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明知馬謖會失街亭,為什麼還要派他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一直在看吳秀波老師的《虎嘯龍吟》,今日看到馬謖失街亭,孔明揮淚斬馬謖,孔明明知馬謖極有可能丟失街亭,自己有非常喜歡馬謖,但為什麼又要派馬謖去守街亭?今天我在這裡談談我自己的想法跟家交流?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想法可在評論區留言。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魏國輔政大臣曹休因為東吳將周魴詐降誘曹休深入伐吳,結果曹休被吳將陸遜殺得大敗,不久背生惡癰而死。

孔明趁著魏國元氣大傷,開始北伐,將司馬懿騙至新城,趙雲將曹真檔在箕谷,孔明在沒有浪費一槍一彈的情況下連續拿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直逼長安,此時司馬懿打算解長安之圍,孔明此時成敗在於街亭,街亭為糧草要道,街亭在此仗勝,街亭失此仗敗;諸葛孔明為什麼會安排一個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的馬謖去守這麼重要的地方首先我們來看看馬謖本人;

按照現代人的審美標準。

馬謖是屬於那種好高務遠,且空談的人。

個人認為,確實他在學識上還是不錯的,但是實踐方面實在太欠缺了。

他用現代人來換位的話,屬於大學教授的那種類型,說到知識方面,無人能比,且有教育人的潛質,但是要到下到基層,對他所擅長的那個知識領域,進行實踐的話,我想他的操作技能,決超不過進廠沒幾天的學徒。

而另一方面,馬謖還是有遠大理想的。

按照三國內的內容,馬謖還是想成為諸葛亮第二,而且諸葛亮在派他去領兵前,對他也有過很高的評價。

但是,從這點上看來,諸葛亮並不是那種知人善任的人,至少對馬謖的問題上不是。

接下來我們具體分析孔明為什麼要派馬謖去守街亭後來又要揮淚斬馬謖:街亭是關中咽喉,諸葛亮也明白「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可他為何要用連劉備都認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參軍馬謖呢?是軍中無人?可有常勝將軍趙雲、屢立戰功的魏延、平生謹慎的王平可供調遣。

是諸葛亮出於「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的私情?可諸葛亮告訴馬謖「此地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又讓馬謖立了軍令狀,豈不是把馬謖往火坑裡推?再則諸葛亮也不會因私而冒這麼大的風險。

諸葛亮的動機何在?如果從人才的角度考慮,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應該是出於培養接班人的需要。

街亭之戰發生在蜀漢建興6年,魏和吳的軍事指揮者已經更新換代,魏國有司馬懿,吳國有陸遜,只有蜀國仍是諸葛亮一人在苦苦支撐。

諸葛亮此時已經48歲,後主劉禪無能,朝中事無巨細都得決斷,還得在戰場上奔波,用司馬懿的話說:「孔明食少事煩,得無久乎?」而一旦自己作古,誰來接班?作為丞相的諸葛亮必定要考慮。

而作為統帥又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其人必須有指揮才能,滿腹經綸有安邦定國之策,熟讀兵書有行兵打仗之謀,這是前提條件;二、其人必須有聲望,有威信,有戰功,這是基礎條件;其三、其人必須得到最高統治者的信任,這是保障條件。

這三者缺一不可。

我們來看看馬謖具備的條件:一、馬氏五兄弟是荊襄名士,才名遠播,馬謖「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並「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並且「丞相諸事尚問於我」,可見馬謖也算得上文武兼備,無怪乎諸葛亮稱讚他為「當世之英才」,馬謖具備前提條件。

二、馬謖不僅與諸葛亮情同父子,而且早在劉備收荊州後就經伊籍推薦得到任用,也可算是忠心舊臣,後又深得後主劉禪的重用。

諸葛亮出兵南討孟獲時,馬謖尚在為兄長馬良掛孝卻「奉主上敕命,賜眾軍酒帛」,可見劉禪對他的信任程度,故馬謖具備保障條件。

三、馬謖五兄弟在為蜀漢服務前已有名聲,馬良又是蜀漢重臣,街亭之戰時,馬謖已是安遠將軍並作中參軍,有一定的聲望。

他在南討孟獲之前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主張得到了諸葛亮的高度讚賞和貫徹。

在諸葛亮北伐之前,馬謖又提出使用離間計,成功地使司馬懿免去雍涼提督之職,為北伐前期的連勝奠定了基礎。

馬謖在三軍將士面前也應該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諸葛亮選擇馬謖做接班人也是在情理之中。

