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鐘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據《耆舊續聞》記,
朱載上去拜會蘇軾,見蘇軾在抄書。
朱載上問他抄什麼書。
蘇軾答《漢書》。
朱載上說:「以先生的才華,記憶力之強,開卷一覽可終身不忘,《漢書》早就爛熟於心,怎麼還需要抄寫?」
蘇東坡微微一笑,說:「你有所不知。
《漢書》我已經抄完兩遍了,這是第三遍。
第一遍抄寫,抄三字為題,第二遍則兩字,現在只抄一字。
」
朱載上非常不解,湊過去一看蘇軾的抄寫本,根本看不懂。
蘇軾說:「你隨便指個字,看看我能否說出原文。
」
朱載上便隨意指了一個,「東坡應聲輒誦數百言,無一字差缺。
凡數挑,皆然。
」
朱載上非常佩服,感嘆說:「先生真是被貶凡間人。
」
古人自有其讀書之妙法,但作為常人,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每當翻開書我就困意重重?就為什麼我讀書的速度那麼慢?為什麼我讀過一本書很快就忘得一乾二淨?為什麼我讀了很多書卻收穫甚少?
而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就可以給你醍醐灌頂般的解答,你會發現,是過去原始的讀書方法制約了你當下的讀書樂趣和收穫。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這本書的目標就是:第一提醒讀者,閱讀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動的事。
第二要指出的是,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主動的閱讀包含哪些條件呢?簡而言之:拿同樣的書給不同的人閱讀,一個人卻讀得比另一個人好這件事,首先在於這人的閱讀更主動,其次,在於他在閱讀中的每一種活動都參與了更多的技巧。
但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地在閱讀。
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
你什麼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
這樣的一種提升,是在閱讀時的一種腦力活動,也是更高的閱讀技巧。
這種閱讀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戰。
粗略地為所謂的閱讀藝術下個定義:這是一個憑藉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
你的頭腦會從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人的理解。
而會產生這種結果的運作技巧,就是由許多不同活動所組合成的閱讀的藝術。
閱讀的層次
一共有四種層次的閱讀。
第一層次的閱讀並沒有在第二層次的閱讀中消失,第二層又包含在第三層中,第三層又在第四層中。
第一層次的閱讀為基礎閱讀。
這個閱讀層次的學習通常是在小學時完成的,一個人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的狀態。
第二個層次的閱讀為檢視閱讀,它是系統化略讀的一門藝術。
你的目標是從表面去觀察這本書,學習到光是書的表象所教給你的一切。
第三種層次的閱讀為分析閱,即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這永遠是一種專注的活動,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
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里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故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基礎閱讀的第一個階段—閱讀準備階段—相當於學前教育或幼稚園的學習經驗。
第二階段—認字—相當於一年級學生典型的學習經驗。
第三個階段—字彙的增長及對課文的運用—通常是在四年級結束時就學會的方法。
第四個階段,有時候也稱之為八年級、九年級或十年級的讀寫能力。
一般來說,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都有一位老師在旁指導。
只有當一個孩子精通了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才是他準備好往更高層次的閱讀邁進的時候。
只有當他能自己閱讀時,才能夠自己開始學習。
也只有這樣,他才能變成一個真正優秀的閱讀者。
但一個國家僅僅完成公民的基礎閱讀教育工作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一定要比一個人人識字的國家更進一步。
我們的國人應該變成一個個真正「有能力」的閱讀者,能夠真正認知「有能力」這個字眼中的涵義。
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我們就無法應付未來世界的需求。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才算是真正進入閱讀的層次。
首先要理解的是,檢視閱讀一共有兩種:
第一種: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
略讀的習慣應該用不著花太多時間,建議是:(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要很快地看過去。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大多數論說類的書籍都會有索引。
