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丨請開始做一個偉大的閱讀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一個接受正規教育的人,從古至今,沒有一個能脫離閱讀的。

閱讀的對象既可以是美好的,又可以是醜惡的;既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霉變的,既可能是艱深的,又可能是膚淺的。

但是無論如何,通過閱讀,自己的心靈和外部世界、和古典先賢、和社會各個層面、和知識各個層次產生了聯繫。

這種聯繫,將雕刻出不同的靈魂塑像。

閱讀,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形式,比如網絡,比如電視等傳媒。

閱讀就是傳播與接收的互動。

無論是什麼形態,閱讀幾乎可以說是一種本能了,從人類進入信史或者說,人類進入文明史之後,直到今天,依然是。

古,但不老。

在當前色彩斑斕的世界裡,閱讀依然是一項基本的人生技能。

特別提醒:這份文字以下部分屬於讀書筆記,摘錄的東西比較多,因此,如果沒有興趣讀下去的兄弟姐妹們,請到此為止。

讀書挺多年,自己是否真的知道如何讀書呢?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包括:昏昏欲睡問題,東一榔頭,西一棒棰問題,記憶問題,橫向掌握問題等等。

「偉大的作者經常也是偉大的讀者,但這並不是說他們閱讀所有的書。

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閱讀是不可或缺的。

在許多例子中,他們所閱讀的書比我們在大學念的書還要少,但是他們讀得很精。

因為他們精通自己所閱讀的書,他們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敵。

他們有權被稱作權威人士。

在這種狀況下,很自然地,一個好學生通常會變成老師,而一位好的讀者也會變成作者。

發現了一本目前感覺偉大的書《如何閱讀一本書》,有一個一野心:讓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讀者。

根據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學者、教育家、編輯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

除了主編《西方世界德經典》,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所作《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論述,讀書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一、基礎閱讀是: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閱讀準備階段——相當於學前教育或幼稚園的學習經驗。

第二階段——認字——相當於一年級學生典型的學習經驗(儘管相當多正常的孩子在某方面來說並非都很「典型,')。

這個階段的成果是,孩子學會了我們稱之為第二階段的閱讀技巧,或是一年級的閱讀能力,或最初級的讀寫能力。

第三個階段——字彙的增長及對課文的運用——通常是(但非全面性,就算正常孩子也一樣)在四年級結束時就學會的方法,這個階段的成果可以稱作是「四年級讀寫能力"(fourth grade literacy)或是「功能性讀寫能力"(functional literacy)也就是有能力很輕易地閱讀交通號誌,或圖片說明,填寫政府的有關簡單表格等等。

第四個階段,也就是最後一個階段,到這個時期,學生要從小學或初中畢業了。

這個階段有時候稱之為八年級、九年級或十年級的讀寫能力。

在某方面來說,這個孩子已經是一個「成熟」的閱讀者,他幾乎可以閱讀所有的讀物了,但是卻還不夠老練。

簡單來說,他的成熟度是可以上高中的課程了。

無論如何,他還不是 「成熟的」閱讀者。

但他已經精通第一層次的閱讀,如此而已。

他可以自己閱讀,也準備好要學習更多的閱讀技巧。

但是他還是不清楚要如何超越基礎閱讀,做更進一步的閱讀。

一般來說,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都有一位老師在旁指導,回答問題,消除在這個階段會出現的難題。

只有當一個孩子精通了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才是他準備好往更高層次的閱讀邁進的時候。

只有當他能自己閱讀時,才能夠自己開始學習。

也只有這樣,他才能變成一個真正優秀的閱讀者。

二、閱讀的第二個層次稱為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才算是真正進人閱讀的層次。

檢視閱讀又分為兩種情況: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的閱讀。

(一)所謂「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是指:

第一,你並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讀這本書。

你也不知道這本書是否值得做分析閱讀。

但你覺得,或只要你能挖掘出來,書中的資訊及觀點就起碼會對你有用處;其次,讓我們假設—常會有這樣的狀況—你想要發掘所有的東西,但時間卻很有限——的情況下,做 「略讀」(skim)整本書,或是有人說成是粗讀(pre-read)。

