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的是非功過,是否能堪稱「千古名相」的殊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比較特殊的時期,在那個硝煙瀰漫的歷史長河中可以說是英雄輩出,其中較為著名的人物即是蜀漢丞相諸葛亮。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似乎已將諸葛亮茫定位成了千古名相,他也是我們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代表。

他集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為一身,一生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

然而,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他的一生可以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來形容或者是概括,自二十七歲出山一直兢兢業業輔佐劉備奪取荊益等地建立蜀國,為恢復漢室後又伐曹魏,以致最後積勞成疾,五十四歲就病逝於戰場之上。

他每次出征必親自領兵,對於軍中、朝中一切事務都親自打理,這不僅反映出其用人無方,更反映出其不善權謀,凡事親力親為,並非為官之道。

為官重在善用賢能,官階越高,就越要學會宏觀掌控全局,任用賢才揚其長補其短。

諸葛亮的才能不必多說,但是他做過的幾件事充分表現出自身存在的缺點,導致了蜀漢的逐步沒落。

1、不敢直言劉備過失,不敢勸阻劉備過錯。

劉備調諸葛亮入川,授意留關羽守荊州。

諸葛亮明知關羽不可當大任而不讓趙雲代關羽守城,對失荊州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劉備東征東吳,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從軍,只負責後方建設,導致劉備兵敗,死於白帝城。

2、不挖掘,吸收,培養新人才

劉備死後,諸葛亮不挖掘,吸收和培養新的人才。

原來的老人故去後造成人才青黃不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可悲局面在後期完全體現出來,這是促使了蜀國的滅亡的很大一個原因。

任其生前雄才大略,但連續實施了長達8年之久的5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還,耗盡其心力的蜀國便陷入人才匱乏的危機而難以自拔。

諸葛亮雖然給全國上下展示了一代忠臣鞠躬盡瘁的典範,卻忘了為各方將領留下一展所長的機會,忽略了將國運寄於一人之努力的危機,從而導致了蜀國的整體實力得不到充分發揮,危難關頭有才之士沒於草養的慘狀。

3、處理內部矛盾不恰當

對內部將士之間的矛盾,諸葛亮採用兩邊安撫的方法。

劉備在世時,封關羽,趙雲,張飛,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時關羽不受。

諸葛亮讓費詩拍關羽的馬屁,令關羽更加驕橫,為失荊州埋下禍根。

對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同樣採用兩邊安撫的方法,使兩人矛盾無法根除,為魏延「謀反」埋下禍根。

4、用人不善豈止痛失荊州、街亭

當年劉備打算調諸葛亮入川,諸葛亮便留下關羽守荊州。

可關羽為人驕傲,拒絕執行請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結果導致了大意失荊州的悲劇。

錯用關羽守荊州,諸葛亮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對蜀漢外交政策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

馬謖「失街亭」,令人扼腕嘆息的不僅是街亭之失帶給蜀漢的慘敗,更是諸葛亮再一次用人不善的悲劇。

劉備在世時就已看出馬謖為人不踏實,也曾叮囑諸葛亮「此人言過其實,不能派他幹大事,仍需要好好觀察」,劉備認識到馬謖作為一個高級參謀是很合適的,但並不適合做一個將領。

諸葛亮卻意識不到這一點,也沒有把備的囑咐放在心上,街亭一役,派馬謖當先鋒,王平做副將,最終「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處矣」。

5、謀略不當,耗盡心力淚滿襟

請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民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荊州、益州,相距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難以集中兵力上的優勢。

其結果,關羽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成功,關羽父子亦命喪孫權手中。

6、對國事不放心,架空後主劉禪

歷史上雖然說劉禪和諸葛亮是和諧的君臣關係,但劉備死後,由於劉禪年幼,由諸葛亮執政。

當劉禪長大成人後,諸葛亮理應把大權移交給劉禪,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干,而是把軍政大權進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派人監視後主的一舉一動。

令劉禪敢怒不敢言,劉禪想搶回大權,但滿朝都是諸葛亮的親信,只好信任宦官黃皓,造成千古遺憾。

事實證明諸葛亮一直沒有給劉禪發揮的空間,所以世人都認為劉禪是無能的,是扶不起的阿斗,這對任蜀漢皇帝四十一年的劉禪是一個不公平的評價。

7、做事過於謹慎,不敢冒險出奇兵

在首次北伐時,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想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

「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謹慎,這是他的優點,但也是他的缺點。

用兵應以慎為主,以奇為輔。

奇正並用,並能建大功。

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時機。

8、不懂處理後事。

在五丈原,諸葛亮臨終前將大權交給一介書生楊儀,而楊儀與宿將魏延有極大的矛盾。

楊儀獲大權後剝奪魏延兵權,逼使魏延反亂,無人附和而逃亡,後被馬岱追殺,自毀長城。

要知道魏延是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名將,軍事才能不在姜維之下。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人對諸葛亮的贊詩,諸葛亮以其不可測度的智慧,鞠躬盡瘁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雖大志未酬,卻依然成為一個被後世千古傳頌的人物。

諸葛亮作為忠臣的表率,以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鏗鏘誓言立下了英魂的豐碑,但他是否能堪稱「千古名相」,仍給後人留下了深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今日淺談,臥龍諸葛亮的木匠生涯。

諸葛亮去世後,晃晃悠悠,來到了地府,還想著馬丁琳是不是必治魏延。「阿亮,你來了啊。」諸葛亮抬頭一看,老董事長劉備正在奈何橋邊喝酒擼串。「主公……」諸葛亮眼圈紅了,似乎又聞到了南陽草廬時的味道。那...

魏延-忠誠到沒有朋友

魏延 - 忠誠到沒人相信!說到魏延,大傢伙們可能第一個想到的是那個面目猙獰,拿著大刀,腦後長反骨的。不過呢,你們有可能是無雙三國玩多了。真正的魏延面目只不過和張飛一樣粗狂了一點。魏延是一個頗有爭...

為何不用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早就看穿一切

【導讀】魏延隨諸葛亮北上伐魏,多次要求讓他率領一萬名士兵,與諸葛亮分道進兵,在潼關會師,像當年的韓信一樣,諸葛亮沒有同意。魏延想出兵潼關,要走那一條路線呢?本文摘自微信公眾號「三國故事」《三國志...

重讀三國︱諸葛亮的眼中釘,其實死得好無辜

在很多《三國演義》讀者印象中,蜀漢名將魏延是個不忠不義的叛賊貳臣形象,這主要是受到《三國演義》的誤導:長沙之戰中,魏延救黃忠、殺舊主韓玄。諸葛亮認為此人忘恩負義,而且他還看到魏延腦後有反骨,相信...

劉備和諸葛亮鬧翻:無意說出蜀國滅亡的根源?

1那一年,劉備帶著兩個騎馬的漢子給了諸葛亮三個壁咚,拿到了三國通關秘笈。白帝城又三言兩語把他給說跪了。臨終留下最高指示,打回中原老家去。劉備給諸葛亮倒酒:「阿亮,你辛苦了。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