(4)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5)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最後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第二種:粗淺的閱讀。
這個規則很簡單: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為一些沒法立即了解的東西而停頓。
繼續讀下去,略過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會讀到你看得懂的地方。
集中精神在這個部分。
繼續這樣讀下去。
將全書讀完,不要被一個看不懂的章節、註解、評論或參考資料阻撓或泄氣。
需要注意的是,檢視閱讀的兩個方式都需要快速地閱讀。
一個熟練的檢視閱讀者想要讀一本書時,不論碰到多難讀或多長的書,都能夠很快地運用這兩種方式讀完。
所謂閱讀速度,理想上來說,不只是要能讀得快,還要能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要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速度是恰當的。
閱讀的速度並非只有單一的一種,重點在如何讀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閱讀某種讀物時該用什麼樣的速度。
在第一次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時,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
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規則。
這也是檢視閱讀的基本概念。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在閱讀的時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閱讀目標是什麼。
如果你的閱讀目標是獲得利益—不論是心靈或精神上的成長—你就得保持清醒。
這也意味著在閱讀時要儘可能地保持主動,同時還要做一番努力—而這番努力是會有回饋的。
主動的閱讀基礎: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
-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
-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人們在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會打磕睡,並不是他們不想努力,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如何努力。
在閱讀過程中,你要記得去提出這些問題。
要養成這樣的習慣,才能成為一個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
為什麼對閱讀來說,在書上做筆記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會讓你保持清醒。
其次,閱讀,如果是主動的,就是一種思考。
第三,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可以採用以下幾個記筆記的方法:
(1)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2)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你已經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
(3)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
打開你做記號的地方,就能喚醒你的記憶。
(4)在空白處編號,可以做順序編號。
(5)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這樣做能讓散布全書的想法統一集中起來。
(6)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
(7)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
所謂藝術或技巧,只屬於那個能養成習慣,而且能依照規則來運作的人。
要養成習慣,除了不斷地運作練習之外,別無他法。
俗話說熟能生巧,一開始你做不好的事,慢慢就會得心應手,像是自然天生一樣。
你好像生來就會做這件事,就跟你走路或吃飯一樣自然。
閱讀也是可以訓練出來的,而一旦學會了,你的閱讀技巧就會越來越好。
一本書的分類
我們說過,主要的分類法,一種是虛構的小說類,另一種是傳達知識,說明性的論說類。
在論說性的書籍中,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將歷史從哲學中分類出來,也可以將這二者從科學與數學中區分出來。
要讓知識變成實用,就要有操作的規則。
我們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利用它」。
概括來說,這也就是知與行的區別。
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麼,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認為應該做的事。
再強調一次,光是將書籍分類到某一個種類中還是不夠的。
