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劉備的角度,來看他為什麼不顧一切要興兵伐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三國,很多人都搞不明白,為何在赤壁之戰中還能聯合孫權一起對抗曹操的劉備,為何奪取西川稱帝後,不是優先選擇結盟東吳共同對抗曹魏,而是調轉槍頭,興兵伐吳。

說到這個問題,很多人還會嗤之以鼻:劉備是給結拜兄弟關二爺報仇的。

沒錯,關羽確實是被東吳所殺。

但劉備伐吳之時,離關羽被殺已經過去了兩年。

劉備身為一國之君,縱使再怎麼感情用事,兩年的時間,相信也足夠讓他冷靜下來,分析利弊得失。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劉備不顧群臣們的苦苦勸阻,而一定要揮兵東進,攻打東吳呢?我們不妨從劉備自身的視角來嘗試著剖析,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簡而言之,就一條,劉備有著奪取天下的雄心壯志。

他之所以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圖的不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也並非他口口聲聲的「匡扶漢室」,而是問鼎中原,一統天下。

劉備多年打拚,好不容易占據了益州之地,不想卻被孫權偷襲了後路,讓關羽「大意失荊州」。

荊州的丟失對於劉備而言是極為被動的。

益州偏安西南,自保尚可,然而想要問鼎中原就必須以荊州為基地。

(此後諸葛亮六出祁山,數次北伐均無功而返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益州只適合偏安,不適合進取,縱使蜀漢占據漢中之地,也不能改變其最根本的守勢地位)

因此,就這一點而言,劉備就必須伐吳。

奪回進軍中原的最佳根據地——荊州。

當然,劉備還不單單只是因為這個原因。

此時的曹魏已經占據了北方廣闊的土地,憑著曹操「屯田」政策的多年苦心經營。

屢遭戰亂的北方中原地區經濟已經有所恢復。

而益州之地,民寡國弱。

僅憑地勢之險,只可保蜀漢政權苟安一時,但卻不是長久之計。

經濟實力的差距使得劉備不僅沒有辦法實現他的戰略意圖,還隨時存在著被曹魏和東吳蠶食和鯨吞的危險。

因此,劉備最好的選擇就是以攻為守,這樣才能確保益州作為後方大本營的安全。

而且,東吳在孫氏兩代人的經營之下,經濟實力已經不在北方之下,奪取東吳之地,可以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從而有能力與曹魏政權爭奪中原。

從三方實力對比而言,進攻東吳也是一個很實際的選擇。

畢竟曹魏在北方已經根深蒂固,而且有著漢獻帝這樣的「人質」,不是那麼快能夠剷除的,但是東吳孫氏只是孫氏兩代人的經營,立足並不穩固,東吳內部也有著激烈的爭鬥,江東士族並不是那麼忠心於孫權。

因此,進攻東吳也是上上之選。

從戰略布局上看,如果劉備能順利奪取東吳,則可以和曹魏劃江而治,南北對峙,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這樣,劉備的勝算會遠比只偏安益州一隅來得更大一些。

因此,劉備興兵伐吳,絕非意氣用事,而是有著長遠的戰略考量的。

應該說,劉備的戰略眼光遠在諸葛亮之上。

諸葛亮只能作為劉備在治國理政能力方面的得力助手,但是就戰略格局而言,卻是未必有劉備看得長遠。

只是,劉備在戰術布局上有所不足,而且操之過急。

這也造成了他的夷陵之敗(當然,劉備這也是無奈之舉。

畢竟蜀漢的實力擺在那裡,只能選擇速戰速決,和對方的主力部隊決戰以求一舉打垮對方)。

最後遺憾地死在白帝城。

從他兵敗夷陵的那一刻,其實他就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宏圖偉業,再也無法實現了。

事實上,劉備死後,蜀漢也再無進取之心,只能偏安西南一隅。

多次所謂的「北伐」根本未能撼動魏國的根基。

最多只能算是一種攻勢防守罷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孫權為何要把荊州借給劉備

在眾多三國故事裡面,劉備向孫權借荊州的事實是多數網友都熟知的,但孫權當初為何要把把荊州借給劉備呢,這就是本文今天要講述的——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會失敗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關羽大意失荊州,難道荊州是關羽大意失去的嗎

三國時期,劉備為了完成漢朝的統一大業,遵循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戰略以荊州為根據地,率領大軍假借幫助劉璋攻打張魯為由,試圖奪取益州。劉璋洞悉了劉備的意圖,於是在劉備返回的途中把劉備的軍師龐統殺掉...

歷史懸案:揭秘劉備伐吳失敗的真實原因

新春秋導讀:夷陵之戰,劉備軍團大敗而歸,劉備不久就死於白帝城。但是歷史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不能事後諸葛亮,一言斥之錯誤。當年,孫劉聯合抗曹時,也沒有多少人看好,官渡之戰時曹操也是明顯處於劣勢,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