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能成霸業,多虧此人的高明戰略,諸葛亮的方案根本不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熟知三國歷史的朋友都會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獻上《隆中對》戰略的故事。
很多人都會認為劉備後來的霸業,就是用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方略。
諸葛亮給劉備規劃的宏圖大業是: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段規劃聽起來氣魄宏偉的規劃,其實充滿了書生之見的理想主義。
《隆中對》的戰略重點是荊州,後來劉備集團確實也試圖以荊州為突破口。
遺憾的是為保證這一戰略意圖的實施,劉備集團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最終還是以失荊州和夷陵之戰的慘敗而告結束。
荊州作為曹魏、劉蜀、孫吳三家必爭的戰略要衝,其地「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對於北方曹魏而言,若得荊州,則南下攻吳則易如反掌;荊州若歸孫吳,則江防體系可以鞏固,足以實現全據長江的戰略。
當然,劉備若得荊州,北上或東進都可。
但是,誰都知道的肥肉就要看誰有本事吃下。
論及實力,孫吳把荊州看成長江上游門戶,必然全力奪取;劉備集團勢力弱小,單憑實力,肯定不如孫吳,日後失荊州早已是必然。
如果蜀漢君臣預料到這一點的話,那麼與吳反目為仇的夷陵之戰,肯定是違背聯吳抗曹的戰略的。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肯定不是為了關羽復仇那麼簡單,奪回荊州才是關鍵!
夷陵慘敗使蜀漢元氣大傷,失去東出南下的通道,真正退縮於四川盆地,優勢喪失殆盡。
與此相反孫吳卻得到空前的壯大,真正實現了全據長江的戰略目標,構築起西起三峽東至江口綿延1000多公里的江防體系,有效地遏制了曹魏的南下和蜀漢的東出。
從這個結局看,諸葛亮當年的隆中對並沒有對劉備集團的實力做出準確的評估,僅僅是一種脫離實際的理想主義。
相比之下,劉備所謂的老祖宗劉邦就得了一個真正的經天緯地之才,他的規劃使得劉邦最終成就帝業。
此人就是韓信。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之後,一般人都認為這是被趕出了政治中心,但是韓信卻說:
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
······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
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
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
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在韓信看來,劉邦日後爭霸的關鍵則在秦川交界的漢中!韓信的漢中策比諸葛亮的隆中對確實高明多了!
劉備日後能夠在蜀地站穩腳跟,建立蜀漢政權,實現三分天下,恰恰是放棄了《隆中對》,而是轉而以漢中為突破口。
給劉備獻上漢中戰略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
法正,字孝直,右扶風眉縣人。
建安初年,為避戰亂與同郡人孟達到益州歸附劉璋。
劉焉和劉璋父子因緣際會割據益州,但是一直沒有整合好帶過去的東州集團與當地益州土豪集團的關係,益州治理不行,軍事實力也不行。
劉璋接班之後,先是與占據漢中的張魯反目,後來手下的部將趙韙也造反了。
劉璋乾的不好,手下很多人都有異心。
法正有大才,但劉璋不識貨,先是當新都令,後來當蜀軍議校尉,大才小用,很不得志。
當時的益州別駕楊松是個慧眼識才之人,早就看出法正有王佐之才。
劉備自長坂坡敗於曹操之後,沒有棲身立足之地,惶惶乎難以自保,諸葛亮之謂「劉璋喑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諸葛亮也建議劉備去益州奪了劉璋地盤。
是時,孫權居東,韓遂、馬超在隴西,曹操暫時不會南下奪巴蜀,所以劉備入川機會到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本來就心懷異志的張松、法正建議劉璋引劉備入川抵抗張魯,後來又主動獻計劉備,奪取益州。
法正對劉備說:「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憑天府之險,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法正這種人就是帶路黨,不折不扣的引狼入室!
不過對於劉璋而言,益州他根本守不住,不是劉備,別人也遲早拿下。
正如陳壽在《三國志》中所說:「璋才非人雄,而據土亂世,負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見奪取,非不幸也。
」劉備能得益州,法正當居首功!
