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書三國|隆中對:諸葛亮之謀弱於魯肅,三分天下靠周瑜早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敗後退守魚復,將魚復改為永安。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為防孫吳西進,在永安布「八陣圖」以禦敵,並成功籍此困住了陸遜。

這一段見於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言此陣「怪石嵯峨,槎枒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涌,有如劍鼓之聲」,以陸遜之才竟不能出。

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

以區區一石陣困住東吳大將的故事自然是文學演繹,但歷史上的「八陣圖」的確確有其事,永安的八陣圖壘遺址也一直留存於後世。

大曆元年(766年),杜甫路經奉節——當時的永安已經更名為奉節,在目睹八陣圖壘遺址後感觸良多,作《八陣圖》一首以頌諸葛亮:「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說到杜甫……也是一位大紅人

這裡的「失吞吳一句」如何解釋,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是失在未能勸阻劉備吞吳,二是失在未能輔佐劉備吞吳——兩種解釋的結果相同,都是釀成了夷陵之敗。

相比之下,前一種的解釋更符合諸葛亮的戰略思想,畢竟「隆中對」中已經明確提出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的前提。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不過細較起來卻會發現,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人謀之中實有天數相幫。

赤壁之戰前,天下曹操雄兵百萬,天下統一在即;赤壁之戰後,孫權南郡布武,南北即將兩分。

如果不是曹操折戟沉沙,如果不是周瑜英年早逝,諸葛亮「隆中對」實現的可能,實在不能說太大。

只是千幸萬幸,周瑜死後的繼任者是魯肅,而魯肅又極力主張聯劉抗曹,諸葛亮的「隆中對」這才有了實現的可能性——杜甫的「功蓋三分國」五字,從歷史的角度來考量,至少也應將魯肅的名字加上——而這一切,還要從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開始說起。

魯大師:不要說話,用心去感受

建安五年(200年),三國時期的歷史進程突然加快了起來。

北方兩大諸侯袁紹、曹操迎來了最後的戰略性決戰,而南方則因江東孫策之死而迎來了一次暗流涌動。

在北方,無論贏得官渡之戰的是袁紹還是曹操,勝利者都一定會將兵鋒直指長江,此時若南方諸侯有所作為,則可能與北方的霸主實現二分天下;如果南方諸侯無所作為,則天下一統的日子便為期不遠了。


天下二分,指日可待

那麼長江以南是否有足以對抗北方的勢力呢?益州劉璋、荊州劉表皆暗弱之主;孫策英雄有為,卻在官渡之戰爆發的同年死於刺殺,而其繼任者孫權年方十八。

南方半壁江山的諸侯,或為弱主,或為少主,這便是曹操與袁紹爭雄時的天下大勢。

官渡之戰時的天下局勢圖

然而就在這個多事之秋,孫權遇到了一位改變其命運的謀士——魯肅。

在一番「合榻對飲」之後,魯肅直截了當地提出了「竟長江所極」與曹操形成南北對峙之勢的戰略方針。

需要注意的是,當時官渡之戰勝負未分,而在魯肅眼中曹操已然是北方霸主,這充分顯示出了其識人之明。

既然北方「北方誠多務也」,南方的劉表、劉璋又非雄主,只要相時而動,「剿除黃祖,進伐劉表」,南北二分的局勢自然不難達到。

魯肅的戰略構想並沒有問題,只是他沒有料到歷史上即將出現一次「隨機事件」,正是這一事件給了荊州一個雄主,讓「榻上策」出現了變數。

袁紹:魯肅,你這樣讓我很為難啊

這一次「隨機事件」,便是劉備歸附劉表。

官渡之戰爆發之初——也正是「榻上策」做出之時,劉備離開袁紹本部南下汝南,正處於前途未卜的階段;袁紹敗績後,劉備再次南下歸附劉表駐紮於新野做為客將,得到劉表的上賓之禮。

劉表希望借劉備之力抵禦曹操,但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劉備在荊州聲望日隆,「豪傑歸者日益多」,荊州的局勢開始變得複雜起來。

劉表坐擁荊州,實在是浪費了這一片基業

歷史在這一年又按下的快進鍵。

建安十三年(208年)同時發生了三件事:第一件是諸葛亮出山匡扶劉備,劉備集團由此趨於完備;第二件是劉表病死,荊州集團由此陷入亂象;第三件便是曹操南下。

「隆中對」,正是在這一年做出的。

短短三百字的「隆中對」,首先確定了當時的天下局勢:一是曹操「此誠不可與爭鋒」,意即北方不可圖;二是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意即江東不可圖。

那何處可圖呢?

