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篇(一)·《前出師表》·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

歷史上有《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通常所說的《出師表》一般指《前出師表》。

出師表以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

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227年決定北上伐魏,奪取涼州,臨行之前上書後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

[正文]

前出師表·諸葛亮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分段注釋]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先帝:指蜀昭烈帝劉備。

先,尊稱死去的人。

創:開創,創立。

業:統一天下的大業。

中道:中途。

崩殂(cú):死。

崩,古時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今:現在。

三分:天下分為孫權,曹操,劉備三大勢力。

益州疲弊:弱,處境艱難;益州:漢代行政區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陝西省一帶。

這裡指蜀漢。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無,民生凋敝。

此:這;誠:的確,實在;之:的;秋:時,時候。

這裡指關鍵時期;一般多指不好的。

然:然而;侍:侍奉;衛:護衛;懈:鬆懈,懈怠;於:在;內:皇宮中。

忘身:捨身忘死,奮不顧身。

蓋:原來;追:追念;殊遇:優待,厚遇。

誠:的確,確實;宜:應該。

開張聖聽:擴大聖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後主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開張,擴大。

光:發揚光大,用作動詞;遺德:留下的美德。

恢弘:發揚擴大,用作動詞。

恢,大。

弘,大,寬。

這裡是動詞,也做「恢宏」;氣:志氣。

妄自菲薄:過於看輕自己;妄:過分;菲薄:小看,輕視。

引喻失義:講話不恰當。

引喻:稱引、譬喻;喻:比如;義:適宜、恰當。

以:以致(與以傷先帝之明的以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諫:勸諫。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宮:指皇宮;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陟(zhì):提升,獎勵;罰:懲罰;臧否(pǐ):善惡,這裡用作動詞,意思是評論人物好壞。

作奸犯科:做姦邪事情,觸犯科條法令。

作奸:做了姦邪的事情;科:科條,法令。

及:以及;為:做。

有司:職有專司,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吏。

刑:罰。

昭:顯示,表明;平:公平;明:嚴明;理:治理。

偏私:偏袒,有私心。

內外異法:內宮和外府刑賞之法不同。

內外,指內宮和外府。

異法,刑賞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志:志向;慮:思想,心思;忠純:忠誠純正。

簡:選擇;一說通「揀」,挑選;拔:選拔;遺(wèi):給予。

悉以咨之:都拿來跟他們商量。

悉,全部;咨:詢問,商議,徵求意見。

之,指郭攸之等人。

必能裨補闕漏: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裨(bì):補。

闕,通「缺」缺點,疏漏..

有所廣益:有所啟發和幫助;廣益:增益。

益,好處。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性行(xíng)淑均:性情善良品德端正;淑,善;均,平。

曉暢:精通。

試用:任用。

督:武職,向寵曾為中部督(禁衛軍統帥)。

營:軍營、軍隊。

行(háng)陣:指部隊。

優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小人:晚輩,下人,這裡指:宦官。

傾頹:傾覆衰敗。

痛恨:痛惜,遺憾

死節:為國而死的氣節,能夠以死報國。

隆:興盛。

計日:計算著天數,指時日不遠。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平民;百姓。

躬:親自;耕:耕種。

南陽:當時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城西一帶。

苟:苟且;全:保全。

聞達:顯達揚名,揚名顯貴。

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身份低微;鄙:地處偏遠。

與今義不同。

猥(wěi):辱,這裡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駕屈就。

顧:探望。

感激:有所感而情緒激動。

許:答應;驅馳:奔走效勞。

有:通「又」,跟在數詞後面表示約數。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臨崩寄臣以大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諸葛亮,並且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臨:將要,臨近。

夙夜憂嘆:早晚憂慮嘆息。

瀘:水名,即如今的金沙江。

不毛:不長草木,這裡指人煙稀少的地方。

毛,莊稼,苗。

兵:武器;甲:裝備。

獎率:獎賞率領。

庶:希望;竭:竭盡;駑(nú)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駑:劣馬,走不快的馬,指才能低劣。

