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最大弱點——不善用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善於用人應為開國之君最重要的能力。

用人方面劉邦大約可以算作第一。

三國時曹、劉、孫皆善用人,而以曹操為最。

曹操有五大良將,而其中三人張遼,張郃,徐晃都是降將(原分別是呂布、袁紹、楊奉部將),都得到曹操的信任,立有大功,成為統帥一方之大將。

謀士賈詡原是張繡的人,在南陽曾把曹操搞的相當狼狽,其子曹昂、愛將典韋皆死,而賈詡投降後,曹操頗為信任,成為重要其謀士,在曹丕時更身任太尉要職。

與之相比,諸葛亮在用人方面,差的就很遠了。

下面舉魏延、劉封、馬謖說明之。

一,魏延

魏延是率自己的私人武裝(部曲)加入劉備集團的,英勇善戰,立有戰功,很得劉備信任。

在劉備自稱漢中王后,選他為漢中太守,「一軍盡驚」,漢中太守當時大概是除留守荊州的關羽外,最重要的駐守一方的大員了。

劉備在宴會上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劉備以為說的很好。

後曾為諸葛亮北伐先鋒,曾大破郭淮(應是諸葛亮北伐中最重要的勝利)。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曾提出過子午谷偷襲長安的計策,是蜀漢這邊不可多得的智勇雙全的悍將。

劉備去世後,魏延也立了不少戰功,先後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先後封都亭侯,南鄭侯。

是蜀漢軍界最高官員之一,但再沒有像劉備時代那樣成為一方大員。

諸葛亮臨死時,「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魏)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這樣的大事,竟瞞著最重要的將領魏延,且把後事交給楊儀等人,諸葛亮十分清楚楊儀和魏延私人關係極惡,以諸葛亮之智慧,這顯然就是設一個圈套讓魏延向裡面鑽。

這根本就不是對一個有大功於國的名將的合適態度。

結果,魏延和楊儀矛盾大爆發,一根筋的魏延果然頭腦發熱,魯莽行事,結果被殺。

事實上,魏延雖然有缺點毛病。

但他是忠於蜀漢的;而楊儀倒有可能心懷二心(後來,楊儀因自己官不夠大,竟說「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

」)

可惜這樣忠誠的悍將了,未能充分發揮其作用,且最後不明不白死去,諸葛亮難推其咎。

二,劉封

劉封是劉備的養子,有武藝,力氣過人,累立戰功。

曾率軍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

」在劉備占領漢中後,率軍沿漢江而下,占領陝西東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些地區。

和孟達、申耽等駐守在西城、上庸、房陵一帶(現陝西西康、湖北房縣、竹山一帶)。

關羽攻打襄樊時,令劉封、孟達發兵相助,劉封和孟達以山區郡縣剛剛歸附,不能隨意行動使它不穩定為藉口推辭,不接受關羽的命令。

在關羽因東吳偷襲失敗後,孟達降魏。

魏國派夏侯尚、徐晃攻擊劉封。

孟達勸劉封投降,劉封不聽。

申耽也投降魏國。

劉封打敗了,逃歸成都。

劉備因關羽失敗而責備劉封,這是正常的。

而諸葛亮認為他剛猛,不易控制,就勸劉備藉口殺了他,這就太過分了。

實際上,劉封並無大過。

劉封所管區是新占領剛數月,離開並不合適。

關羽關羽曾調守江陵軍支援,結果江陵被孫權偷襲,若調安康軍支援,難保安康不被曹魏襲取或地方勢力反叛。

雖然關羽在襄樊失敗,但是其悲劇式的敗亡,卻是出於東吳的偷襲。

所以把這些帳都算在劉封身上是不公正的。

劉封沒聽孟達的話,逃回成都,或見他還是忠於劉備的。

殺了劉封以後,劉備自己也知道冤屈了這個乾兒子,不禁「為之流涕」。

(在演義中劉備愛哭,在史書中難見到他哭的記載。

)劉備殺劉封,諸葛亮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劉備收劉封為義子,最初也可能有過作為繼承人的想法。

這發生在劉備到荊州時,也就是建安六年左右,而阿斗出生應比赤壁之戰稍早一點時間,也就是就比建安十三年早一兩年時間。

這段時間並不長,劉備也不會匆匆忙忙確定劉封為繼承人。

所以,劉封的地位問題不會是個沒法解決的事。

諸葛亮勸劉備殺劉封,主要還是因為劉封的性格有剛猛,不怎麼聽話的一方面。

即使劉封有野心且不易控制,殺的也太早了一些。

有劉備、諸葛亮兩人在,還制不住一個劉封?看來諸葛亮對於剛猛的武將的厭惡。

不論是魏延還是劉封,都有自己的弱點毛病,或是「剛猛」,或是「矜高」,但都是忠於蜀漢的。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本應適當重用,但諸葛亮不但不能發揮其長,最後置於死地。