可是在基礎條件上,馬謖缺少了最重要的一點--戰功。

在街亭之戰前,馬謖只在諸葛亮戰前出謀劃策,沒有獨立指揮過一場戰爭,沒有顯赫的戰功,沒有顯露出獨立指揮軍事的能力,當然就沒有威信可言,今後讓他去指揮戰功顯赫的趙雲、魏延等老將,誰會買帳?諸葛亮死後暫把一應大事托於楊儀,魏延就看不起他「楊儀不過一長史,安能當此大任」,就說明了這一點的重要性。

因此諸葛亮讓馬謖作接班人就得讓他建立大功勞,而防守街亭就是一次良機。

一方面馬謖是主動請纓,另一方正如諸葛亮對王平所說「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可以推斷馬謖如不丟街亭的話,今後讓他作接班人也就有了大資本。

諸葛亮對諸將的面說「次地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但對王平說「下寨必當要道,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可見如何防守諸葛亮心中有數,卻不對馬謖明說,其有意考驗馬謖,栽培馬謖,為馬謖創造基礎條件的用意不言自明。

更為甚者,諸葛亮又派出王平、高翔、魏延、趙雲四路人馬幫助馬謖,說明諸葛亮不放心馬謖,卻重用馬謖,本身就讓人很難理解,可這就是諸葛亮的良苦用心。

讓諸葛亮沒有想到的是馬謖在關鍵時刻沒有挺住,紙上談兵又不聽勸告,導致全盤皆輸,只得揮淚斬馬謖,培養接班人的計劃也徹底流產了。

諸葛亮難道沒有其他的人可用了嗎?我們不妨來看看蜀漢的人才狀況 。

劉備禮賢下士,籠絡了不少人才,除了諸葛亮,先後有徐庶、馬良、龐統、法正等,可經過戰爭死亡和年老亡故等原因,人才損失嚴重。

再加上後主昏庸,親昵小人,可以說蜀漢已出現了人才危機。

諸葛亮身邊也只有姜維、馬謖、蔣琬、楊儀、魏延、趙雲、王平等一班文臣武將。

誰能做未來蜀漢的統帥呢?從第一個條件來看,有文韜武略的也只有姜維和馬謖是合適人選了。

兩者選其一,誰又更理想呢?我們來做個對比。

姜維「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從條件一看兩人不相上下。

從第二個條件看,姜維新降,也無聲望,也無戰功,更無威信,馬謖還稍強。

從第三個條件看,姜維是投降的,誠信度不高,雖得到諸葛亮的賞識,但姜維在朝中無根基可談,更談不上被後主劉禪信任,就是在後來姜維做了統帥還中了魏國的反間計,而馬謖是劉備徵招的,已經是「老臣」,其忠誠度不可置疑,優勢自不待言。

可見諸葛亮培養馬謖是無奈中的必然,沒有錯;錯就錯在時機不對,冒的風險太大,相中的接班人被殺,在諸葛亮死後只能任用姜維和蔣琬,蔣琬未見其能,姜維又被猜疑,朝中群小無人節制,黃皓弄權,蜀漢日衰,終至滅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亡在牛人太多

後世人談論蜀國的敗亡,主要歸因於三方面:一是諸葛亮之後蜀國政壇後繼無人;二是後主劉禪昏庸;三是大將軍姜維大意,沒有在陰平天險屯駐足夠的守軍,致使被魏國的鄧艾抄了後路……在我看來,這三類判斷多少都...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死後的蜀國

諸葛亮殞命五丈原,有四個人第一時間認為自己是丞相大人的接班人。第一個是姜維,因為諸葛亮把畢生所學都傳授給了他。第二個是楊儀,因為諸葛亮讓他統領三軍撤兵。第三個是蔣琬,因為諸葛亮點名讓他當丞相。第...

「中華智慧的化身」:謀臣諸葛亮

3成 就諸葛亮首先提出「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把用人放在治理國家的首位。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建言「親賢臣,遠小人」,並向後主推薦了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些人都是當時的賢士。他提出選拔人才時要...

魏延是否死於陰謀之下?

魏延,大家都應該知道,字文長,蜀漢不可或缺一員猛將。魏延崛起於劉備的慧眼識英才,「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三國志·蜀書·魏延傳》)。當時「一軍皆驚」,鎮守漢中這個位置,大...

背鍋,諸葛亮沒有遺計殺魏延,那魏延死於何因

來關於魏延被殺的原因,完全都是依據《三國演義》進行改編,原因就是魏延具有反骨,諸葛亮料定他其後必反,所以留遺計讓馬岱殺了他。而正史之中,卻並非如此。劉備白帝城託孤以來,諸葛亮就成為蜀漢政權的一號...

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便已料到魏延會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馬岱準備殺他,在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之後,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頭,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神奇特點再次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