劉備占據益州之後,法正還力勸他重用原先劉璋集團的重臣許靖,任命為太傅,達到了以服一州才士之心的目的,益州「有志之士,莫不競勸」。
法正不僅長於謀略,也是個優秀的治理專家,他還與諸葛亮、劉巴、李嚴和伊籍共制《蜀科》,有力地抑制了益州大戶的專權跋扈,把弱小的蜀漢治理得初有聲色。
就連諸葛亮也嘆服說:「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
法正對劉備集團最大的貢獻還是提出奪取漢中作為據點的戰略。
漢中北接關隴,南連益州,是蜀漢北面屏障,戰略地位極為險要。
漢中如果被曹操占據,劉備在四川的地盤就沒有門戶之險。
曹操解決西部馬超、韓遂之後,就南下迫降張魯,驅軍直入三巴地域,蜀中滿朝一日數驚。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向劉備提出據有漢中的奇策。
當時,曹操因鄴城有變,迅速返回北方,只留下夏侯淵和張郃駐守漢中。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劉備在法正建議下,出兵進攻漢中,最終拿下。
拿下漢中,劉備在四川才真正站住腳跟,才能得以成為偏安一隅的漢中王。
法正與諸葛亮的區別就在於何處才是戰略突破口,法正看重漢中,而諸葛亮看重荊州。
法正認為荊州靠近是孫吳集團,是孫吳的利益核心地帶,人家肯定拚死力,諸葛亮「跨有荊益」的構想很不現實。
當初劉表剛死,諸葛亮勸劉備取代劉琮奪荊州,這一招也不智,簡直就是把劉備變成爐火上肥肉的眾矢之的。
有鳳雛之美譽的龐統也認為若以占荊州為蜀漢立國之本,則 「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東吳方面,魯肅、甘寧也力促孫權奪荊州以固國力,孫權下占荊南,勢必在長江中腹難以立足,難道他會主動退居下游嗎?
從整體看,法正才是劉備霸業的第一功臣,諸葛亮只是劉備死後的蜀漢當家人。
劉備在世的時候,龐統、法正、李嚴這些人的地位與諸葛亮不相上下。
很可惜,龐統在劉備打雒城的時候中箭而亡,死在占據益州的戰爭中。
法正死得也早,建安二十五年,劉備進位漢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就病故了。
諸葛亮執政之後,其實也放棄了當年的荊州戰略,完全按照法正的漢中戰略走,一直用重兵守住漢中,這也是蜀漢能堅持幾十年不倒的重要原因。
倘若法正、龐統還活著,諸葛亮還能那樣任性北伐,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嗎?
三國第一帶路黨,劉備霸業第一功臣,眼光遠勝諸葛亮
熟知三國歷史的朋友都會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獻上《隆中對》戰略的故事。很多人都會認為劉備後來的霸業,就是用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方略。諸葛亮給劉備規劃的宏圖大業是:
龐統的一句話,說出了諸葛亮一生最嚴重的失誤,可惜劉備不聽
「伏龍鳳雛,二者得一,天下可定」。《三國演義》中的一句話,形象地說明了三國蜀漢兩大謀士的才能和水平。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當時第一流的濟世良才,上了戰場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廟堂之上能經邦濟...
別被羅貫中誤導,若周瑜不死,諸葛亮《隆中對》取益州三分天下成空談
《三國演義》為突出諸葛孔明之智,把周瑜作為假想敵貶了較大的檔次。正如《隆中對》指出的「劉璋暗弱」,而益州乃得益於都江堰和巴蜀民眾,可謂沃野千里,兵家必爭。那麼,為何如此一塊寶地曹操因北方之戰受...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因為《隆中對》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強並起,軍閥割據,沒落皇親劉備空有蕩平天下之抱負,無奈勢單力薄,只得輾轉依附公孫瓚、曹操、袁紹、陶謙、呂布、劉表等人,奔波流離,年近半百,一事無成,劉表看在宗親份上,許新野...
