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出師表是否是諸葛亮所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首先講後出師表,必須明白什麼為後出師表。

後出師表的原文為: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

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

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

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此時的諸葛亮已經有些許退縮。

這也是大部分人認為《後出師表》是偽作的關鍵依據。

試想看,一代蜀漢丞相,如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謹慎得小心翼翼,有鴻鵠之志,居然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有如此大的失望。

似乎在《後出師表》里,責怪的是蜀漢的各個方面問題。

而按照諸葛亮一貫的風格,絕不會如此。

曹魏的國力在當時比得上蜀吳兩國國力之和,第一次北伐之後,腦袋及其聰明的諸葛亮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隆中對》里,諸葛亮提出兩路夾擊中原的戰略方針。

但因為關羽的死,荊州的失,使得兩路夾擊中原的戰略化為泡影。

現在的諸葛亮想通過和東吳的聯盟,從東西兩個方面牽制曹魏,從而使得北伐成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東吳答應與西蜀聯盟,而諸葛亮給後主劉禪的第二篇表彰——後出師表,便在這時出現了。

《後出師表》里,有些許沉淪。

不過這並不是諸葛亮的本意。

為什麼?

雖說吳蜀兩家聯盟,但各自都有各自的想法。

東吳的認為西蜀不可取勝,在後面數次北伐中皆有退兵。

而第二次的出師表,就是寫給東吳的君臣們看的。

東吳大帝孫權,在北伐那個時候,也算是五六十歲的老人了。

人上了年紀就會多疑,孫權一樣如此。

《後出師表》里,諸葛亮在故意示弱,好讓吳國君臣放下心來,蜀國不會趁東吳出兵之際偷襲東吳都城——建業的。

這一招果然管用,孫權還真就放下疑心,同意出兵幫助西蜀了。

......

......

茅台鎮,一個有酒有故事的地方,把酒言歡談茅台,人生苦辣,盡在杯中,喝百味醬香,品百味人生,就如人生,只有時間長了,細細品味,就越來越有味道,帶你一起品味陳年老酒。

加我個人微信:mtz525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系列個人評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

後出師表是孔明所寫嗎?

出師表分前後,但《後出師表》的作者史學界有爭議.不過較多歷史學家認為《後出師表》非諸葛亮所做,我個人也認為《後出師表》為後人假託的.這很明顯,諸葛亮寫的《出師表》(或稱《前出師表》)寫的十分懇...

《後出師表》四川話版:笑得不要不要的

《後出師表》原文: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

古文名篇匯集-(十二)三國東晉系列

十二.三國東晉系列74.《前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