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打壓軍事奇才魏延,欣賞信任資質平平的庸將王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中這個戰略要津的重要性,與荊州相當,劉備任命誰來作漢中太守必須慎之又慎,當魏延被任命為漢中太守時,三軍皆驚。

魏延力壓張飛一頭,得以出任這個職務,顯然,在劉備心中,魏延的重要性是超過張飛的,劉備蜀漢政權中,惟有鎮守荊州的關羽與魏延可以一較高下。

當關羽聽說馬超與張飛戰得難解難分,非要回來與馬超比個高低,但當聞聽魏延位在張飛之上,卻沒有任何不滿。

原因無它,魏延的能力,關羽心中有數,他認同劉備做的這個決定。

諸葛亮與劉備慧眼識珠不同,自始至終他都瞧魏延不順眼,處處有意為難。

劉備死後,蜀漢人材凋零,迫於無奈,諸葛亮不得不起用魏延。

但他對魏延並不是放心大膽使用,而是處處掣肘,將魏延視為普通將領,與陳式這類不入流的牙將並列,甚至有意栽培,將資質平平的庸將王平提拔在魏延之上。

魏延的能力與戰鬥力,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給予了極高評價,每次作戰,魏延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斬王雙、救危難,儼然就是諸葛亮手下最得力的消防兵。

尤其是魏延所獻「兵出子午谷逕取長安」的妙計,歷來為後世兵家津津樂道。

王平有何德能,位居魏延之上呢?原來,這一切完全是諸葛亮的陰暗心理作祟。

關於王平的生平事跡,《三國志》中只有寥寥數筆記載,《三國演義》更是僅有片言隻語。

他最大的戰功就是勸諫馬謖不要在山上安營紮寨。

諸葛亮兵出祁山北伐,派參軍馬謖去把守戰略要地街亭,王平是先鋒。

馬謖在查看地形後,決定舍水上山,王平一再勸阻馬謖不聽。

蜀軍大敗,唯有王平本部千餘人馬虛張聲勢斷後,損失最少。

事後,馬謖被依軍法處置,而王平因功破例升為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仔細推敲,王平受諸葛亮賞識,並不是他有何過人之處,而是作戰四平八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種謹小慎微的風格與諸葛亮撞衫。

諸葛亮一生數次北伐卻寸功未建,正是由於他不敢弄險的緣故。

作戰穩健的王平,正是他喜歡的類型。

這樣講,大概會招來噓聲一片、板磚一堆,但事實如此,但凡是諸葛亮倚重的親信,鮮有可以獨當一面的人物。

就算王平深受諸葛亮信任,但他也明白,王平絕非大將之才,王平這樣的人,最多可以擔任個助手,防守作戰差強人意,率軍長驅直入則不堪大用了。

與王平的平庸截然不同,魏延從荊州到長沙,由漢中至成都,一步一個腳印,業績卓著是有目共睹的。

悲催的是,成績越大,待遇越差,諸葛亮生前對他限制使用,就連死後也不放過他,逼著魏延以悲壯的方式退出了歷史舞台。

諸葛亮明白,在他身後,以王平這樣的角色,根本無法駕馭得了魏延。

街亭之戰,王平撿了個參軍之職;諸葛亮死後,王平雖然積極地站在了楊儀一邊,但當楊儀要他追殺魏延時,他卻自知不是魏延對手,膽怯了。

當魏延死於馬岱刀下後,他漁翁得利,又撿了個漢中太守的大漏。

在鎮守漢中時,草包將軍曹爽來攻,王平龜縮不出,固守待援;而魏延在被任命為漢中太守時,信誓旦旦地向劉備表示——「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王平何曾敢說這樣的豪言壯語?

諸葛亮死後蜀漢之無人,據此可見一斑。

而造成這一嚴重後果的,應該完全歸咎於諸葛亮。

參考書目《三國志》《三國演義》《資治通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便已料到魏延會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馬岱準備殺他,在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之後,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頭,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神奇特點再次顯現。

一戰擊潰魏延的蜀漢將軍是誰

【導讀】諸葛亮在北伐軍中去世,臨終留下遺命,讓楊儀率大軍撤退回蜀國。魏延和楊儀不和,不願意給楊儀當「斷後將軍」,一氣之下帶領自己所屬的軍隊率先南撤,沿途還燒毀了經過的閣道。楊儀等鑿山通道,晝夜不...

在用人方面,劉備比諸葛亮強在什麼地方

在三國時代,天下大亂,英雄輩出,劉備一枝獨秀,割據一方,建立了蜀漢政權,當了皇帝。他從一個販履織席為業的人到建立蜀漢政權,可謂天壤之別,他為什麼能夠成功呢?那是因為他卓越的領導才能。提起劉備,很...

解析歷史上諸葛亮失敗的用人之道

導讀:「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這是後人對三國之一的蜀漢政權人才嚴重缺失的生動形象地描述。蜀漢人才缺乏,而將才更是奇缺,以致於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之時,軍中將領已經到了捉襟見肘、不得不用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