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1):劉備出師的真實動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夷陵之戰是蜀漢與東吳之間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劉備承擔了蜀軍死傷數萬的慘痛代價,蜀漢國勢從此由盛轉衰,而東吳則憑藉此役進一步鞏固了荊州的歸屬權。

劉備發動這場戰爭名義上是為結義兄弟關羽報仇,但劉備畢竟是一位政治家,本文將從政治的角度分析夷陵之戰背後的政治動機。

戰爭的動機決定了戰爭的目的,如果劉備是想為關羽報仇,那麼目的就應當是針對東吳的滅國之戰,而以蜀漢的實力並沒有絕對把握滅掉東吳,況且劉備勞師襲遠,屬於客場作戰,兵力、後勤均不占優,自己不被滅就算好的,何談滅國。

這一點劉備心裡應該是有自知之明的,不存在情感上因喪弟之痛而頭腦發熱的情況,因為劉備發兵東吳是在關羽被殺兩年之後,兩年的時間足以使劉備冷靜下來。

如果吳蜀之間過早的進入火併,則易被曹魏分而破之,吳蜀之間遠沒有到攤牌的時候。

那麼劉備違逆大勢,不惜賭上國運,也要發動對吳戰爭,必然有更深層的目的,那就是奪回荊州。

畢竟荊州是從孫權那裡借來的,是借就要還,但劉備總拖著不還,才導致孫權以武力收回。

劉備如果以奪回荊州的名義發兵,與無賴何異,必然有失正義。

而打著為關羽復仇的名義發兵,意義就不同了,就成了正義之戰。

雖然正義的戰爭不一定獲勝,但對於保持士兵的士氣至關重要。

奪回荊州對於劉備來說如此重要嗎?當然。

當初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以隆中對策為劉備規劃了三分天下,劉備可取其一。

這是劉備集團戰略的核心所在,這個核心又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點,奪取荊州和益州,這是劉備實現戰略意圖的基礎,必須要有自己的根據地。

這裡不談荊益兩州在經濟和人才聚集上對於蜀漢政權的支柱作用,只說軍事上的作用。

蜀軍以荊州為基地,北可攻洛陽,東可制孫吳,以益州為基地控制漢中,出關中可威脅長安,兩路同時出兵使曹魏首尾難顧。

僅以益州之力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反而因蜀道難行,打進益州不容易,出益州打別人也不容易。

站在攻略中原的角度來看,益州遠不如荊州便利。

沒有荊州,劉備只能像孫權一樣偏安一隅,當個土皇帝,但劉備的志向偏偏比孫權要遠大,並不安於固守巴蜀,而是要匡扶漢室,「蜀漢」依然還是漢。

而只有荊州沒有益州也不行,缺乏戰略縱深,沒有進退的空間。

所以荊州和益州對於理想主義的劉備來說缺一不可。

第二點,在魏蜀吳一強兩弱的格局下,必須堅持聯吳抗曹。

如果吳蜀聯盟破裂,就算劉備占有荊州,同時面對魏國吳國兩個敵人,荊州是很難守住的,荊州的穩固在於三方力量的平衡。

之前東吳殺關羽搶回荊州,聯盟關係已經受損,劉備再發兵同東吳爭奪荊州,難道就不怕進一步破壞聯盟關係嗎?

任何軍事聯盟最終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劉備的目的只是取荊州,在完成這個戰略目標之後,可以想見的是,劉備必然會以其他方式彌補孫權,重新修復聯盟關係,而孫權也因為面臨北方曹魏的軍事壓力,不會長時間與蜀漢保持敵對狀態,並不是說這筆帳將一筆勾銷了,而是暫且記下以後再清算。

這個設想在夷陵之戰後就被證明,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劉備身死白帝城,諸葛亮並沒有繼續為劉備報仇,而是遣使東吳,重新建立吳蜀聯盟關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到底該不該死,孫權該殺他嗎?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生擒劉備大將關羽。不久之後,孫權殺關羽,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兩年後,劉備稱帝,以「為關羽報仇滅東吳」為口號,發動了夷陵之戰。雖然夷陵之戰東吳戰勝,但是,蜀吳交戰...

孫權為何要把荊州借給劉備

在眾多三國故事裡面,劉備向孫權借荊州的事實是多數網友都熟知的,但孫權當初為何要把把荊州借給劉備呢,這就是本文今天要講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