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知的「東吳版隆中對」,為孫權確立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魯肅一直以寬厚長者的形象出現,孫權繼位後為周瑜推薦,為孫權謀劃戰略,深受器重。

赤壁之戰時,魯肅力主抗曹,並協助諸葛亮、周瑜說服孫權。

魯肅為人忠厚老實,不忍周瑜陷害諸葛亮,多次協助諸葛亮脫險。

赤壁戰後,魯肅在諸葛亮的設計下,將荊州「借」予劉備,此後多次討要不成,處於兩難的境地。

周瑜去世後,魯肅代周瑜成為水軍都督,數年後病逝。

但從正史來看魯肅無疑是三國最為傑出的戰略家,外交家之一,尤其是他為孫吳政權提出鼎足江東的「榻上對」

指囷相贈

據《三國志.魯肅傳》記載「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

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

曰「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在見到孫權後說「漢朝廷已不能復興,曹操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除掉。

為將軍考慮,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

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

為什麼呢?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

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占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同漢高祖建立大業啊!」

榻上對

與隆中對類似,該對話後來也成為東吳的治國方針。

而此時進行的官渡之戰勝敗還未分,而魯肅卻看出北方的敵人將只會有曹操,之後依其計略,雖然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第三次西伐黃祖(荊州牧劉表之部下,同時也是江夏太守)時,消滅了黃祖,但孫權僅能占領江夏南部,因為劉表的長子劉琦仍能及時到達江夏守衛江北江夏。

之後,劉表病重身亡,他的兒子和繼承人劉琮投降曹操。

故東吳在企圖攻占荊州,據有全長江流域之前,曹操就搶先南下進攻占有荊州,進而據有在長江上游的江陵,於是魯肅改而主張聯合不久之前投靠劉表的劉備,抵抗南下的曹操。

在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之後,曹操方面的勢力仍然很大,故魯肅主張借荊州給劉備,多樹曹操之敵。

終其魯肅在世之時,他一直努力維持孫劉兩家聯合抗曹,聯劉抗曹是當時東吳的治國方針。

這實際上確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態勢。

武漢漢陽龜山魯肅墓

正 是:

斫案興言斷眾疑,鼎分從此定雄雌。

若無子敬心相似,爭得烏林破魏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魯肅是東吳第一戰略家?滑天下之大稽

諸葛亮有「隆中對」,這早已是人所共知。經過易中天的宣傳,魯肅的「榻上策」被提到了與「隆中對」相提並論的程度。魯肅也因此被誇為東吳第一戰略家。易中天麼,呵呵了。東吳格局狹隘,目光短淺,魯肅就是主要...

魯大師的東吳版「隆中對」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後,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劉備集團便按照隆中對的戰略方針一步步實行,直到公元220年,關羽兵敗荊州被殺,最後一步被扼殺,劉備集團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希望,只能據益州自立。...

他是江東第一謀士,赤壁之戰曾力主抗曹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周瑜向孫權推薦了魯肅後,孫權立即約見魯肅,與其交談,非常高興。等在場賓客起身退出時,魯肅也...

淺論三國,東吳豈是偏安一隅

三國時代,大浪淘沙,數不盡的風流人物,齊聚一堂,演繹出一個精彩絕倫的時代,令無數看客佇足觀看。在大多數人眼裡,東吳只是跳樑小丑,搖擺在魏蜀之間。孫權則是守成之主,繼承父兄遺業之人而已。今天小編就...

三國歷史中足以和隆中對相比的那些戰略構想

公元207年劉備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為其出謀劃策。諸葛亮審時度勢,分析當下局勢,提出千古傳頌的隆中對。隆中對為劉備的蜀漢大業規劃了內政、外交、軍事的方針策略,而後劉備按照隆中對行事,終成三...

只知隆中對,不識榻上策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

此二人在三國去世後,東吳再無爭天下之志!

在三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曹操、劉備、孫權爭鬥了數十年。其中,關於統一天下的這個話題,很多人經常是從曹操或者劉備的角度,而很少說東吳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進一步來說,三國前中期,曹操是最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