要跟隨第一個閱讀步驟,你一定要知道這個種類的書到底是在談些什麼?書名不會告訴你,前言等等也不會說明,有時甚至整本書都說不清楚,只有當你自己心中有一個分類的標準,你才能做明智的判斷。
首先,你要學習去懷疑一切。
在書籍分類上,你要有懷疑心。
一本實用的書會很快就顯露它的特質,因為它經常會出現「應該」和「應當」、「好」和「壞」、「結果」和「意義」之類的字眼。
相反的,理論型的作品卻常常說「是」,沒有「應該」或「應當」之類的字眼。
透視一本書
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從某一方面來說,每一本書都有一個「幹什麼」的主題,整本書就是針對這個主題而展開。
如果你知道了,就明白了這是什麼樣的書。
對於「整體內容」這件事,光是一個模糊的認知是不夠的,你必須要確切清楚地了解才行。
你必須能用幾句話,告訴你自己,或別人,這整本書在說的是什麼。
如果你說,我知道這本書在談什麼,但是我說不出來。
那這就應該是自欺欺人了。
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最好的書都有最睿智的架構。
只要內容大致還可以的書籍,只要內容不僅是集合體,還夠得上是某種程度的整體組合,那其中就必然有一個架構規劃,而你一定要找出來才行。
你可以將書籍的內容大綱排列如下:(1)作者將全書分成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談的是什麼,第二部分談的是什麼,第三部分談的是別的事,第四部分則是另外的觀點,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2)第一個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落為X,第二段落為Y,第三段落為Z。
(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階段,作者有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A,第二個重點是B,第三個重點是C,第四個重點是D等等。
無論如何,你得自己擬綱要就對了。
作者擬定了綱要,以寫出一本好書。
而你則要擬定你的綱要,才能讀得明白。
你一定要深人其間,才能發現真正的架構。
如果書中某個部分是一個相當獨立又複雜的整體,那麼就要分辨出這部分的整體性與複雜性,才能讀得明白。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如果你不想辦法了解書中關鍵字所出現的那些段落的意思,你就沒法指出哪些字是關鍵字了。
一個作者用字和一般人談話時的用字差不多—這些字都有不同的意義,講話的人也相信隨著上下文的變化,對方可以自動就找出其不同的意義。
知道這一點,有助於找出那些比較重要的字眼。
身為讀者,我們應該從我們這一邊來努力打通障礙。
兩個心靈想透過語言來接觸,需要作者與讀者雙方都願意共同努力才行。
就像教學,除非被教的學生產生呼應的活力,否則光靠老師是行不通的。
只要你肯花一點精神,在讀一本書的時候,找出重要的關鍵字,確認每個字不同意義的轉換,並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你對一本書的理解力就會大大增加了。
很少有一些習慣上的小小改變,會產生如此宏大的效果。
簡略來說就是:你必須抓住書中重要的單字,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這個單字的。
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要注意到這個規則共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找出重要單字,那些舉足輕重的單字。
第二部分是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的最精確的意義。
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字就是那些讓你頭痛的字。
這些字很可能對作者來說也很重要。
不過,有時也並非如此。
但確實有幾個方法。
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信號是,作者開誠布公地強調某些特定的字,而不是其他的字。
他會用很多方法來做這件事。
他會用不同的字體來區分,如加括號,斜體字等記號以提醒你。
他也會明白地討論這些字眼不同的意義,並指出他是如何在書中使用這些不同的字義,以引起你對這些字的注意。
或是他會借著這個字來命名另外一個東西的定義,來強調這個字。
有兩種主要的可能:一是作者在全書每個地方用到這個字眼的時候都只有單一的意義,二是同一個字他會使用兩三種意義,在書中各處不斷地變換字義。
第一種情況,這個單字代表著單一的詞義。
第二種情況,那些單字就代表著不同的詞義。
判斷作者的主旨
書中的主要部分,與主要的段落都包含了許多主旨,通常還有許多論點。
如果你繼續將一本書細分成許多部分,最後你會說:「在這一部分,導引出來了下面這些重點。
」現在,每一個重點都像是主旨,而其中有一些主旨可能還組成一個論述。
對一個閱讀者來說,有一些文法的知識是必要的。
除非你能越過語言的表象,看出其中的意義,否則你就無法處理有關詞義、主旨與論述—思想的要素—的問題。
只要文字、句子與段落是不透明的、未解析的,他們就是溝通的障礙,而不是媒介。
你閱讀了一些字,卻沒有獲得知識。
首先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然後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
從作者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整個論述中,闡述作者判斷的部分。
因此,要掌握住重點,就要從文章中看出浮現出來的重要句子。
有少數的書會將主旨寫在前面,用很明顯的位置來加以說明。
另一個找出關鍵句的線索是,找出組成關鍵句的文字來。
