生在追擊「奇謀為短」的諸葛亮路上。
諸葛亮還精通八陣圖,但八陣圖究竟如何,後人已經無從得知了,同時在熱兵器條件下,排兵布陣已經略顯過時了。
但在當時能為史學家津津樂道,在惜墨如金的史料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想必是有其過人之處。
至於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發明,在於諸葛亮的智慧中只能算是滄海一粟,不足為道了。
說一句題外話,諸葛亮軍事才能受到推崇,可不是從羅貫中開始的,唐朝肅宗皇帝設立武廟,諸葛亮就是十哲之一,他可是與姜子牙、白起、韓信、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李靖、李勣並列的。
而同時期的張遼、關羽、周瑜、陸遜和諸葛亮所崇拜的管仲等人,都是後面才添加上去的。
諸葛亮的歷史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還需要引用更多嗎?諸葛亮就是集謀略家、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發明家於一身的千古賢臣,一千多年流傳下來的歷史就是這樣,不會因為網絡時代的到來而被顛覆的。
古人發明了太極八卦,我們用來點蚊香,這是古文今用。
古人發明文字,我們用來抹黑古人,這就有點不夠厚道了。
親愛的讀者,你說呢?
作者 | 漁樵公
歡迎大家將喜歡的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這會幫助我們寫出更多精彩的歷史故事
「
漁樵春秋,香茗一盞,濁酒一壺,以漁翁的視角、樵夫的語言,講老百姓愛看愛聽的歷史故事。
」
千古懸案:諸葛亮有沒有借刀殺關羽?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也是蜀漢歷史上的最大悲劇。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不發救兵的問題,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來不及去救。但因為《三國志》中沒有記載,所以後世對此也是猜測紛紛。然而到了...
曹雪芹只是《紅樓夢》主要增刪者的筆名,姓「曹」另有深意
作者:慧讀古典我們「吳氏紅學」認為,《紅樓夢》的增刪者曹雪芹,並非真名實姓,而只是一個筆名。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解釋了《紅樓夢》另兩個很重要的參與者——「脂硯齋」和「畸笏叟」這兩個筆名的含義...
《紅樓夢》的主要增刪者曹雪芹為何姓「曹」,和曹操有何關係?
作者:慧讀古典我們「吳氏紅學」認為,《紅樓夢》的增刪者曹雪芹,並非真名實姓,而只是一個筆名。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解釋了《紅樓夢》另兩個很重要的參與者——「脂硯齋」和「畸笏叟」這兩個筆名的含義...
諸葛亮費盡心思,為何興漢失敗,56年後陳壽道出諸葛亮最大短板
眾所周知,諸葛亮乃千百年來難得一遇的奇才,當年劉備窮途末路之時,聽聞諸葛亮心繫天下,而且才華蓋世,世間少有敵手,用劉備當年的話來說就是「我得孔明,如魚得水也」可想而知當年諸葛亮在劉備心中是何等...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到底強不強?
關於丞相的軍事能力,一直存在著爭議,一部分人認為是「天下奇才」,一部分認為是「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當然還有一部分認為丞相就是個渣渣,郭祭酒甚至是曹爽大將軍都能秒殺。為了避免演義給丞相帶來的神化...
三國軍師聯盟之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
最近隨著《大軍師司馬懿》播出,三國又火了起來,說司馬懿如何如何,諸葛亮正史里不行怎樣的,下面看看真正的諸葛亮。許多人對許多事,都經歷過類似心情:「以前總看見一個人被誇後來發現可能不是那麼回事於是...
諸葛亮:我也真不是謙虛,司馬懿只能被我吊打······
行天下,會名人,談古今!您現在收看的是蘭尋書院推出的《歷史名人專欄》。我們計劃用一年的時間,通過365位歷史名人串聯中國歷史。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與我們一起領略不同時代下,不同英雄人物的流風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