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聲稱「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為什麼還在成都稱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漢末三國時期,隨著漢室逐漸衰微,各路諸侯紛紛擁兵自立,天下大亂的帷幕逐漸拉開。
經過多年的角逐之後,孫權、曹操、劉備三人脫穎而出,各種割據一方,誰也奈何不了誰。
到了公元220年,其中年紀最大的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很快就放棄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逼迫漢獻帝退位,建立了曹魏,率先稱帝。
第二年,劉備便不甘落後的成都稱帝,雖然號稱繼續的是漢室的皇位,實際上建立的卻是屬於自己的政權。
反倒是孫權最沉得住氣,一直到劉備去世,吳蜀兩方關係修復才稱帝。
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這樣一個疑惑——諸葛亮在《後出師表》開篇寫道:「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意思是說,劉備曾立誓與漢賊誓不兩立,並表示漢室絕對不會偏安一隅。
那麼,他為什麼一邊聲稱自己繼承的是漢室的皇位,一邊在成都稱帝,從此偏安一隅了呢?這是自己打臉嗎?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有以下幾種猜測。
一、劉備沒有放棄爭霸
雖然劉備稱帝的時候,他占據的地盤只有益州和漢中,沒能做到「王業不偏安」,但是他卻不管真的偏發一隅,反而一直懷有一統中原的心思。
例如,他在稱帝之後,立馬打著替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動了夷陵之戰東征伐吳,試圖奪回荊州,重新為實現隆中對做準備。
如此看來,他雖然早早稱帝,卻也依舊沒有違背「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初衷,因此算不上打臉,也不應該被嘲諷。
二、不得不稱帝
劉備自起事的時候,就以漢室後裔自居,因此吸引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
他聲稱「漢賊不兩立」時,「漢賊」代表的是曹操,他與曹操不兩立的前提是,漢室還存在。
可是他稱帝的時候,曹丕早已逼迫漢獻帝禪位,漢室都亡了,哪裡還有漢賊之說呢?至於「王室不偏安」一句,當時曹魏已經建國,並且名義上是接受了漢室皇帝的禪讓,這個時候,劉備如果不稱帝,就相當於默認了接受曹魏的統治,試想,劉備會甘心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他當時根本顧不上什麼偏安不偏安,只能以繼續漢室的名義稱帝,再給曹丕扣上篡位的罪名,才能保持自己的「正統」。
三、這一說法本身就存疑
《出師表》出自諸葛亮之手,這是毋庸置疑的,畢竟這一文章,記載在《三國志》中,而《三國志》幾乎是目前最權威的三國史料。
可《後出師表》記載於張儼的《默記》中,而且書中並沒有表明,此文出自諸葛亮之手,只是後世之人一般這樣認為而已。
因此,在某種意義,這篇文章有其他人杜撰而成的可能性。
因此,劉備到底有沒有說過「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一言,本身就是存疑的。
連劉備說沒說過都無法肯定,自然沒有打臉一說。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可以得知,《後出師表》中明明記載道,劉備曾說過「漢賊不兩立,王來不偏安」,劉備卻還是在一統天下之前,就選擇了稱帝,可這並不能說明劉備為了權勢自己打臉,畢竟此言是否出自他之口,是存疑的;而且他當時有不得不稱帝的理由,更何況他稱帝之後,依舊與曹魏誓不兩立,依舊沒有放棄一統中原呢?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默記》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不是因為死去的關羽,劉備非殺了諸葛亮不可,為什麼?
文/小冷曹操死後,曹丕順利的登上了王位,意氣風發的曹丕覺得這還不夠,他不斷的向漢獻帝施壓,沒辦法,公元220年的十月,漢獻帝下了退位的詔書,宣布將帝位禪讓給曹丕,曹丕假裝推辭以後,就正式登上了帝...
蜀漢與曹魏的正統之爭 劉備、諸葛亮都感覺心虛!
每遇天下分裂,「正統之爭」總是各方爭執的焦點。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丞相王猛與符堅之弟--符融都勸導苻堅勿征伐東晉,其反對的理由就是東晉雖僻處江南,但是為華夏正統,人心向晉,不宜征討。然而,同樣...
孫權稱帝,諸葛亮怎麼不討伐孫權?
曹操篡權,控制了漢朝皇帝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討伐曹操。曹丕篡漢稱帝,劉備馬上也稱帝,繼續打漢室旗號還擊,劉備死後,諸葛亮連年率軍北伐曹魏,力圖恢復漢室。而孫權稱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
劉備打著興復漢室的旗幟,為何建立蜀國,不把漢獻帝接來繼承帝位
在中國歷史上,三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代,他不管是人物還是歷史,都比很多朝代讓我們熟知。雖然三國只有短短不到60年的歷史,但是這段歷史,我們都是婦孺皆知。對於三國裡面的人物,恐怕人們對於劉備是最為...
曹丕篡漢後,為何不敢殺漢獻帝?有一點和劉備有關,但劉備太雞賊
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可以說這皇帝當得太窩囊,沒有任何實權,先後被不同的人控制,以他的名義來滿足自己對權力的慾望。不過,即使像曹操這樣的大梟雄,雖然一再逼迫漢獻帝給自己更大的權力和賞賜,但始...
蜀漢常備軍10萬,為什麼不發展經濟而一直堅持北伐?
赤壁之戰,天下三分,劉備占據益州,荊州。尤其是當時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戰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然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政權只剩下一州之地,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無法實現,為何...
諸葛亮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諸葛亮嗎?
蜀漢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最終以諸葛亮病死軍中而宣告失敗。那為何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三國蜀後主劉憚即位後,諸葛亮蜀國主政,屢次興兵北伐,但勞而無功,心力交瘁,最終身隕征途,常使人慨嘆不己!...
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一種戰爭只為轉移國內矛盾,古今中外都有例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最早是說不為了喝酒,而是意在欣賞美酒。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後來引申出了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然而,我想說的說。在很多時候。很多戰爭只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古今中外都有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