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三國︱諸葛亮的眼中釘,其實死得好無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很多《三國演義》讀者印象中,蜀漢名將魏延是個不忠不義的叛賊貳臣形象,這主要是受到《三國演義》的誤導:長沙之戰中,魏延救黃忠、殺舊主韓玄。

諸葛亮認為此人忘恩負義,而且他還看到魏延腦後有反骨,相信魏延久後必反,故欲斬之。

這個典故完全是《三國演義》的虛構,是刻意醜化魏延,毫無史據。

《三國志.魏延傳》中,魏延以部曲(私兵)追隨劉備入川,他驍勇過人、屢立戰功,被提拔為牙門將軍。

劉備占領漢中後,張飛本是鎮守漢中的公認最佳人選,劉備卻任命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漢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蜀國之咽喉,無漢中則無蜀。

劉備確有識人之明。

魏延在任九年,治軍有方,漢中寸土未失。

在蜀國,被委以鎮守廣大衝要之地重任的將軍只有關羽(守荊州,還給丟了)和魏延。

魏延此時的重要性,已勝於關羽之外的四虎將。

諸葛亮最後一次伐魏失敗後,魏延卻立遭殺害,且被誅滅三族,這是怎麼回事?

劉備(161-223年)

諸葛亮與魏延的矛盾

劉備死後,諸葛亮發動了六次征魏,收穫甚小、徒損國力,但其中的兩次北伐,魏延倒是頗有斬獲。

230年,魏延率軍攻擊曹魏涼州,大敗費瑤和郭淮,因此被封為征西大將軍和南鄭侯,五虎將的軍銜上均沒有一個「大」字。

此時五虎將都已逝去,魏延是蜀國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

魏延與五虎將官職比較

魏延與諸葛亮的矛盾既是戰略戰術上的,也是性格上的。

第一次北伐前魏延就提議:自領精兵五千,十日內出子午谷(道路崎嶇險阻)、奇襲長安。

諸葛亮平生小心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冒險僥倖,如果曹魏於路上埋伏設防,魏延必敗,不如走大路攻取隴右。

此後,魏延每次隨孔明伐魏出,都請求分兵出擊,最後會師於潼關,均被否決。

魏延認為諸葛亮膽怯不敢用兵,自己才能無法施展。

用兵過於謹慎的諸葛亮,在北伐選人上卻屢屢失當。

第一次北伐開局不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響應諸葛亮。

諸葛亮力排眾議,不用魏延、用馬謖擔任先鋒,結果紙上談兵的馬謖失守街亭,第一次北伐成果付諸東流。

231年第五次北伐,司馬懿被迫與諸葛亮交戰,魏延等小勝魏軍,殺敵數千,但負責後勤的李嚴供應不上糧草,諸葛亮依舊無功而返。

馬謖(190-228年)

孔明用人的另一個問題是好為同鄉朋黨,比如深得他賞識的馬謖、楊儀、蔣琬和費禕都出身荊州,楊儀正是魏延被殺的元兇。

楊儀與魏延的矛盾

楊儀早年經關羽推薦加入劉備集團。

劉備奪得漢中時,楊儀升為尚書令,後一度遭貶。

諸葛亮愛其才,令其擔任丞相府長史。

因善於「規劃分部、籌度糧谷」,楊儀更為諸葛亮器重。

但楊儀為人心胸狹窄又野心勃勃;恰巧魏延也高傲耿介,同僚都避其鋒芒。

關羽(?-220年)

自視為諸葛亮接班人的楊儀對魏延毫不客氣,結果兩人互不相讓、勢同水火。

魏延甚至常拔刀威嚇楊儀,後者嚇得痛哭流涕。

這兩人在北伐軍中是諸葛亮的左膀右臂。

對於兩人矛盾的公開化,諸葛亮既不能設法疏解,也不將其中一人調離,可見他嚴重欠缺駕馭協調下屬的能力。

他這種迴避矛盾的用人方式釀成了日後魏延的殺身之禍。

孔明堅持同時重用兩人,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很可能是蜀漢人才儲備衰竭的結果,孔明實在無人可用。

根據學者羅開玉的研究,劉備和孔明從荊州帶來的舊臣宿將在蜀漢掌握軍政經濟大權,巴蜀豪族倍受打擊,大量名士人才仕途受阻,或者即使出仕,也消極敷衍。

外來精英衰老凋零後,缺乏本土支持的蜀漢陷入人才危機。

如前所述,五虎將死後,能力與威望相當的大將只剩魏延一人。

魏延死後的姜維北伐時期,更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諸葛亮(181-234年)

命喪虎頭橋

234年秋第六次北伐未果,將不久於人世的諸葛亮在五丈原召開軍事會議,向楊儀、姜維和費禕交代身後事。

身為副帥的魏延竟沒有參加這個關鍵會議。

諸葛亮對魏延的不信任和疏離已經昭然若揭。

楊儀被命指揮大軍撤退,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而且諸葛亮頗有預見性地強調,魏延如不聽命,大軍自行出發。