略讀或粗讀是檢視閱讀的第一個子層次。

你腦中的目標是要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仔細閱讀。

其次,就算你決定了不再多花時間仔細閱讀這本書,略讀也能告訴你許多跟這本書有關的事。

當你瀏覽過後,你可能會發現這本書僅只是對你目前有用而已。

這本書的價值不過如此而已。

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張是什麼了,或是他到底寫的是怎樣的一本書。

因此,你花在略讀這本書上的時間絕沒有浪費。

對於這種閱讀狀態,作者的建議是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要很快地看過去。

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寫作本書的特殊角度。

在完成這個步驟之前,你對這本書的主題已經有概念了。

如果你願意,你會暫停一下,在你腦海中將這本書歸類為某個特定的類型。

而在那個類型中,已經包含了哪些書。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這就像是在出發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圖一樣。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大多數論說類的書籍都會有索引。

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範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

如果你發現列舉出來的哪一條詞彙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這個詞目的某幾頁內文。

你所閱讀的段落很可能就是個要點—這本書的關鍵點—或是關係到作者意圖與態度的新方法。

(4)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許多人對廣告文案的印象無非是些吹牛誇張的文字。

但這往往失之偏頗,尤其是一些論說性的作品更是如此,大致來說,許多書的宣傳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門的協助下親自寫就的。

這些作者盡力將書中的主旨正確地摘要出來,已經不是稀奇的事了。

這些努力不應該被忽視。

當然,如果宣傳文案什麼重點也沒寫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

不過,這也有助於你對這本書多一點了解,或許這本書根本沒什麼重要的東西可談—而這也正是他們宣傳文案一無可取的原因。

完成這四個步驟,你對一本書已經有足夠的資訊,讓你判斷是想要更仔細地讀這本書,還是根本不想讀下去了。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現在你都可能會先將這本書放在一邊一陣子。

如果不是的話,現在你就準備好要真正地略讀一本書了。

(5)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說明(很多會有),就要仔細地閱讀這些說明。

(6)最後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就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

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後的兩三頁。

就算最後有後記,一本書最後結尾的兩三頁也還是不可忽視的。

很少有作者能拒絕這樣的誘惑,而不在結尾幾頁將自己認為既新又重要的觀點重新整理一遍的。

雖然有時候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確,但你不應該錯過這個部分。

現在你已經很有系統地略讀過一本書了。

你已經完成了第一種型態的檢視閱讀。

現在,在花了幾分鐘,最多不過一小時的時間裡,你對這本書已經了解很多了。

尤其,你應該了解這本書是否包含你還想繼續挖掘下去的內容,是否值得你再繼續投下時間與注意?你也應該比以前更清楚,在腦海中這本書該歸類為哪一個種類,以便將來有需要時好作參考。

附帶一提的是,這是一種非常主動的閱讀。

一個人如果不夠靈活,不能夠集中精神來閱讀,就沒法進行檢視閱讀。

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書的時候,翻了好幾頁,腦海卻陷入了白日夢的狀態中,等清醒過來,竟完全不明白自己剛看的那幾頁在說些什麼?如果你跟隨著我們提議的步驟來做,就絕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因為你始終有一個可以依循作者思路的系統了。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個偵探,在找尋一本書的主題或思想的線索。

隨時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讓一切狀況清楚。

留意我們所提出的建議,會幫助你保持這樣的態度。

你會很驚訝地發現自己節省了更多時間,高興自己掌握了更多重點,然後輕鬆地發現原來閱讀是比想像中還更要簡單的一件事。

我覺得這種類型的閱讀就是發現一本書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利用書本提供的一切可以提供書本內容的信息來讀書——目錄,序,索引,書籍廣告,以至於書本主體一些段落,和書本的結論,這樣,書的基本輪廓,架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在此,我覺得還可以加上一些書評,讓別人幫助自己來完成閱讀和其咀嚼過程。

即使是略讀,也堅持一個較好的閱讀習慣,這樣,就可以抓住整條魚,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一鱗半爪。

(二)粗淺的閱讀

只要找到對的方向,不論是多難讀的書,只要原來就是想寫給大眾讀者看的,那就不該有望之卻步的理由。

對的方向?答案是一個很簡單、但很重要又有幫助的閱讀規則: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如果你容許自己被某個頑固的段落綁住了,你就是被打敗了。

在大多數情況里,你一旦和它糾纏,就很難脫困而出。

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你對那個地方的了解可能會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至少將這本書先從頭到尾讀一遍才行。

在這裡,我發現中國、美國的教育界都是一樣的:碰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查資料,問老師,弄明白再說。

