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憨厚的老好人 其實是比諸葛亮還早提出「三分天下」的牛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魯肅憨厚持重的形象深入人心,實則並非如此,說書人開頭先講個小故事,讓大家看看魯肅在歷史上真正的模樣。

赤壁之戰前,以張昭為首的眾臣都反對迎戰曹操,別看張昭在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的跟廢物一樣,實際上他為孫策平定江東做出許多貢獻,孫策臨終前更是將孫權託付給張昭,堪稱東吳陣營的諸葛亮。

魯肅知道他說話份量不夠,於是連忙要孫權召周瑜議事,同時自己出使聯合劉備、劉琦,終於促成孫劉聯軍,致有赤壁大勝。

《三國志》曹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

肅將入閣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近曰:「未也。

」眾人聞之,無不愕然。

就坐,徐舉鞭言曰:「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

總括九州島,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征肅,始當顯耳。

大破曹操之後,魯肅回到江東,一路上走路都有風,孫權持鞍下馬相迎,並讓眾將列隊向魯肅致敬,孫權行完禮,笑著對魯肅開口。

「子敬,先前大家都不服你,我今天以大禮相待,這樣對你夠威風了吧?」

「不。

還不夠。

魯肅本就不是什麼溫和儒雅之輩,向來想到什麼說什麼,但這句話實在讓江東諸將都驚呆了。

眾人聞言都是臉色大便——呃,我是說臉色大變。

「還不夠。

我的心愿是主公您威震四海、總括九州島,終至完成大業,到時候,我這個做臣子的方顯威風,這才是我最大的夢想。

此言一出,孫權鼓掌大笑──說書人自忖能言善道,但聞魯肅此話也不禁甘拜下風。

看官們,若以為魯肅只是個在諸葛亮、周瑜身邊沒有半點鋒芒的小人物,以為他不如後起之秀呂蒙、陸遜,那對魯肅未免太不公平,他很可能是東吳舉國上下最有大智慧的人物。

東吳「四大都督」一詞並不精確,事實上,只有陸遜擁有大都督的頭銜,《三國志》中將周瑜、魯肅、呂蒙並列一傳,先後主掌江東軍事大權,故人們習慣並稱為四大都督。

清朝《三國演義》中的魯肅

這四位英雄人物,各有所長,接下來,讓我們翻開史冊中對於魯肅的記載:

·家富於財,性好施與

魯肅,字子敬,出身富豪人家,與周瑜同在袁術手下做事。

·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並求資糧。

有一天,周瑜突然問魯肅:「兄弟還記得我嗎?我最近手頭緊,想跟你借點米,三天後一定還好嗎?」

·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

肅乃指一囷與周瑜。

魯肅不怕周瑜跑路、不怕被詐騙,一口答應,竟然借了周瑜一倉共三千斛的米。

(1斛=1石=10斗=120斤,三千斛可真心不少了)

·瑜益知其奇也

所以別再問魯肅為什麼肯借荊州了,對這個有錢人來說他算的從來就不是眼前的利益。

·遂相親結,定僑、札之分

周瑜很驚訝,跟魯肅結為摯友,認為這傢伙若非蠢才,就是天才。

·瑜之東渡,因與同行

當周瑜離開袁術轉投老朋友孫策時,魯肅也跟著同行。

·時孫策已薨,權尚住吳

然而孫策年輕早逝,將王業託付給他的弟弟孫權。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

周瑜再次將魯肅推薦給孫權,孫權大悅,非常看重魯肅。

·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

魯肅在榻上與孫權談論天下大勢,認為鼎足江東,進伐劉表,未來伺機可得天下,此計與諸葛亮千古留名的隆中對有七八分像,此為榻上策1.0版。

電視劇三國演義

·「今表新亡。

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若備與彼協心,則宜撫安,與結盟好。

劉表病亡,魯肅知道天下情勢有變,自薦以弔唁為由出使外交,希望能結交劉備、安撫劉表部下,方能共抗曹操。

孫權點頭答應,此為榻上策2.0威力加強版。

·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

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備惶遽奔走。

魯肅出使後發現,劉表的兒子劉琮竟已降曹,日夜趕路,同時曹操軍大破劉備軍,情況危急,玄德施展家傳絕學逃跑,這才勉強逃過一劫。

·肅逕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勸備與權并力。

當時,蜀漢諸將全員亡命逃跑中,魯肅就是在這個時刻與劉備商談會盟的。

·備甚歡悅。

時諸葛亮與備相隨。

劉備差點被曹操幹掉,聽到有人要跟自己結盟當然很開心,諸葛亮自然更開心。

·同盟是劉備的勝利、孫吳的損失?

在此稍微暫停一下,赤壁之戰看似由東吳出錢出力,拯救劉備又讓劉備撿了便宜,但實際上結盟只是各取所需,劉備有名聲、有號召力,又能聯絡劉琦的江夏水軍,魯肅與周瑜本就是主戰派,拉攏劉備自是戰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分天下第一人。

由此可知,無論是諸葛亮與周瑜說服劉備、孫權,時間點都在魯肅之後,最早看穿三國情勢並發動外交的不是別人,就是演義中看似一無是處的魯肅。

·肅謂亮曰:「我子瑜友也。

魯肅與諸葛亮套關係說我是你哥哥的朋友,一團和氣後兩人同去答覆孫權同盟抗魏,同時劉備與周瑜商議戰事,所以,別再謠傳周瑜被孔明氣死了,他們兩個未必相熟,周瑜更不曾說過什麼:「既生瑜,何生亮。

