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與《三國志》改庭換面 鄉人不恥 官運坎坷 私人修史 流傳千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些年以三國為題材的小說,影視劇層出不窮,良莠不齊。

這些作品大多數都是以《三國演義》為主題而改變的。

至於真正的歷史卻被人們慢慢的遺忘與腦後。

眾所眾知《三國演義》是以《三國志》為根本,然後加入了歷朝歷代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加以創作的。

雖然人們對於《三國演義》很熟悉,但是對於《三國志》卻僅僅只是知道是陳壽所編纂的。

再多一些也就是知道《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之首,再多的就少有人知了。

對於陳壽其人除了知道他是蜀國官員以外其他的也都沒有什麼了解。

其實陳壽的一生曲折,而《三國志》更是有著神秘的身世。

陳壽是四川人,小的時候就是個好學生,熱愛學習,天天向上什麼的。

後來他拜師於同郡學者譙周(就是那個勸諫劉禪投降的那位),譙周精研六經,頗曉天文,為蜀地大儒之一。

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

那時候陳壽是跟著姜維混的,雖然《三國演義》中姜維是蜀漢的忠良砥柱,但是在歷史上姜維混的挺一般的。

而陳壽當了一段時間主薄之後就被調任為東觀秘書郎,也就是宮廷圖書館。

因為看不慣黃皓,所以陳壽也不依附他。

結果別人做官是越做越大,陳壽卻是越做越小。

正好趕上陳壽父親去世,陳壽一琢磨:「得,我這官做的也沒什麼意思,正好有藉口走了。

爺不伺候你們了。

」於是陳壽回家守喪去了。

身體一般的陳壽在守喪期間得病了,生活都快不能自理了,於是陳壽就叫來婢女伺侯自己服藥。

結果好巧不巧的被被來看看自己的客人發現了,於是鄉黨對陳壽的印象也就不是那麼好了。

公元263年,蜀國滅亡。

陳壽因為曾經在蜀國當過不大不小的官,因而多年不被薦舉(那時候當官都是舉薦制度的)。

後來張華發現了陳壽很有能力,於是破格推舉其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陽平縣令。

陳壽撰寫《諸葛亮集》,上報朝廷。

後授職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張華正要再次舉薦陳壽的時候,卻因為荀勖因忌恨張華連著陳壽也一起看不順眼,於是示意吏部改任陳壽為長廣太守。

陳壽是個大孝子,便以奉養老母為由不就職。

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鎮南將軍杜預離京鎮守荊州之前,又將陳壽舉薦給朝廷,建議授予他黃門侍郎或散騎常侍之職。

陳壽因此被授職為治書侍御史。

因母親去世離職,其母臨終遺言將她埋葬在洛陽,陳壽恭行母親遺志,但又此而遭到非議貶官。

再後來,陳壽因為編纂《三國志》而名揚天下,數年後,陳壽被拜為太子中庶子,未到任。

公元297年,陳壽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陳壽這一輩子早就被他的師傅看透了,想當初,譙周曾對陳壽說:「你必定會憑才學揚名天下,但常會遭到詆毀傷害,這未必是不幸。