可是在這本怎樣讀書中卻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論述:如果時候不到就做這些事,卻只會妨礙我們的閱讀,而非幫助。

因為,這種折磨人的程序首先會剝奪閱讀的快樂(有點像中學時學習魯迅的作品)。

其次是,過多的糾纏於細節,那麼就會錯過一些清楚的大原則。

樣你在任何層次的閱讀都不可能很好。

在這個層次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有:

1、 閱讀的速度:人們可以讀得更快,但是對於書籍閱讀來說,速度是根據需要而變化的——天龍八部里,王語嫣聽到慕容復練習打狗棒法一味求快就特別著急,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2、 逗留與倒退:影響速度,浪費腦力

3、 理解問題:

4、 做一個自我要求的閱讀者:

閱讀時昏昏欲睡是非常容易的。

但是很多人可以秉燭夜讀,不應該簡單的解釋為他們非常人。

(估計蘇秦張儀懸樑刺股式的學習並非是一個好習慣,而鑿壁偷光才真正可以說是個主動的閱讀者吧?)在閱讀的時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閱讀目標是什麼。

如果你的閱讀目標是獲得利益—不論是心靈或精神上的成長—你就得保持清醒。

這也意味著在閱讀時要儘可能地保持主動,同時還要做一番努力。

讀書不是娛樂性,而是從中獲得利益。

只要是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閱讀的藝術就是要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

關於一本書,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

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 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

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麼才行。

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

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我覺得這四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在理解作者的基礎上,把自己和書籍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樑,聯繫。

5、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自己

藏書章僅僅是代表在紙張上的擁有,而不是智力上的擁有。

如果你有讀書時提出問題的習慣,那就要比沒有這種習慣更能成為一個好的閱讀者。

但是,就像我們所強調的,僅僅提出問題還不夠。

你還要試著去回答問題。

而這個回答問題的過程可能在大腦中就完成了,但是如果能夠用筆完成——而我現在是在用鍵盤——就更好了。

中國古語中有「微言大義」的說法。

據說半本論語可以治理天下。

那麼如何把字面後的東東讀出來,而且能夠寫出來,才真正把圖書變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真正完成了對圖書的擁有。

⑴在書上做筆記之所以不可獲取,是因為:第一,那會讓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還是非常清醒。

其次,閱讀,如果是主動的,就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於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

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

第三,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以下是幾個可以採用的方法:

(1) 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2) 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你已經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畫底線太長了,便在這一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

(3) 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要慎用,只用來強調書中十來個最重要的聲明或段落即可。

你可能想要將做過這樣記號的地方每頁折一個角,或是夾一張書籤,這樣你隨時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打開你做記號的地方,就能喚醒你的記憶。

(4) 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5) 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

這樣做能讓散布全書的想法統一集中起來。

許多讀者會用Cf這樣的記號,表示比較或參照的意思。

(6) 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這跟畫底線是同樣的功能。

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在閱讀某一章節時,你可能會有些問題(或答案),在空白處記下來,這樣可以幫你回想起你的問題或答案。

你也可以將複雜的論點簡化說明在書頁的空白處。

或是記下全書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

書中最後一頁可以用來作為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

三種做筆記的方法

在讀一本書時,你可能會有三種不同的觀點,因此做筆記時也會有三種不同的方式。

你會用哪一種方式做筆記,完全依你閱讀的層次而定。

A、在檢視閱讀中,要回答的問題是:第一,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第二,整本書在談的是什麼?第三,作者是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你應該做一下筆記,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

尤其如果你知道終有一天,或許是幾天或幾個月之後,你會重新拿起這本書做分析閱讀時,就更該將問題與答案先寫下來。

要做這些筆記最好的地方是目錄頁,或是書名頁,這些是我們前面所提的筆記方式中沒有用到的頁數。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這些筆記主要的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至少不是細節。

因此我們稱這樣的筆記為結構(structural note-making)。

B、結構筆記與概念筆記(conceptual note-making)是截然不同的。

而當你同時在讀好幾本書,在做主題閱讀—就同一個主題,閱讀許多不同的書時,你要做的又是什麼樣的筆記呢?同樣的,這樣的筆記也應該是概念性的。

你在書中空白處所記下的頁碼不只是本書的頁碼,也會有其他幾本書的頁碼。

C、對一個已經熟練同時讀好幾本相同主題書籍的專業閱讀者來說,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記筆記的方法。

