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智囊團(蜀國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序:蜀國位於川貴地區,物產豐富,奇人異士輩出,可以說這裡在當時毫不亞於中原地區,而創始人劉老闆作為皇室宗親,所謂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帳下也聚集了眾多的能人異士。

而提起能人異士我們肯定會想到出謀劃策的謀臣們,我們一起說下蜀國的謀臣集團:

1.首當其衝的當然就是大名鼎鼎的「臥龍」諸葛亮,字孔明,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其業績數不勝數,從隆中對,到聯劉抗曹,再到進取漢中,奪取荊州,最後輔佐劉嬋,七出岐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以說蜀國能夠跟魏國,東吳三國鼎立並長期跟魏國抗爭,大部分功勞都是「臥龍」的功績。

在這裡大鵬送上深深地敬意。

2.說完「臥龍」,自然不能不提可與之相提並論的「鳳雛」-龐統, 字 士元 ,號鳳雛,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

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

與劉備一同入川,在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

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 關內侯 ,諡曰靖侯。

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 落鳳坡 」。

龐統是實現隆中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進一步飛躍的契機。

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取得荊州、站穩腳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荊益,然後兵分兩路,消滅曹操,最終統一天下。

劉備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打敗南下的曹操,又趁機取得荊南四郡,進駐南郡,可以說已經實現了「隆中對」的初步目標。

龐統的職位變化,也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因為軍師中郎將不是一般的軍師,後者止絕軍謀,而前者既參謀決策,又統御兵權。

劉備設兩個軍師中郎將,意味著要將兵力分成兩部分,去執行兩個大任務。

不久之後,經過精心策劃,再加之益州內部張松、法正、孟達等人的策應,入川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諸葛亮、龐統各司其職,前者負責留守荊州、鞏固後方,後者負責輔佐劉備,進占益州。

兩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著重大意義的。

在當時的情況下,進占益州和鞏固荊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進占益州,則不能實現一統天下、興復漢室的大業;不鞏固荊州,則進占益州的行動缺乏可靠的後方保證。

要同時完成這兩件大事,必須要有諸葛亮一流的人才協助劉備才行。

綜觀劉備早期的謀臣團,「糜竺、孫乾、簡雍、伊籍,皆雍容風議,見禮於世」),也就是說這幾位中規中矩,相對平庸,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卻不是他們所長。

毫無疑問,鞏固荊州,諸葛亮是最適合的人選,但他分身乏術;而龐統不但學識淵博,善於鑑別人物,而且有「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是協助劉備進占益州的絕佳人選。

在入川過程中,龐統不但協助劉備作出了幾次意義重大的正確決策,而且以其獨有的聰明才智,使劉備擺脫了信義寬仁等觀念的束縛,為日後平定西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不幸的是,龐統在圍攻雒城時中箭身亡,年僅三十六歲。

3.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

扶風郿(今 陝西省眉縣 小法儀鎮)人。

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名士法真之孫。

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跟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 夏侯淵斬首。

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

法正出身名族,為名士法真之孫。

建安初年,由於天下饑荒,法正與好友孟達一起入蜀依附劉璋,但劉璋是個庸主,很久之後法正才當上個新都縣令,之後又被任命為軍議校尉。

法正懷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誹謗,鬱郁不得志,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聞曹操欲遣司隸校尉鍾繇征討張魯,因此懼怕曹操得漢中後兼并益州。

張松遂勸劉璋迎接劉備入蜀,讓他討伐張魯,法正於是再次被任命為使者,與孟達各率兩千人出使劉備,迎請劉備入蜀。

法正於是暗地裡背叛劉璋,向劉備獻策:「閣下命世英才,劉璋無明主之能,以張松為內應,奪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為根本,憑藉天府之國的險阻來成就大業,易如反掌。

」諸葛亮的隆中對認為想要奪取天下就必須占據荊州和益州,法正、張松的倒戈實乃天賜良機,於是劉備應允,隨即率軍入蜀。

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眥必報,掌握大權後,曾經對他有過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顧,卻也他有過小矛盾的人都加以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有人向諸葛亮告發,希望他能夠稟報劉備,不要讓法正作威作福。

而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寵信的肱股之臣,勞苦功高,因此不加過問。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向劉備獻計,認為曹操一舉降伏張魯,卻未繼續進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一定是內部動亂,而夏侯淵、張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漢中,應該立即發兵奪取漢中。

且告訴劉備奪取漢中的意義:上,可以討伐國賊,尊崇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國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戰略。

劉備贊同,於是率領諸將進攻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南渡沔水,於定軍山、興勢山山麓安營,與率軍前來的夏侯淵部堅持。

