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少錯一次都有可能改變三國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聰明一世卻犯了四次大錯,這是加速蜀漢滅亡的直接原因

在三國故事中,智慧的諸葛亮可以說是神一般的存在。

不僅是軍事家,指揮戰役無數,打得曹魏心驚膽戰,就連敵人司馬懿都不得不敬畏三分。

而且還是一位發明家,孔明燈、諸葛連弩、木牛流馬都是諸葛亮的得意之作。

但是再有智慧的人也不可能一生不犯錯,對諸葛亮來說,一生的重大失誤有四次,其中三次是戰略失誤,一次是戰術失誤。

這極少的四次失誤,就足以抵他千百次成功呢。

第一次失誤是隆中對。

隆中對是蜀漢集團的基本戰略方針,其中三足鼎立的戰略思想非常高明的,但是後續的分兵合計就有點不智了。

隆中對在實現三足鼎立以後,提出兵分兩路,一路從荊州出發,一路從漢中出發,共同北伐合擊曹魏。

可是按照當時的形勢,曹魏強而蜀漢弱,單從兵力上來說,蜀漢是遠不及曹魏的。

如果再分兵兩處,相隔千里,互相無法及時馳援,就算是這個戰略構想實施了,恐怕也難以成功。

曹魏如果集中兵力分而殲之,蜀漢也難有勝算。

第二次失誤是荊州之失。

丟了荊州的直接原因是關羽驕傲自負,但諸葛亮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在戰略布局上諸葛亮有重大疏漏。

荊州作為戰略要地,在蜀漢集團的戰略方針中極為重要,是立足以後北伐的前線,但是荊州隱患早已凸顯,卻沒有得到諸葛亮的重視。

荊州是蜀漢和東吳矛盾的集中點,東吳對於荊州是勢在必得,而蜀漢又不願放棄,所以只要荊州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吳蜀聯盟就難以持久和穩固。

之前,魯肅、諸葛瑾先後催討荊州,最後甚至發展為意圖加害關羽進而攻取荊州,所以才有了關羽單刀赴會。

吳蜀因為荊州產生的矛盾日益顯現,吳蜀聯盟因之破裂的苗頭也越來越明顯,但諸葛亮對此只是拖著,沒有設法加以解決。

要知道,按照諸葛亮的戰略構想,結好東吳是北伐曹魏的前提和基礎,可是諸葛亮卻忽略了影響吳蜀聯盟的重要矛盾,進而導致東吳背盟,從背後插了關羽一刀,失了荊州不說,引發了吳蜀大戰,讓曹魏撿了個大便宜。

第三次失誤是執意北伐。

北伐是蜀漢集團的既定方針,劉備死後,諸葛亮對此更是耿耿於懷。

等到蜀漢集團元氣稍有恢復,便倉促發動了北伐戰役。

可是當時依然是蜀弱魏強,以至於六出祁山未得寸土。

據《三國志》記載,實際上也發動了兩次北伐戰役。

不管是六次還是兩次,這種曠日持久的長途遠征,使得蜀漢國力匱乏,間接導致滅亡。

第四次失誤是戰術上的失誤,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失街亭。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開始進展十分順利,大有直奔長安之勢,也是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最大的一次。

只要攻下長安並守住,先不說能不能剿滅曹魏,單說拿下雍州涼州都會使蜀漢成為三國中力量最強的一方。

正當蜀漢氣勢正盛之時,曹魏派司馬懿來戰。

司馬懿也是獨具慧眼的人物,一眼就看中了蜀軍的後路街亭。

諸葛亮對此也早有預料,但卻派了一個不該派的人去守街亭。

劉備死前就告誡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這次如此重要的作戰任務諸葛亮卻沒聽劉備之言。

委派馬謖作為主將前去守街亭,導致魏軍占了街亭,後路被抄,諸葛亮慌忙撤軍。

一次最有可能成功的北伐就此惜敗,也許這就是蜀漢的氣運,多少有點「上帝之手」的意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六出岐山,為何不能一統天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

三國 關羽之死難道是蜀漢內鬥的犧牲品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