那就是針對一場討論情境的筆記一這場討論是由許多作者所共同參與的,而且他們可能根本沒有常察自己的參與。

我們喜歡稱這樣的筆記為辯證筆記(dialectical note making)。

因為這是從好多本書中摘要出來的,而不只是一本,因而通常需要用單獨的一張紙來記載。

這時,我們會再用上概念的結構—就一個單一主題,把所有相關的陳述和疑問順序而列。

6、 培養閱讀的習慣

所謂藝術或技巧,只屬於那個能養成習慣,而且能依照規則來運作的人。

這也是藝術家或任何領域的工匠與眾不同之處。

要養成習慣,除了不斷地運作練習之外,別無他法。

知道一項藝術的規則,跟養成習慣是不同的。

我們談到一個有技術的人時,並不是在說他知道該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經養成去做那件事的習慣了。

當然,對於規則是否了解得夠清楚,是能不能擁有技巧的關鍵。

如果你不知道規則是什麼,就根本不可能照規則來行事了。

而你不能照規則來做,就不可能養成一種藝術,或任何技能的習慣。

藝術就跟其他有規則可循的事一樣,是可以學習、運作的。

就跟養成其他事情的習慣一樣,只要照著規則練習,就可以培養出習慣來。

由許多規則中養成一個習慣

對於閱讀,也如同其他任何複雜的運動項目一樣,也要通過一個個分解動作——對一個個規則的由知道,到實踐,到反覆實踐以至於熟練,再將一個個規則統一到一個整體,形成一個完整、流暢的閱讀習慣。

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四個規則:

第一規則:對書籍進行分類,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

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

——分析閱讀的第一個規則,雖然適用於所有的書籍,卻特別適合用來閱讀非小說,論說性的書。

舉例:

從一本書的書名中你能學到什麼——1859年,達爾文(Charles Darwin)出版的是《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而非《人種起源》(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羅馬帝國衰亡史》而非《羅馬帝國興亡史》

分類方法:

主要的分類法,一種是虛構的小說類,另一種是傳達知識,說明性的論說類。

在論說性的書籍中,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將歷史從哲學中分類出來,也可以將這二者從科學與數學中區分出來。

一個基本的分類原則,這個原則適用於所有的論說性作品。

這也就是用來區分理論性與實用性作品的原則。

首先,你要學習去懷疑一切。

在書籍分類上,你要有懷疑心。

我們強調過經濟學的書基本上通常是實用性的書,但仍然有些經濟學的書是純理論的。

同樣的,雖然談理解力的書基本上通常是理論性的書,仍然有些書(大部分都很恐怖)卻要教你「如何思想」。

你也會發現很多作者分不清理論與實用的區別,就像一個小說家搞不清楚什麼是虛構故事,什麼是社會學。

你也會發現一本書有一部分是這一類,另一部分卻是別一類,斯賓諾莎的《倫理學》(Ethics)就是這樣。

然而,這些都在提醒你身為一個讀者的優勢,透過這個優勢,你可以發現作者是如何面對他要處理的問題。

理論性作品的分類

照傳統的分法,理論性的作品會被分類為歷史、科學和哲學等等。

所有的人都約略知道其間的差異性。

但是,如果你要作更仔細的劃分與更精確的區隔時,困難就來了。

有一個判斷依據我們認為永遠有效,不過你可能要把一本書的內容讀了相當多之後才能應用。

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那就是科學的書。

否則就是一本哲學的書。

(記住,這隻適用於科學或哲學的書,而不適用於其他類型的書。

分類的作用:

書本所要傳達給我們的知識不同,對我們的指導方式也會不同。

如果我們要跟隨這些書本的指導,那就應該學習以適當的態度來閱讀不同的書。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規則是: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首先,一位作者,特別是好的作者,會經常想要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

儘管如此,當你要求讀者擇要說出一本書的重點時,大多數人都會一臉茫然。

一個原因是今天的人們普遍不會用簡明的語言表達自己,另一個原因,則是他們忽視了閱讀的這一條規則。

當然,這也說明太多讀者根本就不注意作者的前言,也不注意書名,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其次,是要小心,書的重點摘要可能不只有一個,通常沒有絕對又惟一的說明。

