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三國,東吳豈是偏安一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代,大浪淘沙,數不盡的風流人物,齊聚一堂,演繹出一個精彩絕倫的時代,令無數看客佇足觀看。
在大多數人眼裡,東吳只是跳樑小丑,搖擺在魏蜀之間。
孫權則是守成之主,繼承父兄遺業之人而已。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析一下,孫權真的這麼不堪嗎?
公元200年,縱橫江東的小霸王孫策死於小人之手,臨死前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這可以說是對孫權的準確定位,搞政治你行,但是打仗還是我在行。
這並不能說明孫權沒有吞吐天下之志。
不久,在周瑜的推薦下,孫權獲得了自己的左右手——魯肅。
正所謂孫策周瑜是最佳拍檔,孫權魯肅亦是如此。
二人秉燭夜談,互訴衷腸,著名的榻上策也由此誕生。
魯肅在洞曉時事的情況下提出了孫曹隔江二分天下之策,這與後來是隆中對有異曲同工之妙:先有分,再有合。
只是魯肅忽視了劉備集團的運氣和意志。
公元207年,穩固了江東的孫權,攻下江夏,殺了仇人黃祖。
平定烏丸的曹操也將目光瞄準了荊州。
碰巧,荊州劉表病逝,一時間,荊州形勢錯綜複雜。
在荊州本地代表蔡瑁和蒯家的操縱下,劉表幼子劉琮降曹,劉備倉皇而逃,於當陽為曹軍大敗,輾轉至江夏。
榻上策面臨巨大考驗。
魯肅先至江夏見劉備,及時做出連劉抗曹的變更。
隨後力勸孫權,促成孫劉聯盟。
之後便是赤壁鏖兵,曹操引軍北歸,周瑜與曹仁鏖兵一年攻下江陵,劉備趁勢取得荊南四郡。
此戰中,周瑜攻下了夷陵,為入蜀鋪平了道路。
榻上策似乎局勢大好。
畢竟夷陵在手,上游隱患已除,孫權著手進攻淮南。
然而失利了。
。
。
東線的失利,讓孫權看向了盟友劉備。
此時劉備安居荊南,卻對江陵虎視眈眈。
孫權面對兩個選擇:一是令周瑜入川,實現榻上策,到時劉備這個盟友可反手滅之。
只是戰線太長,伐蜀艱難,且孫權對周瑜頗有忌諱(畢竟劉備等人一直煽風點火,周瑜也素有名望),可參見鄧艾、鍾會之事。
二是將江陵讓與劉備,將西線壓力讓與劉備,孫權好集中兵力北伐。
只是劉備坐大,亦會形成威脅。
魯肅為穩固孫劉聯盟,建議了第二條。
而周瑜的去世,也使得孫權最終接受了第二條。
但是孫權的對手是曹操,曹操也看出了其中利害,所以荊州方面並未與劉備產生大的戰役,而是多次與孫權對峙淮南,雙方均不能取勝。
待孫權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跳。
自己的壓力從未轉移給劉備,在孫曹交兵時,劉備已經進入蜀中,雄視天下。
不但賴著荊州不還,還多次擺出強硬姿態,雖然在魯肅,呂蒙的攻勢下認了栽,但依舊囂張跋扈。
孫權只得聯合曹操,攻殺關羽,將荊州攥在自己手裡。
劉備心有不甘,妄圖哀兵必勝,卻被陸遜一把火燒成泡影。
至此,三國鼎立局面形成,蜀漢只得再次遣使求和於孫權,與曹魏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隆中對的局面沒有形成,形式上實現了榻上策。
此後多年,石亭之戰使得東線攻守易形,東吳占據了主動。
只是孫權打仗能力一般,難以形成巨大優勢。
孫權晚年,朝政混亂。
孫權死後,東吳更是一盤散沙,在爭權奪利中消耗了力量,雖有幾次北伐,但都草草了事。
而北方的曹魏在有效防禦了蜀吳的攻勢後,順利消滅了蜀漢,東吳的命運已經難以改變。
從頭到尾,東吳都有天下之志,只是面對強敵和虎狼般的盟友,東吳難以定鼎中原。
統一天下的使命還是需要強者來實現,不過不是魏,也不是吳,更不是蜀,而是篡奪了權柄的晉。
一千多年後,羅貫中和毛宗崗父子,在當時尊劉貶曹的思想下有意將東吳矮化,醜化,邊緣化。
作為後人,我們無權批評這些小說家。
但如今的社會主義中國需要更清楚得了解歷史,從真正的歷史中攫取智慧。
魯肅的《榻上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誰更優秀?
漢末三國時期,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公元197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公元208年,曹操率大...
劉備為什麼沒有一統江山?關羽之死的幕後推手是誰?
