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幾大錯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千百年以來,諸葛亮都是以完人的形象出現在後人面前。
他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一直被後人所讚頌。
人們對他的崇拜狂熱絲毫不減退,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明代羅貫中先生所著《三國演義》更是將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神人,於是更加增添了諸葛亮的神秘和風采。
諸葛亮無疑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他對蜀漢的赤忱和忠誠也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每個人都會犯錯,無論聖賢還是凡夫,諸葛亮也不例外,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那麼,諸葛亮到底有哪些錯誤呢?
第一,劉備進位漢中王以後,關羽開始攻擊樊城,這應當是有計劃和有步驟的軍事行動。
然而,蹊蹺的是,在呂蒙白衣過江襲取荊州後一直到關羽兵敗身亡,成都方面沒有派出一兵一卒的援軍。
荊州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實現諸葛亮《隆中對》戰略非常關鍵的一環。
荊州丟失,大將身亡,不僅《隆中對》的戰略構想成為泡影,而且極大的削弱了蜀漢的實力。
諸葛亮作為最高決策層之一,對此應當附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看過很多歷史故事,竟然看不到絲毫關於諸葛亮勸諫劉備及時增援荊州的蛛絲馬跡。
是對孫吳掉以輕心還是對關羽過於相信或者是對荊州集團軍的實力過於自信?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關羽死了,荊州丟了,而沒有看到成都方面有增派援軍的舉措。
因此,這是諸葛亮的第一個大錯。
第二,劉備稱帝後,藉口為關羽報仇東征孫吳。
身為丞相的諸葛亮確實進行了勸阻,然而無效。
那麼,真的沒辦法勸阻劉備東征嗎?答案是否定的。
蜀漢集團的法正就可以,只不過這人已經去世了。
《三國演義》的描述是:「孔明回至成都,怏怏不樂,顧謂眾官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也。
」」(第81回)也許是不想破壞君臣和諧,也許是能力不足,也許是擔心受到貶斥。
然而無論哪種原因,諸葛亮選擇放棄勸阻了。
劉備並非昏君,諸葛亮並非庸臣,然而諸葛亮對於劉備東征之事竟然沒有絲毫扭轉的能力和決心,導致劉備最後兵敗夷陵。
夷陵之戰,蜀漢雖然沒有喪失領土,但是元氣大傷。
因此,這可以說是諸葛亮的第二個大錯。
第三,劉備去世前,在白帝城託孤,當時的顧命大臣有諸葛亮和李嚴兩個人。
劉備的這種安排是有周密考慮的:在亂世之中,顧命大臣的權力不能過於分散,太分散則無作為;也不能過於集中,太集中則容易專權。
開始的時候,兩個人配合還是很默契的,後來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諸葛亮利用李嚴的過錯將李嚴削職為民!李嚴的過錯是不存在爭議的,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然而李嚴不僅是顧命大臣,而且也是蜀漢一位出類拔萃的人才。
作為諸葛亮,可以將李嚴訓斥、罰俸或者貶官,但不能將李嚴削職為民。
李嚴成為庶民以後,劉備精心布置的託孤模式就宣告消亡,丞相至此集中了一切權力。
幸虧諸葛亮沒有不臣之心,否則,蜀漢早就遭到顛覆。
所以,這是諸葛亮的第三大錯誤。
第四,馬謖有才華有計謀,長期追隨諸葛亮,很受諸葛亮的賞識。
但是馬謖言過其實,剛愎自用,不能委以大任。
劉備生前對此看得非常清楚,在白帝託孤的時候也特意囑咐過諸葛亮。
然而諸葛亮卻將劉備的囑託拋之腦後,北伐期間固執地任用馬謖當守衛街亭的主將。
結果呢?馬謖兵敗,諸葛亮不得不中止北伐退回漢中。
馬謖失敗後,諸葛亮這才記起劉備的囑咐,不得不殺馬謖以正軍法。
《三國演義》對此的描寫是:「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
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今果應此言。
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第96回)諸葛亮沒有識人之明,既害了馬謖也誤了蜀漢,可以說這是他的第四大錯誤。
第五,六度北伐,無功而返,犯了戰略上的錯誤。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沒必要去探討。
僅僅從戰略戰術層面上來說,諸葛亮六度北伐基本上都沒有事先做出周密完善的計劃。
同時,他也沒有充分利用吳國這個重要的同盟,完全是憑蜀國一己之力與魏國較量。
結果呢?也是諸葛亮自己預料中的——他無非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罷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諸葛亮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然而卻沒有認真對待。
同時,他自己的《隆中對》就提出要吳蜀結盟,其目的不僅是避免兩線作戰,更重要的是藉助吳國力量對抗魏國。
在實現《隆中對》的戰略構想時,卻忘卻了《隆中對》的核心,空費蜀國人力、物力、財力,不能不說這是諸葛亮的第五大錯誤。
第六,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前,留下魏延斷後,要楊儀領兵先退。
作為主帥,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魏延、楊儀存在矛盾。
既然兩人存在矛盾,諸葛亮既不予以化解也未提前將撤退計劃向後主劉禪報告,同時沒有做出周密的安排。
最終導致自己死後,魏延、楊儀公開決裂、反目成仇。
結果呢?魏延被殺,並且背負黑鍋,楊儀也沒有落到好下場。
魏延是一代勇將,在蜀漢集團軍中地位非常高,可以說也是智勇雙全。
然而,竟然死於內鬥,不可不說這是蜀漢集團的一大損失。
因此,這是諸葛亮的第六大錯誤。
第七,雖然後主劉禪天資聰穎,但是諸葛亮卻不善加培養鍛鍊,長期專權包辦,任由劉禪鬥雞走犬、沉迷聲色,最後導致劉禪逐漸成為平庸昏聵之君。
劉禪原本是明主聖君的材料,最後留下「樂不思蜀」的笑話,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而且是唯一的,對此難辭其咎!所以,這是諸葛亮的第七大錯誤。
第八,曾記何時,蜀漢集團人才濟濟,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黃權、馬良等,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因此才能跨有荊州和益州,才能與曹魏、孫吳一爭高下。
然而,當這些文臣武將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以後,蜀漢後期只有一個姜維大有名將風采,其他都是平庸無為之輩。
有句話說: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描敘諷刺的就是蜀漢這種後繼無人的尷尬。
蜀漢集團由曾經的人才濟濟到後期的人才凋零,註定了蜀漢的滅亡。
而諸葛亮作為丞相,事必躬親、大包大攬,不注意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不建立人才梯隊,導致蜀漢在他以後再沒有出色的人才,從而導致了蜀漢衰亡。
因此,這是諸葛亮的第八大錯誤。
我們崇拜諸葛亮,不僅要學習他的優秀品質、也要從他的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吧。
《三國演義》諸葛亮也不是神人,來看看他有哪些決策失誤!