一本書的整體精神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詮釋,沒有哪一種一定對。

當然,某些詮釋因為夠精簡、準確、容易理解,就是比另一些詮釋好。

不過,也有些南轅北轍的詮釋,不是高明得不相上下,就是爛得不相上下。

但,這也不是說就可以愛怎麼說就怎麼說。

雖然讀者不同,書的本身還是一樣的,不論是誰作摘要,還是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檢驗其正確與真實性。

第三個規則可以說成是: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可讀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達到了建築學上最完整的整體架構。

最好的書都有最睿智的架構。

雖然他們通常比一些差一點的書要複雜一些,但他們的複雜也是一種單純,因為他們的各個部分都組織得更完善,也更統一。

簡單的公式:將內容大綱排列如下:(1)作者將全書分成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談的是什麼,第二部分談的是什麼,第三部分談的是別的事,第四部分則是另外的觀點,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2)第一個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落為X,第二段落為Y,第三段落為Z。

(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階段,作者有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A,第二個重點是B,第三個重點是C,第四個重點是D等等。

就算你已經很熟練閱讀技巧了,你也不一定讀每本書都要用上同樣的力氣。

你會發現在某些書上運用這些技巧是個浪費。

就是最優秀的閱讀者也只會選少數相關的幾本書,依照這個規則的要求做出近似的大綱來。

第四個規則可以說是:發現作者的意圖,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

知道這前四個規則是有整體性,有同一個目標的。

這四個規則在一起,能提供讀者對一本書架構的認識。

當你運用這四個規則來閱讀一本書,或任何又長又難讀的書時,你就完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找出一本書到底在說什麼的規則(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第一個規則,我們簡稱為「找出共通的詞義」。

簡略來說就是:你必須抓住書中重要的單字,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這個單字的。

不過我們可以說得更精確又優雅一些: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要注意到這個規則共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找出重要單字,那些舉足輕重的單字。

第二部分是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的最精確的意義。

規則,目標不是列出一本書的架構綱要,而是詮釋內容與訊息。

詞義的模糊阻礙了溝通,作者與讀者之間無法在閱讀中實現思想的交互作用。

排除這些障礙,就是這條規則所作的。

第二個規則: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第三個規則: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後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第四個規則: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

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第三個階段:說明的是批評式閱讀的條件,而在這樣的閱讀中,讀者應該能夠與作者「辯論」。

第一:要求讀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書,不要急著開始批評。

第二:懇請讀者不要爭強好辯或盲目反對。

第三:將知識上的不同意見看作是大體上可以解決的問題。

這個規則再進一步的話,就是要求讀者要為自己不同的意見找到理論基礎,這樣這個議題才不只是被說出來,而且會解釋清楚。

只有這樣,才有希望解決這個問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2分鐘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

據《耆舊續聞》記,朱載上去拜會蘇軾,見蘇軾在抄書。朱載上問他抄什麼書。蘇軾答《漢書》。朱載上說:「以先生的才華,記憶力之強,開卷一覽可終身不忘,《漢書》早就爛熟於心,怎麼還需要抄寫?」蘇東坡微微...

五分鐘讓你決定要不要讀這本「閱讀聖經」!

此為不二書旅原創,感興趣者請關注不二書旅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前幾天,掌柜看了《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後,熱血沸騰,當即也給自己定下一個讀書計劃。雖然每天都會讀書的掌柜,在這本書的影響...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太多的資訊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對理解力的阻礙。換句話說,現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那種今天仍然習慣於從書寫文字中吸取大量資訊,以增進對世界了解的人,就是自我要求的讀者...

如何正確閱讀一本書?

閱讀時,你是否也遇到過以下問題呢?●讀書慢、耗時長,不是累死就是耗死●跟作者無共鳴,全程都是尿點●苛求把書里每一個內容都看懂,追求完美又十分辛苦●書看完了,最後書還是書,我還是我●不能把書中的知...

如何閱讀,看這一本書就夠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70餘年曆久彌新的閱讀經典,是一本關於閱讀的全球暢銷書。這本書教你閱讀的方法、技巧,閱讀所應具備的廣闊視野。市面上談閱讀的書頗多,盡信則不如不信,關於閱讀的種種,看透這一本書...

閱讀一共四個層次,愛讀書的你修煉到第幾層?

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讀自己看的懂的書,那麼表示他並不會讀書。閱讀,就是一種自我發現的學習,只有當我們知道如何去讀時,我們才可能真正讀懂。閱讀的層次是漸進的。一共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的閱讀並沒有在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