接下來的是更進一步找出最主要的主旨的線索。
如果你能依照順序找出這些前後相關的句子—找出有始有終的順序,你可能就已經找到那些重要的關鍵句子了。
你必須找出每個句子所包含的主旨。
這是你必須知道句子在說什麼的另一種說法。
當你發現一段話里所使用的文字的意義時,你就和作者找到了共識。
同樣的,詮釋過組成句子的每個字,特別是關鍵字之後,你就會發現主旨。
不同的作者經常會用不同的字眼訴說同一件事,或是用同樣的字眼來說不同的事。
一個讀者如果不能經由文字語言看出意思與主旨,就永遠不能作相關作品的比較。
如果可以,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
但是,如果這個論述並沒有這樣表達出來,你就要去架構出來。
你要從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選句子出來,然後整理出前後順序的主旨,以及其組成的論述。
我們還要談幾件事,可能會有助於你進一步應用這個閱讀規則:
首先,要記住所有的論述都包含了一些聲明。
其中有些是你為什麼該接受作者這個論述的理由。
其次,要區別出兩種論述的不同之處。
最後,找出作者認為哪些事情是假設,哪些是能證實的或有根據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證實的自明之理。
詮釋作品的閱讀技巧的最後一部分就是:找出作者的解答。
做到這一點時,你已經在伴隨作者而行了。
從現在開始,你可以有機會與作者辯論,表達你自己的想法。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閱讀一本書,是一種對話。
讀者有義務,也有機會回話。
機會很明顯。
沒有任何事能阻礙一個讀者發表自己的評論。
無論如何,在讀者與書本之間的關係的本質中,有更深一層的義務關係。
首先,如果一本書會啟發讀者,就表示作者高於讀者,除非讀者完全了解這本書,否則是不該批評的。
在精雕細琢的寫作或閱讀過程中,文法、邏輯和修辭這三種藝術是相互協調與掌控的。
只有當你做到這些事時,你才有批評的權力,也有責任這麼做。
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了解了。
」如果一本書你只讀了一部分,就更難確定自己是不是了解了這本書,在這時候你的批評也就要更小心。
還有時候,一本書跟作者其他的書有關,必須看了那本書之後才能完全理解。
其次,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如果你知道或懷疑自己是錯的,就沒有必要去贏得那場爭辯。
在與作者對話中,真正的好處是他能從中學到什麼;如果他知道所謂的贏只在於增進知識,而不是將對方打敗,他就會明白爭強好辯是毫無益處的。
讀書不應是情緒化的,而應是理性的。
最後,將知識上的不同意見看作是大體上可以解決的問題,在作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當我們除了個人的感覺與偏見,並沒有其他證據或理由來支持一個陳述,就說某件事是真理的話,那未免兒戲了。
相對地如果我們手中有一些有理性的人都能接受的客觀證據,我們就可以說這是真理,而我們也知道這麼說沒錯。
贊同或反對作者
作者與讀者爭辯—並希望讀者也能提出辯駁時一定要熟悉辯論的原則。
當讀者不只是盲目地跟從作者的論點,還能和作者的論點針鋒相對時,他最後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對的有意義的評論。
一位讀者與作者達成共識後,掌握住他的主旨與論述,便是與作者心意相通了。
讀懂一本書可以解釋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種認同。
但如果讀者讀懂了一本書,怎麼會不同意這本書的論點呢?批評式閱讀要求他保持自己的想法。
只有當雙方都了解對方所說的內容時,關於事實或方向的議題—關於一件事是什麼或該如何做的議題—才是真實的。
在討論一件事時,雙方都要對文字上的應用沒有意見之後,才能談到同意或不同意的觀點。
這是因為(不是儘管),當你透過對一本書的詮釋理解,與作者達成了共識之後,才可以決定同意他的論點,或是不同意他的立場。
要作到理想化的辯論就必須滿足以下三種條件:
-
爭辯時就要注意你會帶進去的情緒。
-
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設攤出來。
-
應盡力嘗試不偏不倚。
在讀者說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
」之後,你可能是向作者說明:(1)你的知識不足。
(2)你的知識有錯誤。
(3)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
(4)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要作這樣評論的讀者,除了要能精確地指認作者的問題之外,還要能進一步證明自己的論點才行。
他要為自己所說的話提出理由來。
如果你說你讀懂了,而你卻找不出證據來支持前面任何一個批評點·的話,這時你就有義務要同意作者的任何論點。
這時你完全沒有自主權。
你沒有什麼神聖的權利可以決定同意或不同意。
如果你不能用相關證據顯示作者是知識不足、知識有誤,或不合邏輯,你就不能反對他。
輔助閱讀
外在輔助閱讀指的是我們藉助其他一些書籍來閱讀一本書,其來源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相關經驗。
要怎樣才能知道你是否適當地運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你讀懂一本書呢?最確定的測驗方式就是我們討論過的方式,跟測驗你的理解力一樣,問問你自己:在你覺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點上,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來?如果可以,你就大致了解了他的重點。
