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棉、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現年公元 2001年。
大約 1776 年前,諸葛亮(公元 181—234 年),字孔明,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水縣)人,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早年避亂荊州,隱居隴畝(今湖北省襄陽城西南),藏器待時。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十月,劉備三顧茅廬,始出。
諸葛亮對他縱談天下形勢,並建議劉備聯合孫權,抗拒曹操,以益州為基地,興復漢室,此後一直佐劉備。
建安十三年即聯孫權,在赤壁失敗曹操,取得荊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漢,拜為丞相。
公元 223 年劉備死後,後主劉禪襲位,諸葛亮盡心託孤,被封為武鄉候,主持朝政。
諸葛亮志在北伐,於是東連孫吳,南收孟獲,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後卒於軍中。
有《諸葛武侯集》。
公元 223 年十月派鄧芝赴吳與孫吳重新修好,公元 225 年諸葛亮親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後方。
這些都是為推進事業,出兵擊魏做準備的。
蜀後主劉禪建興三年(公元 225 年)。
公元 226 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
同年七月孫權征江夏圍石陽,不克而還。
這正是蜀漢進擊中原的良機。
於是諸葛亮毅然決定出征討伐曹魏。
經過一番準備,於建興五年(公元 227
年)三月率軍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
可是後主劉禪庸愚懦弱,胸無大志,近佞遠賢,難以守成。
這是諸葛亮最為憂慮的。
為了開導劉禪,布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勵眾志,所以寫了這個表。
這篇《出師表》是他出師前向劉禪上的奏疏,篇名為後人所加。
《前出師表》出於《三國志·諸葛亮傳》。
《後出師表》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的注文中。
裴注言:「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
」後人頗有穎此表為偽作者,但《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記諸葛恪(諸葛亮兄諸葛瑾之子)所說「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似指《後出師表》而言,又兩《出師表》言辭、情感非常一致,後表當不會為偽作。
答案補充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
讀罷《出師表》,益感斯言之不謬。
這不僅文章的風格宛如作者之為人,而且更由於作者傾注了真摯的思想情感和寫入了以身許國的政治經歷。
因此它才具有如此深切的感人力量。
在《出師表》中,作者對自己身世的表述,是和當時紛爭擾攘的局勢和蜀國的歷史緊密地揉和在一起的。
為了全面理解文章的內容,本文不得不花一定的篇幅先來簡介一下當時的政治發展變化的形勢和作者的有關身世經歷。
東漢末期,朝政日非,社會動亂,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因而導致了「三十六方同日而起」的黃巾農民大起義。
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個地主武裝集團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為了掠奪地盤,消滅異己,他們在中原地區展開了長達十餘年的軍閥混戰。
幼年喪父的諸葛亮,隨叔父玄從山東流亡湖北,避亂荊州。
玄死,諸葛亮寓奇襄陽城西三十里的隆中,「躬耕於野,不求聞達」(《進諸葛亮集表》)。
此即《出師表》中所云:「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答案補充
當時,名為皇族中山靖王之後,實乃織席販履出身的劉備,亦集結一小股人馬參與了鎮壓黃巾起義的活動,隨後又與其他軍閥逐鹿中原。
由於「智術短淺」,力量單弱,十幾年來,劉備老是東奔西趕,屢受挫折;經幾度輾轉,最後只得依附於荊州劉表,且險於遭到劉表妻黨的暗算。
建安十二年(公元二O七年),屯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推薦下,「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各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
」(《進諸葛亮集表》)在草廬之中,劉備向諸葛亮詢問興復漢室、統一天下的大計。
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先取荊、益,後圖中原,即從鼎足三分到統一全國的方案和「西和諸戍,南撫夷越」,「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內修政理」的外交、內政方針,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策」。
與此同時,北方的曹操在軍事上可說是節節勝利。
特別是官渡一戰,打敗了強大的敵手袁紹以後,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曹操乘勝利的形勢,親率大軍南下荊州。
時荊州刺史劉表新亡,繼位的次子劉琮不戰而降。
答案補充
劉備首當其衝,孤軍作戰,由於眾寡懸殊,劉備乃棄新野,走樊城,奔當陽;在當陽長坂被曹操的輕騎兵打得大敗,復逃至夏口。
曹操率領著號稱八十萬水陸大軍,從江陵沿長江東下,企圖一口吃掉劉備和孫權。
這就是文中所說的「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背景。
在這形勢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二十七歲的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東吳,求援吳會」(《進諸葛亮集表》)。
在孫權的幫助下,大破曹軍於赤壁。
