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騙了我們什麼,諸葛亮出山真是因為三顧茅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常說演義三分真,七分假,讀過《三國演義》,雖成不了英雄,但是也為那段歷史所陶醉。
疑問也有,比如三顧茅廬那一段,那時都四十幾歲的劉備會對一個二十幾歲的毛頭小子如此不辭辛苦的求見?諸葛亮如此渴望施展才華,為什麼給劉備設了個這麼奇葩的考驗,就不怕馬失前蹄?歷史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真相,諸葛亮出山真的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嗎?
我們現在將三顧茅廬當成諸葛亮出山原因的根據主要是來自於:諸葛亮的《出師表》、《三國志·諸葛亮傳》還有就是《隆中對》。
諸葛亮的《出師表》有這麼一句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這裡語文老師都有闡述過所表達的情感。
還有就是《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有這麼一句:「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這也說了劉備這三顧茅廬,然後諸葛亮才同意見他。
以上的史料還是比較翔實的,有人說這還能有假,連正統的史料都記載了,那麼諸葛亮肯定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的嘛。
那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的資料。
在《魏略》中是這樣記載的,「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
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
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
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
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
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
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
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
備從其計,故眾遂強。
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意思是劉備當時屯兵樊城,曹操也快統一北方了,而下一個目標肯定就是荊州。
諸葛亮去拜見劉備,此時的劉備和諸葛亮都不認識,所以就像對待平常人那樣。
期間,諸葛亮問了劉備一些問題,還為劉備的困惑之處做了解答,使得劉備對諸葛亮從待之如生人升級到待之如上賓。
劉備和諸葛亮的樊城初會,發生在曹操剛剛平定河北應該是公元205年末,以上的史料應該不是出自於劉備和諸葛亮本人的陳述,不然不會只存在於《魏略》中,而自己本國的史書卻沒記載,只可能是從第三人口中傳出,然後就到了《魏略》的作者手中。
當然這個人的身份應該不會很顯貴,不然二人的對話不會如此隨意,可以假設,這個人是個傭人收拾碗筷,這樣的話就剛好可以在「眾賓皆去,而亮獨留」的情況下留下了從而聽到這個對話。
不過,這個記載也不能說是完全正確,因為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都寫著感激劉備三顧茅廬,總不至於自己胡寫一段吧,所以這個記載應該有一定真實性,但是還是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劉備大家熟知的是個禮賢下士的人,不至於在被諸葛亮問道:「你不會志向在編織這些東西上吧。
」的時候,把東西往地上一扔,大怒:「你說的是什麼話。
」還有也不至於是因為諸葛亮年紀小就輕慢與他,因為劉備在官方史料上記載:「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而諸葛亮也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自比與管仲之流,不至於被這樣說了之後還會馬上輔佐劉備吧。
我們熟知的三顧茅廬是發生在公元206年,所以與上面的史料記載並無衝突,我們可以把這個記載當成是三顧茅廬的前篇吧,雖然不夠愉快。
因此這劉備前兩次的茅廬之行並未達成目的,而第三次,劉備如願以償,與諸葛亮開誠布公,暢談許久,並因此加入劉備陣營,開始了征伐天下。
若是沒有這之前的事情,劉備還會如此堅持的三顧茅廬嗎?這一段歷史也就改變了吧!
劉備為何三請諸葛亮?劉備三請諸葛亮是真是假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
談一談三顧茅廬的真實性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歷來被人所讚揚。唐昭宗封諸葛亮為武靈王,宋朝將諸葛亮供奉為忠臣名將。元英宗封他為「伍烈忠武顯靈仁濟王」。三國演義更讓諸葛亮...
趁著鬼節,這事要找劉備、諸葛亮問清楚
「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中被描繪得惟妙惟肖,劉備禮賢下士,真心誠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諸葛亮的人生也從此有了轉機,跟隨明君成就了一番事業。但是這段家喻戶曉的歷史卻一直備受爭議,各類史書的記載...
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和劉備就認識嗎?
長久以來,因為劉備三顧茅廬,才終於請出臥龍諸葛孔明的故事流傳甚廣,以至於很多人潛意識裡都認為,在這件事情之前,劉備和諸葛亮是完全沒有見過面,根本不認識的。只是,卻也一直存在另一種說法,就是在這件...
歷史上到底是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主動拜見劉備?
初見此題,相信不少人都會選擇前者,因為我們從小的印象就是劉備「三顧茅廬」,最後請出諸葛亮,而「三顧茅廬」的故事也一直被後人當作禮賢下士、重視人才的典範。然而歷史上真的如此麼?我們印象中的「三顧茅...
公元207年,郭嘉死,同年,孔明出,難道真是奉孝不死臥龍不出?
不知何時起,流行「奉孝不死臥龍不出」,意思郭嘉比孔明厲害,但看了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也找不出一個有說服力的論點,證明郭嘉比孔明強,只發現一個巧合現象,郭嘉在建安十二年(207)去世,孔明在建安十二...
三國最大謊言 諸葛亮出山並非劉備三顧茅廬
三國故事裡,諸葛亮和劉備的佳話數不勝數,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三顧茅廬,劉備為了招攬人才,不惜前後三次前往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如此往復三次才得以成功,可見其求賢愛才之心,不過歷史上三顧茅廬確有其事...
「三顧茅廬」是虛構,還是史實呢?
徐庶走馬薦諸葛之後,司馬徽又再次推薦,並說,諳葛亮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良。劉備求貿心情更加急切,於是安排禮物,同關、張等來隆中,欲見諸葛亮。不料第一次,諸葛亮外出,三人只在回...
歷史懸案解讀:三顧茅廬,劉備三請諸葛亮確有其事嗎?
劉備三請諸葛亮確有其事嗎,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世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國演義》就詳細敘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成就霸業的故事。將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態度描寫得...
三顧茅廬是真是假,史書上的其它記載是什麼樣?
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這個問題在史書上有不同的記載得《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就是「凡三往,乃見」但《魏略》和《九州春秋》...
劉備和諸葛亮究竟是「一見、再見」,還是「三見」?專家有話說
劉備三兄弟「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我們早已是耳熟能詳。這段故事,是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加以藝術的構思創作而成的。那麼歷史上的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顧...
劉備真的做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嗎?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世人皆知。 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就詳細敘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成就霸業的故事。將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態度描寫得惟妙惟肖,把劉備對諸...
劉備「三顧茅廬」是真有其事還是後人杜撰?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但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顧...
您不知道的歷史真相——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然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土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
歷史上劉備「三顧茅廬」是否確有此事
「三顧茅廬」是指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處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建國立業的故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此進行了詳細描述,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求賢若渴的典型事例。但是史學家對此提出很多的質...
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並不是三顧茅廬,之前孔明也毛遂自薦過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張...
你絕對不知道耳熟能詳的三顧茅廬背後的故事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