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對歷史影響深遠的敗軍之將,關羽上榜,兩人為亡國埋下伏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570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在那個亂世中,很多不起眼的小人物,小事情,都能夠改變歷史的發展方向,例如劉備一句「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與董太師乎」,就要了三國第一猛將呂布的性命;曹操強占了一個寡婦,就引發了宛城之戰,害死了自己的長子曹昂,和保鏢典韋,等等。

一些重要的戰爭,對歷史的影響則更大,例如官渡之戰讓袁紹一蹶不振;夷陵之戰讓蜀漢再無奪回荊州的希望,等等。

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當時有六大武將的戰敗,也嚴重影響了歷史發展的軌跡。

他們分別是誰呢?

TOP 6:馬謖

諸葛亮自出山之前,就有心助劉備完成統一大業,並作《隆中對》,為劉備勾勒了一幅美好的藍圖。

後來,隆中對化為泡影,劉備也已去世,他也沒有放棄此事,而是在休養生息之後,開始了北伐行動。

因為劉備生前,他很少插手軍事,因此曹魏對他並沒有防範,所以他的第一次北伐,可以說非常順利。

然而當曹魏開始反擊的時候,名將張郃率五萬大軍攻打街亭,他不聽劉備曾經的勸告,力排眾議起用了「言過其實,不堪大用」的馬謂,結果導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被迫結束。

然而,馬謖這一敗,不僅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還讓曹魏有了防範,因此諸葛亮之後的幾次北伐,再也沒有像第一次北伐一樣,取得巨大的戰果。

也就是說,馬謖是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最大的罪人。

TOP 5:淳于瓊

淳于瓊原本為漢室效力,與袁紹、曹操並為八校尉,後來投奔袁紹,並成為了袁紹的部將。

袁紹生平最重要的一戰,也就是官渡之戰的時候,原本占據上風,不過因為許攸的投降,曹操得知了袁軍囤積糧草之地在烏巢,於是發動了突襲,燒毀了袁紹糧草,導致了袁紹的潰敗,為袁術勢力的覆滅,奠定了基礎。

而當時袁結軍在烏巢的守將,不是別人,正是淳于瓊。

《三國志·袁紹傳》記載:「瓊宿烏巢,去紹軍四十里。

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候夜潛往玫瓊。

紹遣騎救之,敗走。

破瓊等,悉斬之。

……紹眾大潰,紹與譚單騎退渡河,餘眾偽降,盡坑之。

TOP 4:夏侯淵

夏侯淵,字妙才,是曹操的嫡系將領之一,最擅千里奔襲,曾虎步關右。

曹操拿下漢中之後,他擔任征西將軍一職,負責留守。

可是漢中爭奪戰的時候,他中了劉備分兵之計,又僅率四百人,離開大營十五里,去修補鹿角,結果在法正、黃權等人的算計之下,被黃忠斬於陣前。

他的死,對曹魏勢力打擊極大,之後就算曹操親自到來,也沒能奪回漢中。

而且曹操失去的,不僅是漢中的地盤,還有占據蜀地,進而一統全國的機會。

TOP 3:關羽

關羽,字雲長,《三國志》中他的本傳里,只記載他的一次敗績,那就是襄樊之戰,他敗於徐晃之手,又被呂蒙偷襲了後方,導致荊州失守。

他這一場大敗的代價非常大——劉備不僅損失了一員虎將,而丟失了荊州。

而荊州不僅是一塊地盤,還是隆中對中極重要的一環,因為諸葛亮最初的計劃,就是兵分兩路,一路出益州,一路出荊州,一舉「還於舊都,興復漢室。

」而關羽這一敗,導致隆中對徹底化為了泡影,也使劉備一統天下的夢想幾乎破碎。

另外他這一敗,還導致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例如張飛被部下刺殺,劉備敗於夷陵,託孤白帝城,等等。

TOP 2:曹爽

曹爽是曹魏的大將軍,是曹叡選定的託孤大臣。

正始五年(244年),曹爽伐蜀遭遇王平的阻擊,慘敗,死傷甚多,所帶去轉運的牛馬也幾乎耗盡,羌、胡等地對他怨聲載道,關中也大為虛耗。

讓曹爽的威望降到極點。

隨後在高平陵政變中,面對司馬懿的篡權,他選擇了不戰而降,徹底改變了曹魏的歷史進程。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曹丕時期,就一直致力於打壓曹魏王室,曹叡時期這種狀況也沒有好轉,因此到了曹芳時代,有實權的宗親,已經不多了。

而大將軍曹爽位高權重,完全改變了這一局面,尤其曹爽專擅朝政,多樹親黨,屢改制度的時候,搞得朝廷上下怨氣騰騰。

正因為這樣,被司馬懿利用鍥機,發動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僅是許諾不會殺他,他便放棄兵權,認罪投降,於是司馬懿輕易架空魏室,自此曹魏名存實亡。

而曹爽,很快就被司馬懿夷滅三族。

TOP 1:諸葛瞻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因為年少喪父,一直被劉禪視若親子,並得到了劉禪的大力提拔,年紀輕輕就身居要職。

當初曹魏兵分三路,發動滅蜀之戰的時候,諸葛緒被鍾會用一輛囚車,送回了洛陽;鍾會被姜維擋在了劍閣,還差點因糧盡而退兵。

只有鄧艾,挑選精銳,偷渡陰平,這時成都無人可用,劉禪命他為主將,率領一群名將之後,前去阻止鄧艾。

結果他不聽黃崇的建議,不去搶占有利地形,並放棄了蜀漢擅長山地戰的優勢,在開闊的地勢上,與鄧艾展開了野戰,最終全軍覆沒。

之後,鄧艾兵臨成都城下,迫降劉禪,立下了滅蜀之功。

也就是說,諸葛瞻的戰敗,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文獻出處:《三國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