劉備遂據有荊州。
到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又奪取了益州。
至此,始實現了統一方案的第一步:即「跨有荊、益」,「鼎足之形成矣」。
(《隆中對》)
又過了六年(公元二二一年),劉備稱帝於蜀,拜諸葛亮為丞相。
而在這前兩年(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關羽曾率荊州之兵,打敗了曹魏襄樊的駐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由於關羽未能認真貫徹「聯吳抗魏」的外交方針,使得曹操得以乘間策動孫權密遣大將襲取了荊州,擒斬了關羽。
劉備稱帝後,「忿孫權之襲關羽」,「秋七月,遂率諸軍伐吳」。
第二年二月,「於夷道猇亭駐營」,六月,慘敗於吳將陸義答案補充
。
(見《三國志·先主傳第二》)劉備收敗軍退居白帝城。
由於愧恨交加,劉備於章武三年(公元二二三年)春在白帝城病歿。
死前,曾從成都召來諸葛亮托以後事,並對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又詔敕後主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三國志·諸葛亮傳》)所以《出師表》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終劉備之世,未能實現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願望。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
這次戰役的結果,蜀國不僅在軍事上的損失十分慘重,而且在外交上也陷於孤立。
而劉備的繼承人劉禪,是歷史上典型的庸懦無能之君「南中諸君,並皆叛亂」(《諸葛亮傳》)。
蜀國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
諸葛亮就是在這樣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受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挑起蜀國軍政大事的重擔的。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從《隆中對》到《出師表》,看諸葛亮成長與成熟的過程
諸葛亮早已成為名垂青史的忠誠楷模與智慧化身。有不少人都以為諸葛亮是一個天才人物。其實諸葛亮後天的勤奮、努力、進取精神才更值得我們景仰和關注。諸葛亮從十六歲開始帶著弟弟到隆中隱居,躬耕隴田,自食...
古文篇(一)·《前出師表》·諸葛亮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
「扶不起的阿斗」是他屢戰屢敗的藉口嗎?諸葛亮做了哪些錯事?
劉備死後,由於劉禪年幼,由諸葛亮執政。當劉禪長大成人後,諸葛亮理應把大權移交給劉禪。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干,而是把軍政大權進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監視後主的姜維,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諸葛亮為何只排第六?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1.郭嘉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
TOP10蜀國滅亡的十大原因
羅貫中「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使蜀國的形象在演義中被無限放大,幾乎成為「仁、信、德、智、義」的完美化身和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唯一代表,並且隨著演義在民間的普及,強蜀無敵、勢必復漢的觀念深植...
諸葛亮征戰一世只是為了一己之私留名後世?
首先了解下諸葛亮的生平: 諸葛亮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家世不算顯赫,卻也算得上官宦子弟。父親諸葛圭是泰山郡丞,因去世得早,諸葛亮便與弟弟諸葛均跟隨叔...
三國爭霸戰之蜀國:成也孔明 敗也孔明
三國時期一直是大家都非常喜歡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猛將如雲,名士輩出。實力最弱小的蜀國建立時,就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而且五虎上將的粉絲也不在少數。魏國則有典韋、張遼、李典、...
三國的蜀國成也孔明,敗也孔明
三國時期一直是大家都非常喜歡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猛將如雲,名士輩出。實力最弱小的蜀國建立時,就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而且五虎上將的粉絲也不在少數。魏國則有典韋、張遼、李典、...
諸葛亮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諸葛亮嗎?
蜀漢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最終以諸葛亮病死軍中而宣告失敗。那為何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三國蜀後主劉憚即位後,諸葛亮蜀國主政,屢次興兵北伐,但勞而無功,心力交瘁,最終身隕征途,常使人慨嘆不己!...
三國志還原真實歷史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36珍藏版
(諸葛亮傳)三國志是官方認可的歷史書。如果各位喜歡的話,我整套三國志放到平台,所以,希望各位讀者喜歡,並關注或者留言收藏。諸葛亮傳,諸葛亮,字孔明,琅王牙郡陽都縣人,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
隆中對明明不能實現,為何劉備還相信?其實諸葛亮早看穿劉備
三國中最經典的一段就是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臥龍諸葛亮出山,而諸葛亮也在茅舍內對劉備闡明了未來的藍圖,稱為隆中對,隆中對怎麼說呢?為什麼最後隆中對的內容只實現了一部分呢?真的是關羽破壞了隆中對的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