其時夏侯淵駐守南線據點走馬谷,張郃駐守東線據點廣石。

法正採取聲東擊西之計,讓劉備將萬餘精兵分作十隊,趁夜輪流進攻廣石。

張郃率親兵搏戰,儘管沒有丟掉據點,但也抵擋不住劉備軍的輪流進犯,所以向夏侯淵要求聲援。

夏侯淵將精兵分撥一半去援助張郃,自己持續固守南線。

隨後劉備派兵狙擊走馬谷,放火燒毀了曹軍陣地前的防衛工事鹿角,夏侯淵親身率四百軍士出營救火、修補鹿角。

此刻,法正看準機遇,見夏侯淵正處於下風,提議全力進攻夏侯淵,劉備所以命黃忠高高在上從後方擂鼓突襲,夏侯淵猝不及被黃忠斬殺,曹軍潰敗。

劉備從此占有了漢中之戰的主動權。

不久,曹操親征,聽聞是法正獻計取漢中,因此感慨不已嘆道:「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

接下來的戰事中,曹操儘管軍力占有優勢,可是劉備斂眾拒險,終不與曹操交鋒,曹操積月不拔,亡者日多。

同年夏,曹操不得已而引軍還,劉備遂占有漢中,自立為漢中王,錄用法正為(漢中王)尚書令、護軍將軍。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

法正之死令劉備非常感傷,一連哭泣數日。

隨後追諡他為翼侯,賜其子法邈爵為關內侯。

4.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馬謖的哥哥。

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名,而馬良又在五人中最為超卓;馬良眉中有白毛,家鄉人說: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歷官從事、左將軍掾、侍中。

馬良家中兄弟五人,皆有才幹、名望。

劉備占據荊州之後,徵辟他為從事。

211年,劉備入益州幫助劉璋,後來兩邊決裂,於214年,諸葛亮等也率軍入益州去,所以馬良與關羽同守荊州。

雒城攻破後,馬良曾信件給諸葛亮:「聞雒城已拔,此天祚也。

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見矣。

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當時。

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閒於聽,世服於道,齊高深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雖非鍾期,敢不擊節!」信中更尊諸葛亮為兄。

後來劉備錄用馬良為左將軍掾。

不久出使東吳,馬良寫信道:「寡君遣掾馬良通聘繼好,以紹昆吾、豕韋之勛。

其人吉士,荊楚之令,鮮于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願降心存納,以慰將命。

」孫權對他非常敬重。

221年,劉備稱帝,錄用馬良為侍中。

同年,劉備出動軍隊攻擊東吳,馬良受命到武陵招降五溪蠻夷,成果悉數蠻夷承受蜀漢官印及封號歸順,一切都在馬良把握之中。

惋惜,劉備在夷陵之戰被打敗,馬良也遇害身亡。

5.姜維(202-264),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

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愛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

由於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屈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端鋒芒畢露,費禕身後姜維開端獨掌軍權,持續帶領蜀漢戎行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屢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北一次,小敗一次。

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對立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

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屈服。

姜維期望憑自己的力氣復興蜀漢,假意屈服魏將鍾會,計劃使用鍾會叛變曹魏以完成康復漢室的希望,但終究鍾會叛變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可以說蜀國智囊團,雖然說數量不是很多,但是都是經天緯地的人才,都是浩瀚歷史長空中最燦爛的星宿,他們照亮了歷史,也照明了未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誰是劉備的首席軍事高參?堪比曹操的郭嘉

說到劉備的軍事高參,人們首先會想到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他幾乎被神化,自然無人與之相提並論。但是,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以錦囊妙計見長。事實上,當他和龐統同為軍師中郎將時,在陣前出主意的更多是後者。

蜀國最重要的謀士不是諸葛亮而是他

劉備的蜀漢政權其實是由三股重要力量組成,以關羽、張飛為省的自家兄弟,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荊州的士族代表),以法正、李嚴為首的益州集團(益州士族代表)。劉備在奪取益州之前最重要的謀士是諸葛亮,...

三國蜀漢政權,中國歷史上閃耀的流星

三國,中國歷史上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從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再到三分歸一,無數英雄在亂世中崛起,也在這個亂世中消逝。 蜀漢政權是三國中成立最晚的政權。劉備的戎馬生涯前二十年幾乎屬於顛沛流離的狀態,...

三國蜀漢第一謀主法正

在三國歷史上許多人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對各國謀士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對於謀主這個稱呼卻知之甚少。謀主,通過其字面意思可知謀主就是出謀劃策的主要人物,如果把一個國家的謀士比喻為一個班上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