《三國殺》中的魯肅,武將技之一便是「締盟」

第一是荊州: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第二是益州:「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諸葛亮的「隆中對」,其主體戰略路線便是在占領荊州、益州的基礎之上,「外結好孫權」,待「天下有變」之時,「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劉備親自「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兵分兩路北伐,以實現霸業、復興漢室。

只可惜「荊州王」關羽……最終敗走麥城了

「隆中對」有兩處不同尋常,不尋常之一是提出者諸葛亮隱居在劉表治下,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分別嫁給了荊州望族蒯家與龐家;諸葛亮迎娶了黃夫人,而黃夫人之父正是蔡諷之婿——諸葛亮可謂荊州士大夫年輕一代的領軍人物,不出仕劉表已屬例外,此時一見劉備便出策勸劉備奪荊州,僅此便可見其雄心早不在於一州一郡。

諸葛亮之志在天下,怎會歸附劉表

不尋常之二,是「隆中對」提出了「漢室可興」,而魯肅的「榻上策」則點明「漢室不可復興」,兩者存在明顯矛盾。

這是否說明兩人之中必有其一誤判了天下局勢呢?並非如此。

魯肅與諸葛亮所做的戰略設想,是以其主公的戰略資源為基礎的。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這是其「地利」,所以孫權成事是向著「漢室不可復興」的方向發展的;劉備當時並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其優勢是「人和」,即「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所以劉備成事要向「漢室可興」的方向發展。

天下三分,劉備占「人和」

從戰略格局上來看,「隆中對「並沒有改變「榻上策「北方不可圖的設定,只是對長江以南提出了新的分割方式。

區區荊州都容不下兩主,更何況是整個南方——孫權與劉備這兩大梟雄會如何共處?「隆中對「與「榻上策「又將如何並存?曹操收攏了兵鋒,他在等:這最後兩個軍事集團相互攻伐之時,便是曹操一統天下之時。

眼見如此形勢,曹操默默等著孫權劉備起內訌,結果……

結果卻是孫權借南郡於劉備,曹操聽聞此信大驚,「方作書,落筆於地。

「曹操千等萬等,等來了孫劉聯盟,而歷史也從這一刻開始,越來越有趣了。

那麼孫權為什麼會最終同意與劉備結成聯盟呢?因為唯一有能力西征荊益的大將周瑜,就在赤壁之戰後不久便英年早逝了,魯肅自知無力趕在曹操平定北方前平定南方,於是只能主張聯劉抗曹——諸葛亮的戰略,最終在這樣的小幸運中,揚帆起航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此二人在三國去世後,東吳再無爭天下之志!

在三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曹操、劉備、孫權爭鬥了數十年。其中,關於統一天下的這個話題,很多人經常是從曹操或者劉備的角度,而很少說東吳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進一步來說,三國前中期,曹操是最希...

被誤讀的《隆中對》戰略

常有人把諸葛亮比作蕭何,我是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的。蕭何在劉邦時期,僅僅是足食足兵,為劉邦提供後勤。諸葛亮在這一方面上或許並不比蕭何差,但他的才能絕不僅限於此,從諸葛亮還在草廬中的時候,他的軍事才能...

三國歷史中足以和隆中對相比的那些戰略構想

公元207年劉備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為其出謀劃策。諸葛亮審時度勢,分析當下局勢,提出千古傳頌的隆中對。隆中對為劉備的蜀漢大業規劃了內政、外交、軍事的方針策略,而後劉備按照隆中對行事,終成三...

只知隆中對,不識榻上策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

《隆中對》原文、 賞析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

三國戰略規劃大盤點

三國時期群雄紛爭,面對複雜的天下大勢,無數人茫然不知所措,但也有許多才能非凡之士提出過自己的獨到見解,這其中既有文臣,也有武將。本文就盤點一下史書上所記載各種戰略規劃,並評論其優缺點。諸葛亮 今...

榻上策VS隆中對

首先是《隆中對》的內容: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