否則你該重新回到原點,再讀一次他的論點。
第二,其他的書可以當作閱讀時的外在助力,這尤其適用於所謂巨著。
許多偉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關聯,而且在寫作時還有特定的先後順序。
閱讀彼此相關的書籍,依照寫作的時間順序來讀,對你了解最後寫的作品有很大幫助。
第三,運用導讀與摘要。
在運用這些資料時要特別聰明,也就是要儘量少用。
原因有兩個:第一,一本書的導讀並不一定都是對的。
第二個原因是,就算他們寫對了,可能也不完整。
因此,外在的閱讀規則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書,否則不要看某個人的導讀。
第四,運用工具書,最主要的兩種:字典與百科全書。
要善用工具書,首先你必須有一些想法。
其次,你一定要知道在哪裡找到你要找的答案。
再者,你必須要知道這本書是怎麼組織的。
最後,你必須知道你想要找的是什麼,在哪一種工具書中能找到這樣的東西。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關於實用性的書有一件事要牢記在心:任何實用性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
換言之,只有行動能解決問題。
行動只能在現世發生,而不是在書本中發生。
另一方面,讀者一定要能加上一點自己的想法,才能運用在實際的狀況中。
他要能更了解實際狀況,更有判斷力,知道如何將規則應用在這樣的狀況中。
實用性的書可分為兩種類型。
其中一種,像烹飪書、駕駛指南一樣,基本上都是在說明規則的。
另一類實用書主要是在闡述形成規則的原理,諸如許多偉大的經濟、政治、道德巨著就屬於這一類。
在閱讀一本以規則為主的書時,要找尋的主旨當然是那些規則。
闡述這些規則通常是用命令句,而不是敘述句。
如果無法讓一本實用的書被實用地閱讀,那麼就是失敗的閱讀。
如果你不認同仔細、頭腦清楚地閱讀是件值得做的事情,那麼縱使本書的規則真的有效,這本書對你來說還是沒什麼實用性。
當你在閱讀任何一種實用書時,一定要問你自己兩個主要的問題:
第一:作者的目的是什麼?換句話說,你一定要知道他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你一定要知道他想要做些什麼—因為,在實用性的書中,知道他要做的是什麼,就等於是知道他想要你做的是什麼。
這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事了。
第二:他建議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目的?你要發現並了解作者所建議的、達到他目標的方法。
如何閱讀想像文學
閱讀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的規則應該以達成某種深沉的經驗為目標。
這些規則應該儘可能去除我們體驗這種深刻感受的阻礙。
-
作為讀者,你要能熟知每個事件與人物的細節。
-
你必須將想像文學作品分類。
-
你不僅要能將整本書簡化為大意,還要能發現整本書各個部分是如何架構起來的。
-
你要能抓住整本書的大意。
你能不能掌握這一點,要看你能不能用一兩句話來說明整本書的大意。 -
在你衷心感激作者試著為你創造的經驗之前,不要批評一本想像的作品。
-
不要用適用於傳遞知識的,與真理一致的標準來批評小說。
-
你要能真正努力過並欣賞作者才行。
在閱讀這樣的一本書時,必須追蹤論述的發展。
先找出共識與主旨之後,然後分析其推論。
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
一首好詩可以用心研讀,一讀再讀,並在你一生當中不斷地想起這首詩。
其次,好詩重讀時要一遍—大聲讀出來,不論你覺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氣讀完,不要停。
只要一個人願意努力,幾乎任何人都能讀任何詩。
要了解一首詩,一定要去讀它—一遍又一遍地讀。
閱讀任何偉大的抒情詩是一生的工作。
在閱讀劇本時最好是一氣呵成,才能掌握住整體的感覺。
其次是要讀得很快,而且全神投入,最重要的是要讓想像的作品在你身上發生作用。
要達到這個理想,最接近的方法就是將閱讀一篇好故事的時間壓縮到合理的長度。
否則你可能會忘了其間發生的事情,也會漏掉一些完整的情節,最後不知道自己在讀的是什麼了。
如何閱讀歷史書
因為關於歷史的理論不同,因為歷史家的理論會影響到他對歷史事件的描述,因此如果我們真的想要了解一個事件或時期的歷史,就很有必要多看一些相關的論著。
無論如何,我們認為每一種歷史的寫作都必定是從某個觀點出發的。
為了追求真相,我們必須從更多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才行。
總之,閱讀歷史的兩個要點是:第一,對你感興趣的事件或時期,儘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
第二,閱讀歷史時,不只要關心在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真正發生了什麼事,還要讀懂在任何時空之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麼會有如此這般行動的原因。
在閱讀自傳時,揭露了多少有關作者的秘密,我們都用不著花上一堆時間來研究作者並未言明的秘密。
閱讀傳記就像閱讀歷史,也像閱讀歷史的原因。
對於任何自傳都要有一點懷疑心,同時別忘了,在你還不了解一本書之前,不要妄下論斷。
在閱讀當前事件的報導時,我們要提出以下問題:(1)這個作者想要證明什麼?(2)他想要說服誰?(3)他具有的特殊知識是什麼?(4)他使用的特殊語言是什麼?(5)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嗎?