劉備歷來是歷史類三國作者和讀者們的比較偏愛的人物,因為在寫三國志的陳壽和寫三國演義的羅貫中的筆下,劉皇叔被塑造成東漢末年正義的代表,理想的化身,自強不息,雖然屢次被打倒,屢次又站起來,簡直就是...
話說三國 揭秘東吳大都督皆短命的真相
作為三足鼎立唯一一個既可以向漢也可以背漢的集團,東吳一直處於顛簸的狀態,但是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這與統治者的英明決策息息相關,而出風頭的一直都是大都督,東吳大都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位呢,為什麼坐...
東吳歷史上的四大都督
在三國的歷史上,吳國大都督是一個身份顯赫,且要承擔重要軍事任務的職位。也許我們一直認為東吳的大都督一直不是只有周瑜嗎?其實不然,東吳的大都督一共有過四位,他們也稱東吳四傑: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只知隆中對,不識榻上策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
為什麼說劉備「借」荊州?——淺談三國乾坤地荊州的歸屬始末
以前讀《三國演義》《三國志》會有個疑問,為啥說劉備借荊州?地盤都能借?孫權的心是不是太大了些,而且居然劉備還真還過荊州,雖然只還了了一半。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讓我們還是從頭看看荊州歸屬的前因後果。
三分鐘了解東吳五十年戰略演變,孫權諸葛亮合謀瓜分曹魏帝國
文 | 江隱龍 如果說建安年間前期,諸侯間的主戰爭基本位於北方,那自赤壁之戰之後,長江以南也開始「誠多務也」。先是劉備得荊州四郡,再是魯肅為勸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並組成孫劉聯盟,再後來劉備應劉璋之...
你不了解的孫權 開疆拓土三分天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筆下,...
魯大師的東吳版「隆中對」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後,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劉備集團便按照隆中對的戰略方針一步步實行,直到公元220年,關羽兵敗荊州被殺,最後一步被扼殺,劉備集團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希望,只能據益州自立。...
呂蒙魯肅周瑜陸遜——哪位是東吳最強大都督?
老羅的《三國演義》中孫吳沒有武藝特別驚世駭俗的武將。只有孫策、太史慈、甘寧能勉強稱上武藝一流。若論統兵,孫吳中當屬四任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位大都督中,哪位最強?
三國死得最可惜的五個人,一個死後曹操痛哭,一人死後劉備偷笑
三國時期有幾個人死得非常可惜,而且他們的死都深深的影響了當時的天下大局,如果他們不是早逝的話,三國的局面肯定會有很大的不同。雖然說歷史不能重來,但是可以想一想如果他們沒有過早離世的話,會對當時天...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誰最厲害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號稱東吳四大都督。那麼這四大都督到底誰最厲害呢? 從政治志向來看,周瑜在赤壁之戰取得領荊州後,想趁蜀中虛弱占領益州,並以此為資本,要與曹操逐鹿中原,爭奪天下。如果其計謀得以...
被《三國演義》耽誤的「愚才」魯肅,真實的魯肅究竟有多厲害呢?
魯肅算是三國中一直被小看的人物,其實魯肅的能力不比諸葛亮和周瑜差。魯肅也被稱為是「東吳四英將」,周瑜死後魯肅就接替了他大都督的位置。其實要比較魯肅和諸葛亮到底誰厲害還是要在正史中找答案,因為演義...
被忽視的「東吳」奇才,」榻上策「比諸葛亮早7年,戰略遠超孫權
說起三國這段歷史,其間能臣猛將輩出,但最使人印象深刻的貌似只有「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位曠世奇才。也許是《三國演義》太過重視以劉備為首的「蜀漢政權」,以至於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東吳「孫氏」的存在...
劉備借荊州的歷史真相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劉兩家因為荊州一段公案最後兵戎相見,這結果就是家喻戶曉的關羽大意失荊州,而這段公案就是劉備借荊州。這一傳說經過《三國演義》和戲劇再度渲染,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終於...
三國最被低估的大才魯肅,你真的知道嗎
如果要評選一個三國時代,貢獻最大,存在感卻最弱的人,那一定非魯肅莫屬。魯肅出身富豪之家,身材魁梧,相貌傑出,從不在乎錢財,常用來救濟窮人,結交賢者。在漢末亂世時,他學習擊劍騎射,招募少年,講武習...
劉備實現三足鼎立,最大功臣不是諸葛亮,而是魯肅
文 | 江隱龍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是在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而關於赤壁之戰的描述而自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始至「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
呂蒙,從一介窮屌絲逆襲至富貴之名將,對我們來說有什麼啟發呢?
歡迎讀者邊聽這首歌,邊看本文。呂蒙(公元179~220年),字子明,汝南郡富陂縣人,他的一生,是由窮屌絲不斷脫胎換骨直至成為智勇名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