·肅勸追召瑜還。

遂任瑜以行事,以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曹公破走。

借瑜千萬,用在一時──孫權原本雖有迎戰曹操的念頭,但幾乎眾臣都持反對意見,就連託孤重臣張昭也力主求和,不過在魯肅、周瑜、諸葛亮等人努力下,終於說服東吳上下一致決定開戰,赤壁之戰後也正式開啟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

至此,魯肅的遠見才華展露無疑,以前被張昭輕視,往後再沒有人敢說他年少不堪用。

·魯肅毫不遜色

戰爭期間,魯肅在諸葛亮、周瑜這種等級的將帥身旁絲毫不遜色──絕對不是民間傳說中只會劃個小船陪孔明借箭、只會被劉皇叔哭得束手無策的憨厚老實人。

·孫權:「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

孫權認為魯肅一長為榻上策、二長為對抗曹操,至於借荊州(其實並非借荊州,是借數郡之地)一事,被孫權評為唯一的過失。

此事無論學者專家鄉民都難有定論,但說書人卻認為,這步棋正是魯肅最高智慧的展現。

·借荊州真的是個錯誤嗎?

借荊州一事,其實是魯肅的榻上策3.0最終旗艦版,更新如下:借南郡與劉備,好處為養肥蜀漢、吸引大野狼曹操,避免江東分兵駐守、拉長戰線的問題;而且魯肅的戰略並非一味退讓,當蜀漢奪益州一步步壯大後,東吳軟硬兼施,呂蒙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關羽南下,魯肅坐鎮擋住了關羽,而後兩人相約談判,這就是有名的「單刀赴會」。

魯肅盛氣凌人,面對關老爺,絲毫不居於下風,最後兩軍割湘水為界,東吳取回了部分荊州,兩方於是罷軍。

三國疆域圖

·魯肅玩的是平衡。

說書人以為,三國這種微妙的勢力平衡如桌遊一般,第二名和第三名聯合對付第一名是必要手段,就算借地有資敵之嫌,但恐怕整個江東沒有人目光遠大如魯肅;魯肅死後,孫吳再次對荊州用兵,卻沒有趁關羽北伐時趁亂共伐曹操,孫權認為呂蒙奪荊州是不世奇功、魯肅借地是最大缺失,當然,那時劉備聲勢正如日中天,孫曹前後夾擊似乎也合情合理,但事後諸葛分析忍不住對碧眼小兒說上一句:年輕人畢竟是年輕人,太沉不住氣了。

·兩弱相殺,後患無窮。

身為有態度的說書人,以下言論未必公允,只是個人意見:劉備占荊奪蜀,固然得勢,但曹軍仍然強盛,孫權未免太早出手,第一,即使放任劉備坐大,曹魏也受不了,他只會更急於出兵伐劉。

第二,玩過桌遊的都知道,在這節骨眼陷害盟友肯定翻臉,於是兩弱互相殘殺,便宜了曹魏──關羽死後,曹操同年過世,劉備三年後過世,孫權若選擇等待時機、趁亂起事,肯定會有不同局面,但如果論也難有定論了,當曹操、劉備這對絕代雙驕離開歷史舞台,在說書人心中,三國最輝煌的時刻也過去了。

周瑜,呂蒙,陸遜,自然都是一代英才,但在我心中推崇的仍是諸葛亮、魯肅,原因無他,打一場大勝仗不容易,但看清天下大勢更不容易,在沒有「三國」這個劇本的狀況下,竟然能夠在諸侯混戰時期就能看穿未來的走向──這樣一說,大家不覺得看似平凡的魯肅好像有點猛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孫權的吳國,雖弱,但角色關鍵!

三國:曹操的魏國,劉備的蜀國,孫權的吳國。自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聯軍土崩瓦解以後,曹操和劉備都不屑與袁紹這樣子的諸侯同流合污。他們這些諸侯,心裏面就只有自己的那幾塊土地和幾個城池,遠遠沒有想到天下一...

三國最實誠之人魯肅簡介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

淺論三國,東吳豈是偏安一隅

三國時代,大浪淘沙,數不盡的風流人物,齊聚一堂,演繹出一個精彩絕倫的時代,令無數看客佇足觀看。在大多數人眼裡,東吳只是跳樑小丑,搖擺在魏蜀之間。孫權則是守成之主,繼承父兄遺業之人而已。今天小編就...

三國群雄(三)——孫權

200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傳位給了他的弟弟孫權,孫權繼位吳侯、領會稽太守。孫策突然的死和自己突然就變成一方諸侯,孫權自己也挺懵逼的,本來就只是想好好過著二少爺的生活,享受人生,孫策也知道孫權資...

有些人以為三國演義拔高了諸葛亮而醜化了周瑜

抗擊曹操,周瑜說到了,也做到了。統帥三萬精銳,排兵布陣,這位將軍已是胸有成竹。戰爭爆發,兩軍交戰,犬牙交錯,混亂之中周瑜採用黃蓋的奇策,火攻曹軍。裝上乾草灌上油的戰艦在長江中如離弦之箭射向敵軍...

問鼎天下,患得患失,夢三國的東吳觀

從東吳的發展歷程來看,孫策到孫權,東吳的戰略方針發生了本質的改變. 孫策時期,策借袁術之力,承先父遺志,轉斗江東,開創東吳基業,同時也為後來吳國赤壁爭雄奠定了基礎.當時孫策清楚的看到,中原群雄割...

歷史上魯肅的才能真的比諸葛亮差嗎?

魯肅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戰略家、外交家。作為東漢末年東吳都督,魯肅死的時候,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來為他弔喪,可見魯肅的重要性。智者之間是惺惺相惜的,而君主與臣子之間也能像魯肅與孫權一樣。 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