文摘這樣的雜誌聲稱要給讀者一種濃縮的形式,在經過專業濃縮過的句子中,讀者更要能讀出言外之意才行。
你沒法找回原文,看看是刪去了哪些,你必須要從濃縮過的文字中自己去判定。
因此,閱讀文摘,有時是最困難又自我要求最多的一種閱讀方式。
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作為讀者,最少要閱讀一些偉大的科學經典巨著。
事實上,你真的沒有藉口不閱讀這樣的書,只要你真的肯努力,也是可以讀得通的。
閱讀這些書只是為了了解科學的歷史與哲學。
任何人想要了解科學的歷史,除了閱讀經典作品外,還要能自己做實驗,以熟悉書中所談到的關係重大的實驗。
建議讀者從歐幾里得開始,花幾個晚上把《幾何原理》讀好,就能克服對數學的恐懼心理。
然後再進一步,看看其他經典級的希臘數學大師的作品。
這些書並不真的很難,可以跳著略讀。
關於閱讀科普書,如果你已經讀了一些科學的經典名作,這類流行書對你來說就毫無問題了。
但言歸正傳,要確認主題。
要發現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
要與作者達成共識。
要找出主旨與論述。
在評估或衡量意義之前,要能完全了解這本書才行。
如何閱讀哲學書
哲學家提出來的問題,也有助於哲學兩大領域中次分類的區分。
如果思辯或理論型的哲學主要在探討存在的問題,那就屬於形上學。
如果問題與變化有關—關於特質與種類的演變,變化的條件與原因—就是屬於自然哲學的。
如果主要探討的是知識的問題—關於我們的認知,人類知識的起因、範圍與限制,確定與不確定的問題—那就屬於認識論的部分,也稱作知識論。
就理論與規範哲學的區分而言,如果是關於如何過好生活,個人行為中善與惡的標準,這都與倫理學有關,也就是理論哲學的領域;如果是關於良好的社會,個人與群體之間的行為問題,則是政治學或政治哲學的範疇,也就是規範哲學的領域。
關於由哲學作品中找出中心思想的原則,讀者還是去閱讀一些關於哲學家生活或觀察點的書。
你自己找到的原則,會比其他人的觀點還更有價值。
一旦你找到作者中心思想的原則後,你就會想要看作者怎能將這樣的概念在整本書中貫徹到底。
哲學討論的基本詞義就像科學作品一樣,當然是抽象的。
讀者最要花力氣的就是作者的詞義與基本主旨。
你一定要很注意哲學家的原則。
就算你有自己相反的假設,也不妨看看他的假設會如何導引下去。
假裝相信一些其實你並不相信的事,是很好的心智訓練。
當你越清楚自己的偏見時,你就越不會誤判別人的偏見了。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在閱讀此類書籍時,要記得分析閱讀的第一個步驟是回答這個問題:這是本什麼樣的書?如果他能夠說出他所閱讀的這本書是由哪些要素組成的,他就能更進一步理解這本書了。
其次,在閱讀社會科學時,關於一個主題通常要讀好幾本書,而不會只讀一本書。
這不只是因為社會科學是個新領域,只有少數經典作品,還因為我們在閱讀社會科學時,主要的著眼點在一個特殊的事件或問題上,而非一個特殊的作者或一本書。
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在作主題閱讀時,第一個要求就是知道:對一個特定的問題來說,所牽涉的絕對不是一本書而已。
第二個要求則是:要知道就總的來說,應該讀的是哪些書?第二個要求比第一個要求還難做到。
收集好書目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檢視書單上所有的書。
它會讓你對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題有個清晰的概念,這樣接下來你針對某幾本書做分析閱讀時,會大有助益。
其次,它會簡化你的書目到一個合理的程度。
一旦你檢視過,確定某些書跟你研究的主題相關後,你就可以開始做主題閱讀了。
在主題閱讀中一共有五個步驟:
步驟一:找到相關的章節。
你是為了要解決自己的問題才閱讀—而不是為了這本書本身的目的而閱讀。
步驟二: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簡單來說,主題閱讀是一種大量的翻譯工作。
這就是說,在進行主題閱讀時,我們要建立一組詞彙,首先幫助我們了解所有的作者,而不是其中一兩個作者;其次幫助我們解決我們的問題。
步驟三:釐清問題。
