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他才是最被低估的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里魯肅的形象就是個老好人,沒有主見,耳根子軟,被諸葛亮玩弄於股掌之間的人。



我認為正史里的魯肅,是一個有眼光、有勇氣,深諳權謀人心,又洞察天下大勢的人。



1)先從深諳權謀人心開始。

魯肅初見孫權,孫權私下請他在一張床(榻)上吃飯,魯肅為孫權分析天下大勢,史稱「榻上策」。

前幾年網絡討論,把「榻上策」上升到了跟「隆中對」一樣的高度。

實際上,仔細分析我們就能看到,這兩個根本不是同一性質。

「隆中對」的時候,劉備不過是個屯居新野的小頭目。

他見諸葛亮是真心求教戰略部署,而諸葛亮也以具備高明眼光的戰略部署回應於他。

兩個人可以說是坦誠相待又惺惺相惜。

「榻上策」的時候,孫權已經繼承江東大業,而魯肅只不過是個小官。

周瑜推薦了他,魯肅見到了孫權。

榻上策真正有趣的不是魯肅對天下大勢與戰略的把握,而是對孫權心態的把握。

請看原文: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

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

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權曰:「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

權不以介意,益貴重之,賜肅母衣服幃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

這裡仔細揣摩孫權的話,我們很容易咂摸出門道來。

「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孫權在這段話里,對自己的定位是齊桓、晉文,他倆都是春秋五霸。

當時的「霸」字並沒有今天「霸道」的含義,而是相當於「伯」(長者),意為領袖。

那什麼樣的條件才能當上談笑風生的長者呢?

尊王攘夷

禁抑篡弒

制裁兼并

——錢穆:《國史大綱》

所以孫權這話說得很有藝術:桓文之功,尊王攘夷,那就是說,我還是要輔佐漢天子,只不過我要立志為漢天子剪除權臣,讓大家尊崇天子。

話說得挺好聽,魯肅相信嗎?

魯肅的答案是:

別扯了。

當然,魯肅也沒傻到說您就是想當皇帝,而是換了種委婉的說法。

首先指出,漢室不可能復興了,最大理由在曹操。

「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曹操跟當年項羽差不多,太難對付,所以漢室光復不了了,您還是立志當皇帝吧。

「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難道當皇帝就不要對付曹操了嗎?(刪去)

孫權聽到的反應是:「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不不不,我還是漢家忠臣,你別說那麼遠的事,呵呵呵大家喝酒。

表面上看起來孫權好像是否定了這個提議,但陳壽岔開一筆,寫了他的真實態度。

張昭非議魯肅不夠謙虛——「謙下」只是藉口,張昭自己就不謙下。

「年少粗疏」才是重點。

他的真正用意是說魯肅對他以及他背後士大夫的政治價值觀不夠尊敬。

這也是可以想像的:張昭是士族大家成員,結交的都是趙昱、王朗這種名士,北方士大夫寫信給他,總是說南方有他才牛。

魯肅這小子突然跳出來說讓孫權推翻漢天子,自己做皇帝,大逆不道!

但孫權的反應是「不以介意,益貴重之」。

——陳壽這才叫史家春秋筆法!

所以說「榻上策」這事,跟「隆中對」有本質區別。

它是魯肅一眼看破孫權稱帝野心,然後給他一個理由。

其實當時誰都知道黃祖、劉表是孫家必須剪除的勢力,但魯肅不是就著孫家勢力談的,而是就著孫權野心談的。

這個人對孫權的心態把握得相當準。

不信再看另外一件事,這件事也被《演義》收錄下來了:

曹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

肅將入閤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進曰:「未也。

」眾人聞之,無不愕然。

就坐,徐舉鞭言曰:「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徵肅,始當顯耳。

」權撫掌歡笑。

孫權對魯肅持鞍下馬相迎,問魯肅,這下你有面子了吧!魯肅說,不,您真當上了皇帝,我才是有面子!

看看人家這拍馬屁的水平!

孫權對此是念念不忘的。

後來他稱帝的時候,魯肅已經去世了。

他專門對左右說:「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他還跟陸遜聊天時對魯肅有個評價:「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

是不是覺得魯肅的形象有所變化?至少像個敢於挑唆孫權正視自己野心的中二少年?

