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劉備三顧茅廬呢,還是孔明三拜劉備呢,其實這不是個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來一個基本沒有懸疑的問題,近幾年卻因為某壇的課程卻引起了爭議。
亮黑們紛紛發出了「三顧茅廬是真的嗎」這一爭議。
現在小編帶大家一起看史料,一起分析,看看我們能不能一起找到真相。
一:史料
1、《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時先主屯新野。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意思是說:劉備屯兵於新野的時候,名士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
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說:「諸葛孔明,是一條等待騰飛的龍,您願意見他嗎」。
劉備並不在意,只是對徐庶說:「你叫他來吧!」徐庶說:「這個諸葛亮啊,是個厲害人物,要見,就得您親自去見他,不能讓他屈駕來見您。
」於是,劉備去了三趟諸葛亮住的地方,才見到諸葛亮。
2、三國蜀·諸葛亮集《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襄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這是諸葛亮寫給後主的奏章,意思是說:我本來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在襄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於亂世中苟且活命,從沒有想過要做官封侯,先帝沒有因為我的卑微而小瞧我,而是屈尊三次光顧我簡陋的住處。
3、《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草廬對》,當然是三顧茅廬的產物。
4、《魏略》記載:劉備屯於樊城。
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
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
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
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
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
"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
"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
"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
"備從其計,故眾遂強。
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這段太長,就不翻譯了,大概意思是說諸葛亮先見的劉備,毛遂自薦。
5、三國陳壽《上諸葛亮集表》記載: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中。
6、《華陽國志.劉先主志》記載:先主遂造亮,凡三。
二、分析
1、陳壽造假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此《三國志》的記載可信度很高。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陳壽雖然是蜀人,但諸葛亮去世時,他才一歲,等他長大了,蜀亡後,就去西晉做了官,就變成了晉臣,首先他在感情上和政治上不會偏袒諸葛亮。
其次,《晉書》記載「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
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
議者以此少之。
」陳壽父親被諸葛亮施刑,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平時也非常輕視陳壽,這麼說,陳壽在寫《三國志》時,應該恨不得把諸葛亮能抹多黑就抹多黑。
那為什麼沒有過多的抹黑呢,而且單獨為其立傳,只有一個解釋,諸葛亮在當時實在是名氣和功績太大了,陳壽不好過多抹黑,怕了解的人指著鼻子罵。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三國志》的記載不但可信,而且一點誇大的成分都沒有。
2、《前出師表》的可信度相當高。
裴松之注三國時,就通過《前出師表》來證偽,證明《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的諸葛亮出山是他自己先去造訪的劉備這一說法不成立。
按我們常人的推理來說,做為一代名相,也不可在寫給後主的《前出師表》中把三顧茅廬這個事從無到有生生捏造出來。
想必後主對三顧茅廬的事情是知情的,畢竟後主與關張趙馬黃等大將及其它劉備的老臣有過長時間的相處,按理說一定聽說過這個故事。
因此,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造假的可能性是一定沒有的。
3.《魏略》在記載西蜀的內容上,可信度不高。
此書不僅把後主劉禪年齡搞錯、立太子時間搞錯,還能把劉備稱王的時間和地點、甚至諸葛亮的官職等等都搞錯,可信度比較差。
4.後人有種介於《三國志》和《魏略》兩種記載之間的折衷的說法:諸葛亮先見劉備,但是劉備看不起他一個年輕小伙子。
但後來通過與諸葛亮的相處,劉備發現了他是個天才。
然後此時諸葛亮因劉備的怠慢,而返回茅廬去了。
然後劉備多次登門造訪諸葛亮,最後諸葛亮同意出山,跟隨劉備帳。
小編覺得上面這種說法,就是在和稀泥,既沒有史料依據,又沒有研究發現。
純粹是為了中和兩種觀點的矛盾,而作出的一種推斷。
這個做法,對於歷史研究來說,更要不得。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三顧茅廬」確有其事,並無誇大美化之嫌。
大家認為呢?
有人說納蘭性德詞可以跟後主李煜相提並論,你是在逗我嗎
郭沫若的文章曾遭毛主席當頭棒喝,你怎麼看
他才是玩對聯的祖宗,唐伯虎跟他比,差得不止一點點
把美得心碎的詩詞譯得這樣好,也是沒誰了,逆天進行時(二)
把美得心碎的詩詞譯得這樣好,也是沒誰了,逆天進行時
史上最悲壯的斷頭詩大全,一位共和國元帥的作品也在其中
諸葛亮先去見的劉備?三顧茅廬在後?