最好的方法是先列出一些可以把我們的問題說得比較明白的問題,然後讓那些作者來回答這些問題。
步驟四:界定議題。
主題閱讀的讀者就要將所有爭議的前後關係整理清楚,釐清爭議,同時將相關議題整理出來
步驟五:分析討論。
我們也一定要能夠從我們檢視過的書中找出支持我們把答案如此分類的根據。
只有當我們做到這一切時,我們才能號稱針對我們問題的討論作了分析,也才能號稱真正了解了問題。
主題閱讀的目的,並不是給閱讀過程中發展出來的問題提供最終答案,也不是給這個計劃開始時候的問題提供最終解答。
我們要說的是我們在追求理解的過程中,可以而且應該多貢獻一種不同的形式。
而這樣的形式必須是絕對客觀又公正的。
主題閱讀所追求的這種特質,可以用這句話來作總結:「辯證的客觀。
」 簡單來說,主題閱讀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並不預設立場。
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如果你的閱讀目的是想變成一個更好的閱讀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
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你必須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說的,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
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你學不到東西。
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的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雖然你上了一流大學,但你可能連一本書都不會讀!
很多人都只會看書,不會讀書,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運用了一定的技巧。一般牛人的時間都比較貴,所以他們都是帶有目的性去讀書。大學的文憑應該代表著一般大學畢業生的閱讀水平,不但能夠閱讀任何一種普通的資料...
幫你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書,早就該這樣讀了
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kindle008),更多幫你讀書文章,10分鐘讀完一本好書,歡迎關注。全書15萬字,本文4000字,幫你節省閱讀時間10小時美國教育家艾德勒所著,是少見的豆瓣評分在8...
如何閱讀一本書丨請開始做一個偉大的閱讀者
每一個接受正規教育的人,從古至今,沒有一個能脫離閱讀的。閱讀的對象既可以是美好的,又可以是醜惡的;既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霉變的,既可能是艱深的,又可能是膚淺的。但是無論如何,通過閱讀,自己的心...
學會和書籍對話—把讀過的每一本書都變成自己的智慧和財富
讀書就要讀經典,書讀的多了你會發現,很多書都是在向經典的崇敬,不好聽的說法就是抄襲經典,這種現象比比皆是。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曾經看過一本叫做《刻意學習》的書,對於裡面提到的一千小時成長理論推...
如何閱讀,看這一本書就夠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70餘年曆久彌新的閱讀經典,是一本關於閱讀的全球暢銷書。這本書教你閱讀的方法、技巧,閱讀所應具備的廣闊視野。市面上談閱讀的書頗多,盡信則不如不信,關於閱讀的種種,看透這一本書...
只需15張PPT,教你如何閱讀一本書
來源:LinkedIn看到這個題目大家可能會不以為然,覺的如何讀一本書還要你教?大家不妨想一想最近看過的幾本書,他們主要講了什麼?你還記的多少?你學到了多少東西?當然肯定也會有人說:「讀書是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