2)有勇氣

大家應該都知道,演義把單刀赴會寫反了。

真實情況是魯肅邀關羽單刀赴會。

關羽的武力好歹為三國正史創造了一項記錄:策馬刺顏良於萬軍之中。

類似這種陣前斬將純武力值的記錄,反正我是不知道第二個。

而魯肅義正言辭地斥責了關羽,把他罵得無言以對。

《吳書》記載:

肅曰:「不然。

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

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

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

吾子屬當重任,曾不能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

羽無以答。

3)有眼光

周瑜往魯肅家求糧,魯肅一下子分了他一半,恐怕不光是因為魯肅慷慨——如果對誰都這麼慷慨,那魯肅家再富也經不起折騰。

魯肅應該是看出周瑜的才能,最後周瑜也沒讓他失望。

4)洞察天下大勢

這裡只轉引一段王夫之對魯肅、諸葛亮二人的評價:

身任天下之重,舍惇信而趨事會,君子之所賤,抑英雄之所恥也,功隳名辱而身以死亡,必矣。

欲合孫氏於昭烈以共圖中原者,魯肅也;欲合昭烈於孫氏以共拒曹操者,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終身而不易。

子敬以借荊資先主,被仲謀之責而不辭;諸葛欲諫先主之東伐,難於盡諫,而歎法正之死。

蓋吳則周瑜、呂蒙亂子敬之謀,蜀則關羽、張飛破諸葛之策,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

然二子者,終守西弔劉表東乞援兵之片言,以為金石之固於心而不能自白,變故繁興之日,微二子而人道圮矣。

且以大計言之,周瑜、關羽競一時之利,或得或喪,而要適以益曹操之兇;魯、葛之謀,長慮遠顧,非瑜與羽僥利之淺圖所可測,久矣。

簡單說,王夫之認為魯肅和諸葛亮是「守大計而終身不易」的人。

魯肅把荊州借給劉備,為孫權斥責也在所不辭;諸葛亮難於勸諫劉備伐吳,嘆息法正去世太早。

周瑜、關羽之徒競一時之利,只是助長了曹操的氣焰;魯肅,諸葛亮的深謀遠慮,不是這種只知眼前小利者能洞察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迷途知返的甘興霸

原創文章工作之餘才寫,所以更新慢,一個禮拜一篇。為保持活躍度,每天發一篇正史原文,目前是先發三國,後面各朝正史都會發,前段為原文,後段為翻譯。有感興趣的話題大家評論討論,不感興趣的就當成每日的業...

三國歷史中足以和隆中對相比的那些戰略構想

公元207年劉備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為其出謀劃策。諸葛亮審時度勢,分析當下局勢,提出千古傳頌的隆中對。隆中對為劉備的蜀漢大業規劃了內政、外交、軍事的方針策略,而後劉備按照隆中對行事,終成三...

三國成語故事:四方雲擾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魯肅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主人公是魯肅。原文如下:

《隆中對》竟然是魯肅先提出來的

提起《隆中對》,喜歡三國的人都能非常的熟悉,《三國演義》的大熱也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知曉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國演示》中對於《隆中對》的描寫尤其精彩,鋪墊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個過程描寫的活靈活現,...

被誤讀的《隆中對》戰略

常有人把諸葛亮比作蕭何,我是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的。蕭何在劉邦時期,僅僅是足食足兵,為劉邦提供後勤。諸葛亮在這一方面上或許並不比蕭何差,但他的才能絕不僅限於此,從諸葛亮還在草廬中的時候,他的軍事才能...

榻上策VS隆中對

首先是《隆中對》的內容: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

被三國演義歪曲的魯肅,實際上厲害在哪裡?

魯肅,字子敬,是繼周瑜之後東吳的第二任大都督,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按吳書記載,魯肅體貌魁奇,又有「壯節」「奇計」,甚至還能擊劍騎射,講武習兵(怎麼有點像徐庶吶)。可謂文武全才。魯肅生而失父...

三國演義里,最被低估的人是誰?

《三國演義》里魯肅的形象就是個老好人,沒有主見,耳根子軟,被諸葛亮玩弄於股掌之間的人。正史里的魯肅,是一個有眼光、有勇氣,深諳權謀人心,又洞察天下大勢的人。

只知隆中對,不識榻上策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