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力最弱的蜀漢為何堅持北伐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漢是三國時期國力最為弱小的一國,然而,無論是前期的諸葛亮還是後期的姜維,卻始終堅持北伐。

這又是為什麼呢?

有觀點認為蜀漢堅持北伐是因為「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可實際上,曹魏很少進攻蜀漢和孫吳,這並不是因為曹魏受到蜀漢與孫吳進攻的牽制,而是曹魏其實「很忙」。

曹魏的「很忙」首先是政權不穩,曹魏並未完全統一北方,遼東公孫淵一直是僅次於蜀漢的割據勢力,同時鮮卑軻比能也多次侵入曹魏邊境。

其次是內部權力更迭頻繁,曹丕、曹睿在位時間都不長,此外,曹丕繼位後,很多跟隨曹操的功臣相繼故去,權力也因此發生轉移。

曹魏宗族中的夏侯惇、曹仁、曹彰、曹真、曹休去世導致了軍政大權逐漸轉移到司馬懿的手中。

司馬懿獲得軍政大權之後,內部叛亂更多,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權力轉移也讓曹魏無法安心對蜀漢和孫吳發動大規模進攻。

蜀漢堅持北伐並不是為了」防守「,因為以諸葛亮對當時天下形勢的判斷,不可能預測不到曹魏不敢派大軍攻打蜀漢。

諸葛亮進攻是為了取勝的,或者說,是為了擴充自身實力、消滅曹魏實力的。


很多人在分析蜀漢北伐時通常會將一切戰爭歸結到「國力對比」上,可是戰爭並不簡簡單單是國力對比,否則就不會有歷史上的各種著名戰役了。

當蜀漢進攻曹魏時,如果只是為了牽扯對方實力增長,那還不如安下心來好好發展自身。

畢竟蜀地易守難攻,只要調理得當,關起門來還是沒什麼大問題的。

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就提到「待天下有變」,而其北伐策略也正是依據於此的。

諸葛亮幾次出兵,均是趁孟達歸順、曹休大敗,或者孫權大舉進攻曹魏的時機。

諸葛亮是希望能夠有所收穫的。

諸葛亮沒能取得成功的關鍵其實早已在「隆中對」中寫明。

隆中對

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所述的是兩路進軍,一路是「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更為重要的一路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洛陽是曹魏政權的根本所在,當洛陽受到威脅,那麼曹魏的指揮系統必然會進退失據。

沒有了荊州的牽扯,蜀漢的北伐很難取得成效。

諸葛亮北伐成功需要孫吳的軍事支持,可兩國仍有很多積怨,很難真正協同。

諸葛亮死後,吳國重臣還曾向孫權上疏,認為蜀漢可能有意背棄盟約,只是當時孫權不信。

更何況兩國軍事指揮系統相距過遠,難以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協同。

假如蜀漢與孫吳在軍事協同上能夠做得更好,「待天下(實際上是曹魏)有變」,北伐成功還是有很大機會的。

諸葛亮及其後繼者堅持北伐恐怕就是等待這樣的機會,即使一次戰敗也不會動搖國本,但一次合適的機會就有可能全據雍州,改變三國的實力對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蜀國的戰鬥力第一!

好像大部分人都說蜀國是最差的,其實是最強大的!開始諸葛亮和關羽鎮荊州,龐統輔助劉備進攻,這都是按照隆中對的計劃而行,如果龐統不意外死,諸葛亮也不用入川,到劉備取得漢中,那就牛逼了,隆中對說的就能...

人物評述-淺議諸葛亮

人物評述-淺議諸葛亮文/衡茂縱觀整個三國歷史,其靈魂人物非諸葛亮莫屬。而三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之時對劉備的分析和預測的那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進行著,直至最後司馬取代曹魏建立...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