要謹慎從事。

陳壽的主要著就是《三國志》,除此之外還有《古國志》五十篇,《益都耆舊傳》十篇,可惜在歷年戰亂中都丟了。

《官司論》七篇,又有《釋諱》、《廣國論》二文。

我們接著看看《三國志》的故事。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斷代史。

《三國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範。

而《三國志》在早期是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年間才合為一書的。

《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

雖然我們看到的三國都是尊劉抑曹,但是《三國志》卻並非如此。

因為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

同時《魏書》占了《三國志》全書的一半,《吳書》也有二十卷之多。

可陳壽生活過的蜀國卻僅僅只有十五卷。

至於原因其實是因為《三國志》在編纂之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可供陳壽參考取材。

但蜀漢不像魏、吳二國設有史官,這造成了蜀漢史料的缺乏。

而陳壽取材精審,對史實經過認真考訂、慎重選擇,對於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

所以對於蜀國的東西就沒敢多寫。

我們也可以這麼理解《三國志》,《魏書》和《吳書》是偽原創,而《蜀書》是原創。

而《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

陳壽死後,才由晉惠帝派河南尹、洛陽令,去陳壽家抄寫其書。

雖然《三國志》在後世的成就很高,但是也並非一點缺憾都沒有的。

最重要的就是寫的事情太簡單了。

文辭簡約固然好,但也造成了關鍵人物史料不足的缺點。

而且在陳壽當時編纂《三國志》的時候屬於現代史,雖然很多事情親身經歷,也感受過。

但是畢竟是私人編史。

上一代的恩怨還沒有消除,還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因此褒貶很難公允,也給材料的選用和修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同時因為時代近,有許多史料還沒有披露出來。

其次就是陳壽寫《三國志》時,魏國已有王沈的《魏書》,吳國也有韋昭的《吳書》可作參考,這給陳壽搜集史料提供了極大方便。

而蜀漢既沒有史官,也沒有現成的史書可借鑑,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難。

陳壽費了很大氣力,連一些零篇殘文也注意搜尋,《蜀書》才僅得十五卷之數。

《蜀書》中的許多重要人物的事跡,記載都十分簡略,可見蜀漢的史料是相當缺乏的。

如關羽,張飛,趙雲,乃是蜀漢開國元勛,但《蜀書·關羽傳》僅一千二百餘字;《蜀書·張飛傳》僅八百餘字;《蜀書·趙雲傳》僅四百餘字。

又如徐幹,陳琳,應瑒,阮瑀等建安時期的著名文人(建安七子),皆未立傳,只附在《魏書·王粲傳》中。

上述是歷史學家們的言論,而下面的內容真假不知,僅供參考。


唐朝房玄齡等撰寫的《晉書·陳壽傳》,收錄了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的一則傳聞,說的是丁儀、丁訥在曹魏時負有盛名,陳壽對他們的兒子們說:「送我千斛米,我就為令尊大人寫好傳記。

」丁氏不答應,陳壽果真不為他們立傳。

陳壽父親曾做過馬謖參軍,馬謖兵敗被諸葛亮所殺,陳壽父親也被牽連受罰,諸葛瞻又輕視陳壽。

因而陳壽為諸葛亮立傳,說諸葛亮軍事謀略非其長處,又無臨敵應變之才;說諸葛瞻只工於書法,名過其實。

議論的人因此而輕視陳壽的為人。

據《華陽國志》記載,梓潼人李驤才德超群,知名當世。

最初和陳壽齊名,又相互親昵,關係很好,後來和陳壽關係不好,相互攻擊,有識之士因此看不起他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姜維——士為知己者死!

姜維,字伯約,甘肅天水人,江湖人送外號「天水的麒麟兒」,我也不知道這外號是啥意思,反正他的爸爸叫姜冏,你沒有看錯,他爸爸就叫姜冏。在姜維小的時候,他的爸爸就去世了,嚴格來講是戰死,當時少數民族叛...

歷史上蜀漢皇帝劉禪是真的扶不起的「阿斗」?

三國時蜀漢為何不置史官歷代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中,向者不乏有「蜀漢不置史官」之說,論者蓋源於陳壽的《三國志.蜀後主評傳》中的一段評語:「…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

怎樣讀經典|《三國志》

怎樣讀《三國志》沈伯俊 | 文 《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應該指出的是,《後漢書》儘管所記歷史在三國時期之前,卻是南朝劉宋時期...

揭秘為何三國大墓多疑冢 非反盜墓刻意隱藏

自2008年底河南安陽西高穴漢魏墓(假曹操墓)考古之後,三國名人墓就引起了廣泛了民間關注。曹操墓地、劉備墓地、孫權墓地在學術界和民間都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三國疑冢多。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這裡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