鈍:刀刃不鋒利。

攘(rǎng)除:排除,剷除;奸凶:姦邪兇惡之人,此指曹魏政權。

還:回;於:到;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職責本分。

所以:用來...的是

斟酌損益:斟情酌理、有所興辦。

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

(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

損:除去。

益:興辦,增加。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把討伐曹魏復興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托:託付,交付;效:效命的任務。

不效則治臣之罪:沒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告:告慰,告祭。

興德之言:發揚陛下恩德的忠言。

慢:怠慢,疏忽,指不盡職。

彰其咎:揭示他們的過失。

彰:表明,顯揚。

咎:過失,罪。

咨諏(zōu)善道:詢問(治國的)良策。

諏(zōu),詢問,諮詢。

察納:識別採納。

察:明察。

雅言:正確的言論,正言,合理的意見。

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遺詔:劉備給後主的遺詔,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遺詔:皇帝在臨終時所發的詔令。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當:在……時候。

臨:面對;涕:眼淚;零:落下。

不知所言:不知道再該說些什麼。

[譯文]

先帝創立的事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如今天下三國鼎立,而蜀國人力物力疲憊不堪,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啊。

然而侍奉保衛您的臣子在宮廷內毫不鬆懈,忠誠有志的將士在外面出生入死,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特別豐厚的恩遇,想把這種恩情報答給陛下的緣故。

您應該廣泛聽取群臣的建議,以此發揚先帝遺留下的美德,振奮起志士的勢氣,不該隨便輕視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

宮禁中的侍衛、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有所不同。

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去統一執行賞罰,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不應該有所偏護,使宮內宮外有不同的刑賞之法。

侍中郭攸之、費禕和黃門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忠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而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

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去諮詢他們,然後施行,這樣就一定能夠彌補缺失疏漏的地方,達到增益的成效。

將軍向寵,品行善良公正,又通曉軍事。

過去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

我認為軍營中的事都去咨問於他,必能使軍隊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世時,每次與臣談論這事,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

希望陛下重用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復興,就會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個平民,在南陽耕田種地,只想在亂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

先帝不因為我卑微鄙陋,親自屈就,三次到草廬中來看我,向我詢問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而同意為先帝奔走效力。

後來遭遇失敗,我在軍事失利之際接受任命。

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

惟恐託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損於先帝的英明。

因此五月渡瀘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甲已經充足,我應當勉勵統率三軍,北定中原,以便竭盡我拙劣的能力。

掃除姦邪、興復漢室、返還舊都。

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置日常之事,決定取捨損益,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漢賊、興復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於先帝的英靈。

如果不能進獻增進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們的過失。

陛下也應當謀求自強,徵詢臣下的意見,考察並採納正確的言論,深思先帝的遺詔。

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現在我就要辭別陛下遠去,面對這篇奏章淚流滿面,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作者簡介]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早年避亂於荊州,隱居隴畝,藏器待時。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劉備三顧茅廬,始出。

諸葛亮對他縱談天下形勢,並建議劉備聯合孫權,抗拒曹操,以益州為基地,興復漢室,此後一直佐劉備。

建安十三年即聯孫權,在赤壁打敗曹操,取得荊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漢,拜為丞相。

公元223年劉備死後,後主劉禪襲位,諸葛亮盡心託孤,被封為武鄉候,主持朝政。

諸葛亮志在北伐,於是東連孫吳,南收孟獲,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後因病卒於五丈原。

有《諸葛武侯集》。

[創作背景]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

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

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

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以及效忠劉氏父子的忠心。

《出師表》傳世有二,為《前出師表》,另有《後出師表》。

因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出散關前,給劉禪又上一表,即為《後出師表》。

[賞析]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

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餘字的篇幅里,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

「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後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

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

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後主聽用嬖昵小人,或難於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

」屈原是在遭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採取幽隱詭幻的表現手法。

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統一的。

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

此文有大量合成詞,是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後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名人典故】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

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

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臥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臥龍崗去拜訪諸葛亮。

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

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

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

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

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隆中。

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

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

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

」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

諸葛亮答應了。

那年諸葛亮才27歲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前出師表》古文賞析

《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一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盪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