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的敗亡,真的敗在諸葛亮「不識時勢」上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不少人認為蜀漢之敗亡,就該由諸葛亮負責。

他們認為諸葛亮「不識時勢」,以疲弱之蜀而屢屢興兵伐魏。

結果窮兵黷武、耗盡蜀漢的國力,從而導致蜀漢不可挽回的敗亡命運。

甚至還有人以劉禪能在亂世中安享四十餘年的天子之位,就認定劉禪不是庸主,而是「大智若愚」的英主。

然而,我們根據當時的情勢來仔細分析一下,果真如此嗎?

關於諸葛亮屢屢興兵伐魏的原因,諸葛亮在其《後出師表》寫道: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

劉備政權的國號叫「漢」而不叫「蜀」,只有打敗曹魏、還於舊都,才能稱作為「漢」。

而偏安於蜀地,就失去了其政權的正統合法性,而只能被視為地方政權,被稱作為「蜀」。

不伐賊,王業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不討伐曹魏的話,王業就消亡了,與其坐等王業的消亡,不如放手一搏。

諸葛亮還在《後出師表》的後段中詳述了伐魏的六點理由(詳情可參閱諸葛亮的《後出師表》)。

但我認為其核心理論,可以概括為三點。

其一,不可以坐安天下。

許多人會站在存續蜀漢政權的角度上,主張利用蜀地險要的地形以固守。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蜀地地形險要,便於固守。

但是,我們根據歷史上立足於蜀地的政權;白帝公孫述、蜀漢、成漢、前蜀、後蜀、明夏等等。

又有哪一個政權,能依託地形能固守住蜀地?兵法家吳起也曾說過: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蜀地的地形,並不足以為依託。

而以蜀地的人口、土地等各方面的資源來說。

在亂世中,是可以固守一隅的;而一旦外界的戰亂被平定,在其外部出現了強大的政權的話,蜀地是不能相抗的。

歷來想固守蜀地的政權,也都沒有好下場。

用曹操的話來說,這些都是「守戶之犬耳」。

其二、利用目前的民心與軍心。

蜀漢政權中主張北伐的,是以荊襄勢力為主。

而蜀地的本地勢力基本上是反對北伐的(其一,被外來勢力壓制,對蜀漢沒有感情。

其二,戰爭會增加其負擔,不願打仗)。

如果不趁機北伐,而一旦跟隨劉備入川的荊襄勢力的將士老去的話。

用諸葛亮的話來說: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都是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好青年)

而在北方,曹魏政權也剛建立不久,百姓們對「大漢」還是有一定程度「追憶」的。

此時北伐,曹魏政權的民心易被撼動。

而隨著時間的越久,百姓們對「大漢」的感情就越淡,而曹魏政權的基礎就越穩固。

其三、蜀漢宜速戰,而不利相持。

諸葛亮言道: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

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曹魏的地盤與人口都是蜀漢的數倍,如果先休養生息,長久相持的話,曹魏的「回血速度」更快,更不利於蜀漢一方。

所以,要在戰爭中尋找機遇。

蜀漢的敗亡,其根源還是敗在雙方的實力過於懸殊上。

而諸葛亮的積極進取的戰略思想是極其正確的,可以說是機遇沒有眷顧諸葛亮。

而劉禪確是十足的庸主,也沒啥好「洗白」的。

鄧艾只以偏師入蜀,而劉禪在蜀地經營四十餘年,尚有很大周璇的餘地。

卻偏聽譙周之言,舉國而降,其時局再艱難兇險,還能比得上赤壁之戰時的劉備境遇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系列個人評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

後出師表是孔明所寫嗎?

出師表分前後,但《後出師表》的作者史學界有爭議.不過較多歷史學家認為《後出師表》非諸葛亮所做,我個人也認為《後出師表》為後人假託的.這很明顯,諸葛亮寫的《出師表》(或稱《前出師表》)寫的十分懇...

諸葛亮還有另一篇《出師表》?

諸葛亮寫過一篇出師表,被選進了初中語文課本,,近又有《軍師聯盟》,《三國》等影視作品都選用了此篇,以表達諸葛亮謀臣淵深;鞠躬盡瘁,很多人都不知道諸葛亮還寫了一篇《出師表》感情更為深觸,不下於前一篇。

并日而食是什麼意思?并日而食出自什麼典故?

諸葛亮可以說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一位歷史人物了,當然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對諸葛亮進行了很多神話。不過在正史中諸葛亮也是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功臣,他的精神起碼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諸葛亮寫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