小時侯看《三國演義》,最喜歡本事大如天的諸葛亮,感覺他比那些浴血疆場的猛將還厲害。每當看到諸葛亮出場,心裡便不慌了。諸葛亮為劉備服務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207年,諸葛亮那年27歲,劉備47歲,有...
諸葛亮不被劉備信任,也坑死了魏延和關羽
諸葛亮還在南陽種地讀書的時候就已經對天下局勢了如指掌。為何一個足不出戶,且沒有信息來源的書生,在這樣一個政局動盪,交通閉塞,信息不發達的時代,卻能夠對天下大事有如此的認知。他到底是為什麼能有這麼...
諸葛亮,徒有「智聖」虛名,歷史功績看的最清楚
在人們的心目中,諸葛亮是一個「多智而近神」的非凡之人,在民間被稱為「智聖」。但是,仔細地閱讀《三國演義》及《三國志》,筆者卻發現,諸葛亮充其量只能說是「聰明」,在許多地方離「智慧」還差了一截。 ...
重讀三國︱諸葛亮的眼中釘,其實死得好無辜
在很多《三國演義》讀者印象中,蜀漢名將魏延是個不忠不義的叛賊貳臣形象,這主要是受到《三國演義》的誤導:長沙之戰中,魏延救黃忠、殺舊主韓玄。諸葛亮認為此人忘恩負義,而且他還看到魏延腦後有反骨,相信...
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為何在鄧艾奇襲下不堪一擊?
蜀漢(221—263年),三國之一,為漢皇室後裔劉備所建立,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淵追諡)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二年。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
神機妙算諸葛亮,為何不能光復蜀漢,他到底犯了哪幾個錯誤?
諸葛亮是中國人心中智慧的化身,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也是一個神話般的存在。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便是大智大慧如諸葛亮,也犯下了或輕或重的不同錯誤!
諸葛亮所犯的這些錯誤對蜀漢來說,個個都是致命的
人無完人,諸葛亮雖多智而近妖,幫助劉備三分天下得其一,但始終沒有一統三國。除了無天時無地利外,與他本身所犯的幾大錯誤也有很大的關係。而這些錯誤對蜀漢來說,無疑都是致命的。
諸葛亮執政11年到底犯什麼錯誤,導致蜀中無大將
熟讀三國歷史,我們都知道蜀漢勢力是三國之中最弱的,無論是地盤,還是人才,基本沒法跟曹魏和東吳比較,以至於蜀漢是第一個被滅的。我們最熟悉的「蜀中無大將」,讓我們看到了蜀漢集團人才嚴重缺失的形象描述...
蜀國滅亡罪魁禍首是諸葛亮?夢三國臥龍十宗罪
ps.上一篇寫了阿斗登基時蜀國的處境,其中諸葛亮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有人評論想看看諸葛亮具體都做什麼了,於是寫了這個。正文:諸葛亮是三國時候的奇才,為蜀漢帝國的強大作出了旁人不及的貢獻。但在蜀國...
智慧「男神」臥龍先生 諸葛亮也有人性的弱點
諸葛亮,三國時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大師。蜀相諸葛亮可以稱得上是知名度最高歷史人物之一了。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只能仰視其人峻拔偉岸、瀟洒飄逸的身影,暗恨老天無眼,將自己與這位智商奇高之超人...
諸葛亮一生5大失誤,不僅北伐不成,反而後期守土艱難
本文凌雲清瀟原創,請勿抄襲,侵權必究!真實的諸葛亮是個卓有建樹的政治家,治國安邦有一套,蜀國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條。但在軍事上他的可圈可點之處並不多,不像《三國演義》中所渲染的那樣用兵如神。《三國演...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失誤,不是主流,諸葛亮仍是完美人物
今日頭條 王俊傑猛小學時候就開始看《三國演義》連環畫了,看的半半截截的,那時讀的是就是熱鬧,金戈鐵馬,烽火硝煙,對戰場上的兵來將往尤為心馳神往。當時喜歡的是戰爭,喜歡的是武將單挑,後來才開始看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