三,馬謖

雖然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後來,馬謖又有街亭之敗,但這個人並不是一無是處,諸葛亮重用他也並不奇怪。

在諸葛亮南征前,問計於馬謖,馬謖說:「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

」諸葛亮接受其策,在戰勝後赦免孟獲,使其心服,諸葛亮在時,南方不敢復反。

《三國志》中說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器重他也是有道理的。

不過,這只是個政治人才,而非將帥之才。

諸葛亮如果在第一次北伐時,以魏延或吳壹有經驗的戰將為先鋒,而以馬謖為為軍中文職高官,則勝負還在兩可之間。

只可惜,諸葛亮令他「統大眾在前」,仿佛是前敵總指揮,似比先鋒官還高一些。

結果他的失誤造成了整個北伐的失敗。

諸葛亮有這樣的不足是很正常的。

他是個具有極高智慧的、典型的知識分子,即當時被稱為名士的那種人。

在他二十八歲出山前,高臥隆中,歌《梁甫呤》,絕對是個名士。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是蜀漢的事實領袖,如果蜀國真能統一天下,諸葛亮在事實上就起到了開國的作用(好像清朝的多爾袞)。

其實,名士們根本就沒這種本事,諸葛亮也沒有。

(在諸葛亮的時代,名士們多是嚴肅的,如建安七子。

名士們放蕩不羈、酗酒服藥是魏晉之交的竹林七賢。

有位偉大的人物說過,最高領袖就是兩件事,一是出主意,另一就是用人。

這見識是很高明的。

出主意就是要確定正確的國策大政,然後就是用合適的人去執行,這就可能成其偉業。

諸葛亮看來不明白這一點,凡事親躬,累死了,也沒能成功。

陳壽評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這確沒錯,不過其不足從根本上說,還是不會用人。

如果會用,把帳下的將領謀士們的潛能發揮出來,自然會有人去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

諸葛亮一生忠誠謹慎,忠於自己的人生信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如招降納叛,大概也得先考察其品德如何,看是不是合乎自己的品味,不會像曹操那樣任用天下之英才,無德有才也可用。

如發現表面上不易控制的部下,會惴惴不安,唯恐發生什麼問題,能除去就儘早除去,也算符合「一生唯謹慎」的思維習慣吧。

這樣的人守成可以,為成一代偉業,只能當助手,不可能是開創之主。

劉備死時,以諸葛亮全權管理蜀國,就註定蜀國在軍事上永無翻身之日;其原因在於,諸葛亮根本不能信任那些剛猛悍將,更不能培養提拔那樣的戰將。

在名士們看來,這樣人不是同類,也是不易控制的。

魏延、劉封的悲劇,根源就在此吧。

雖然這些人不一定那麼聽話,作為最高掌權人,除了發揮及長處外,還應設法控制 ,使之聽話。

以諸葛亮之智,應能做到這一點,不過他卻沒有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如果不能用那些剛猛彪悍的戰將,只用能講出道理且聽話的人為將,於是有了街亭之敗,這應該說是馬謖的悲劇的根源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盈的悲劇人生:一個攤上狼爸蛇媽的可憐皇帝

《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著稱,在爭奪漢中戰鬥中,劉備讓劉封出陣。曹操大怒,潑婦罵街道:「賣履小兒,常使假子拒敵!吾若喚黃須兒來,汝假子為肉泥矣!」劉封大怒,挺槍驟馬,沖向曹操。曹操所謂黃須兒,即曹...

諸葛亮錯用三個人才導致了蜀漢的逐漸衰亡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謀士。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的《蜀相》中這樣描寫諸葛亮。《隆中對》其中諸葛亮幫劉備詳細計劃出了如何建國和如何進一步的...

劉備手下兩位大將未戰死沙場,卻因諸葛亮而死

三國演義中劉備手裡有五虎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當時劉備手下可謂是猛將如雲,只可惜後面關羽敗走麥城,手裡大將相繼陣亡或是因病去世。可是劉備手裡還有兩位大將,勇猛不亞於五虎將。他們分...

重讀三國︱諸葛亮的眼中釘,其實死得好無辜

在很多《三國演義》讀者印象中,蜀漢名將魏延是個不忠不義的叛賊貳臣形象,這主要是受到《三國演義》的誤導:長沙之戰中,魏延救黃忠、殺舊主韓玄。諸葛亮認為此人忘恩負義,而且他還看到魏延腦後有反骨,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