諸葛亮理想破滅,難道是隆中對錯了?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所提出的戰略構想。可以這麼說,蜀漢集團後來基本上按照這個構想進行發展、擴張的。但是,後來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個戰略構想後...
劉備原本想給龐統拿頭功,沒想卻把軍師給坑在了川地。
劉備要聘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直到去了三次,諸葛亮才見他,這就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三顧茅廬」。劉備見到諸葛亮,兩人有一番談話,諸葛亮說:曹操已經強大,暫時不可以和他爭鋒,孫吳政權已歷三世,只能...
諸葛亮:蜀漢沒能問鼎天下,是因為他錯了麼?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諸葛亮初次登入政治舞台就是以《隆中對》給劉備描述了一個戰略遠景。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
讀《三國志》說漢中——諸葛亮《隆中對》三指漢中
史學界認為最早提出三分思想的是孫吳謀臣魯肅。公元200年,魯肅過江向孫權規劃了兩個方案:一是趕在曹操南下之前進伐劉表,形成南北對峙;二是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魯肅的這個規劃沒有直接涉及漢中,...
蜀漢出彩的謀士太少了,如果這二位不死,歷史也許將會不同
如果有輪迴天生之術,如果可以黏土轉生,如果這二位不死,蜀漢將會改寫歷史。龐統、法正,都以各自的特點彌補了蜀漢智囊團缺失的部分,歷史讓這兩位明星冉冉升起,卻在他們正要大放異彩之時過早的隕落了,不僅...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此人不死諸葛亮劉備將永無出頭之日,三分天下根本無法實現
人皆言「諸葛亮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似乎諸葛亮是神機妙算,無所不能的存在。可實際上,在歷史上,有一個人,若他活著,諸葛亮為劉備籌劃的三分天下就無從談起,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假如這個人活著,劉備諸...
諸葛亮《隆中對》析天下 勸劉備勿與曹操爭鋒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
劉備身邊最主要的高級軍參其實不是諸葛亮而是龐統和法正
每每說到劉備的軍事高參,人們首先會想到諸葛亮。《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被神化,幾乎無法無人與之相提並論。但是歷史上諸葛亮並不以錦囊妙計見長,實際上劉備身邊最主要的高參是龐統和法正。
劉備有五虎將和臥龍鳳雛 為什麼統一不了天下
三國里人才濟濟,文的也有,武的也有。那裡是群雄割據的年代 ,各路大神舉旗占山為王,誰與爭鋒,看各路的人馬互有打殺,誰都想在這個大蛋糕里爭一塊。但拼到最後,三分天下已經越來越明朗,曹操分到了最大的...
素材丨諸葛亮的「隆中對」
「隆中對」是《三國志》中劉備三顧茅廬如願「面基」之後,諸葛亮做的第一個「工作報告」。諸葛亮先是分析天下大勢,然後提出一統天下的總方針,最終確立「取荊、益二州,與曹操、孫權三足鼎立」的戰略構想。原...
孫權和劉備翻臉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關羽,而是劉備對不起此人
諸葛亮在「草蘆對」(俗稱「隆中對」)中,給三顧茅廬的劉備擬定的戰略方向,便是先接管劉表的荊襄地區,然後揮師西進,攻取益州。當時益州大部分地區,在益州牧劉璋的治下。北部的門戶漢中郡,則在天師教教主...
明知道東伐吳國必然失敗,為什麼諸葛亮不阻止劉備呢?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曹操派兵追上殺害。劉備在關羽死後非常痛心,哭的幾次昏死過去。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於221年率領四萬蜀軍東伐吳國。在夷陵之戰中慘敗。後蜀漢元氣大傷,再也不能短時期內...
劉備攻打孫權替關羽報仇,諸葛亮不勸劉備,原因有6點
當時劉備的手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集團,起家的中原集團張飛,趙雲,糜竺,簡雍等,以及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荊州丟了,荊州集團就第一個不答應,益州集團也不答應,因為沒了荊州,原荊州集團的人就要進入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