因為與魏延在戰事策略上的長期分歧,諸葛亮在最後關頭選擇了楊儀,魏延成了犧牲品。

魏延得知消息後大怒:「丞相雖死,他的僚屬安排還葬成都即可,我應率領諸軍繼續討賊,怎能因一人之死廢天下大計?況且我魏延堂堂征西大將軍,怎能由楊儀指揮,甘做斷後之將?」 魏延堅持伐魏從國家層面考慮,似乎不無道理,但從情感角度看,他對諸葛亮之死過於冷漠,是不得軍心的。

魏延就是一個勇猛耿直、情商不高的武將,他多次主張分兵征魏以致遭孔明疏離,就是最明顯的表現。

魏延(?-234年)

諸葛亮對魏延不服從命令的判斷是對的,但他的處理方式欠考慮。

他開會排斥魏延、命楊儀統兵,嚴重打擊魏延作為副統帥的尊嚴,以魏楊兩人的敵對關係,這樣做無疑是火上澆油,險些導致軍隊分裂。

魏延率軍阻攔楊儀撤退,楊儀呵斥道:「 丞相屍骨未寒,你竟敢造反?」魏延不服丞相命令本就理虧,其手下士兵聽了楊儀的話,四散而去。

魏延與其子等人逃往漢中,被楊儀派來追殺的馬岱趕上,命喪虎頭橋(在今陝西漢中市城北)。

其後,楊儀更是夷滅魏延三族。

楊儀指責魏延造反是信口雌黃,魏延如果要造反,或者按兵不動或者直接投奔曹魏即可,實際上《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指出,魏延是想殺楊儀,無意謀反。

魏延違背軍令確是犯下重罪,但楊儀也無權擅殺元勛重臣。

三國區劃圖

楊儀殺掉魏延,自視功高,不料朝廷任命蔣琬為尚書令,總領國事,這其實是諸葛亮早就安排好的。

楊儀只得到閒職,極為不滿,竟說出「當年丞相逝世時,我若舉全軍歸降曹魏,怎會落得今日下場?」由此可見,楊儀不但心胸狹窄,還是居心叵測的心機小人。

結果楊儀因不遜狂言被貶地方、畏罪自殺。

楊儀的結局也再次表明,諸葛亮在識人選人上頗有不足,也對魏延之死負有相當大的間接責任。

孔明在個別用人上的失誤或許還是小問題。

從蜀漢一國的人才儲備來看,他未能扭轉對荊州朋黨舊臣的過度依賴,川蜀賢良大多無法進入統治階層,到蜀國後期人才匱乏的問題愈發嚴重,最終難敵曹魏。

本文首發於文匯APP,這裡略有修改。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冷熱軍事史(ID: militaryhistory)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被《三國》誤解至今的武將——魏延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一直不好,被諸葛亮認為「腦後有反骨」,此人決不可重用,讓劉備殺了他,後來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造反,被諸葛亮事先安排的馬岱一刀斬殺。那麼魏延...

諸葛亮明知馬謖會失街亭,為什麼還要派他去

最近一直在看吳秀波老師的《虎嘯龍吟》,今日看到馬謖失街亭,孔明揮淚斬馬謖,孔明明知馬謖極有可能丟失街亭,自己有非常喜歡馬謖,但為什麼又要派馬謖去守街亭?今天我在這裡談談我自己的想法跟家交流?大家...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死後的蜀國

諸葛亮殞命五丈原,有四個人第一時間認為自己是丞相大人的接班人。第一個是姜維,因為諸葛亮把畢生所學都傳授給了他。第二個是楊儀,因為諸葛亮讓他統領三軍撤兵。第三個是蔣琬,因為諸葛亮點名讓他當丞相。第...

魏延有沒有「反骨」,看看這塊石碑就知道了

本文由本頭條號作者陳慎提供。【核心提示】魏延是以「腦後有反骨」而「聞名」三國的,而且他就是死在這塊「反骨」上。魏延死後,繼任諸葛亮丞相之位的蔣琬為魏延立了一塊石碑。這塊石碑表明,蜀漢朝廷意識到魏...

諸葛亮為什麼要選蔣琬為接班人

諸葛亮生前,曾經對劉禪有過交待,希望以後由蔣琬繼任。蔣琬雖然沒有直接擔任丞相一職,最初也沒有開府,但無庸置疑,蔣琬就是蜀漢國的宰相,第一執政大臣。就當時的情況來說,三國還處於交戰狀態,作為執政...

諸葛亮的最大弱點——不善用人

善於用人應為開國之君最重要的能力。用人方面劉邦大約可以算作第一。三國時曹、劉、孫皆善用人,而以曹操為最。曹操有五大良將,而其中三人張遼,張郃,徐晃都是降將(原分別是呂布、袁紹、楊奉部將),都得到...

背叛成性?我真不是那樣的男人!

說起《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許多歷史名人被羅貫中大大黑得很慘,比如曹操、曹真。但就是在這部以「崇劉抑曹」為主基調的作品中,有一位蜀國大將卻同樣被黑得要死要活。這位蜀漢大將能力不比關羽、趙雲差,卻...

魏延謀反千古奇冤 三國第一冤案的歷史真相

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命大將魏延為前鋒,親統大軍出祁山北伐曹魏。同年8月,心力交瘁的諸葛亮在五丈原軍中病死,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死後,蜀漢在撤軍時發生內訌,長史楊儀以魏延謀反為由,派人將其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