「三顧茅廬」的故事流傳甚廣,而魏人魚豢在《魏略》卻說劉備初見諸葛亮是在劉備依附荊州牧劉表,屯兵於樊城之時,是諸葛亮主動北行見劉備的。那麼劉備與諸葛亮初次相見是「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北行見備」呢...
談一談三顧茅廬的真實性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歷來被人所讚揚。唐昭宗封諸葛亮為武靈王,宋朝將諸葛亮供奉為忠臣名將。元英宗封他為「伍烈忠武顯靈仁濟王」。三國演義更讓諸葛亮...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三顧茅廬
關於「三顧茅廬」的故事,有人認為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自己找到劉備來施展才華的,說沒有劉備「三顧茅廬」事實,可是我讀了諸葛亮的《出師表》,裡面他自己就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
怎樣讀經典|《三國志》
怎樣讀《三國志》沈伯俊 | 文 《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應該指出的是,《後漢書》儘管所記歷史在三國時期之前,卻是南朝劉宋時期...
三顧茅廬:諸葛亮自編自導自演的政治秀?
據三國時期魏人魚豢所撰《魏略》記載: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以後,荊州成為眾矢之的,直接面臨曹操、孫權這兩方面的軍事威脅,荊州牧劉表又缺乏應對之策。被曹操趕出中原地區的劉備此時駐紮在樊城,引起了諸葛亮...
陳壽的《三國志》可信度有多大,為何《蜀書》那麼少
經常有人問《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到底有什麼區別,其實答案很簡單,一個是正史,一個是小說。換句話來說就是《三國志》記載的是發生過的事情,《三國演義》講的則不一定是現實發生過的。
說說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是演義還是真的!
劉備一生親自訪求的有誰呢?——龐統是自己來的,開始還得不到重用;——法正是自己叛變過來的;——魏延是自己帶部屬投奔來的;——徐庶也是自己來的。為什麼單說諸葛亮一定是劉備求來的呢?
歷史上到底是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主動拜見劉備?
初見此題,相信不少人都會選擇前者,因為我們從小的印象就是劉備「三顧茅廬」,最後請出諸葛亮,而「三顧茅廬」的故事也一直被後人當作禮賢下士、重視人才的典範。然而歷史上真的如此麼?我們印象中的「三顧茅...
「三顧茅廬」是虛構,還是史實呢?
徐庶走馬薦諸葛之後,司馬徽又再次推薦,並說,諳葛亮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良。劉備求貿心情更加急切,於是安排禮物,同關、張等來隆中,欲見諸葛亮。不料第一次,諸葛亮外出,三人只在回...
陳壽與《三國志》改庭換面 鄉人不恥 官運坎坷 私人修史 流傳千古
近些年以三國為題材的小說,影視劇層出不窮,良莠不齊。這些作品大多數都是以《三國演義》為主題而改變的。至於真正的歷史卻被人們慢慢的遺忘與腦後。眾所眾知《三國演義》是以《三國志》為根本,然後加入了...
揭秘:諸葛亮出師表寫劉備三顧草廬的真相
看過不少書籍,老一直談到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成就三國鼎立的大業。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幾乎婦孺皆知,在民間也廣為散播。但是否是真有這麼一回事呢?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洋洋洒洒地花了六,七千...
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和劉備就認識嗎?
長久以來,因為劉備三顧茅廬,才終於請出臥龍諸葛孔明的故事流傳甚廣,以至於很多人潛意識裡都認為,在這件事情之前,劉備和諸葛亮是完全沒有見過面,根本不認識的。只是,卻也一直存在另一種說法,就是在這件...
劉備三顧「草廬」還是三顧「宅院」?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從新野(今南陽新野)出發,請「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三分天下,光復漢室」的「草廬策略」,即《草廬對》,習鑿齒提出「躬耕於隆中」之後,《草廬對》被一部...
諸葛亮出師表寫劉備三顧草廬背後真相,是否有意抬高自己?
看過不少書籍,老一直談到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成就三國鼎立的大業。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幾乎婦孺皆知,在民間也廣為散播。但是否是真有這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