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諸葛亮自編自導自演的政治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三國時期魏人魚豢所撰《魏略》記載: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以後,荊州成為眾矢之的,直接面臨曹操、孫權這兩方面的軍事威脅,荊州牧劉表又缺乏應對之策。

被曹操趕出中原地區的劉備此時駐紮在樊城,引起了諸葛亮的注意。

為了使荊州免受戰火的蹂躪,諸葛亮親赴樊城去找劉備。

見面的時候劉備正在會客,劉備見諸葛亮非常年輕,又素不相識,也沒把諸葛亮放在眼裡,把他晾在一邊。

等到會客結束,只剩下諸葛亮一人的時候,劉備還是不理不睬。

正好有人送來了一支耗牛尾,劉備只顧自己用耗牛尾結毦(也就是編織飾物)。

諸葛亮見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為將軍必定胸懷大志,想不到原來卻只知道結毦而已。

」這才把劉備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

經過一番交談,劉備發現眼前的年輕人的確與眾不同,是一位難得的人才,便把諸葛亮留為己用。

上述就是最早的「毛遂自薦」的版本。

網絡配圖

而且,除《魏略》一書之外,後來西晉司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也提到了這個內容差不多的故事。

於是,就出現了兩個不同的說法,哪一個是正確的呢?而且近幾百年來,關於「三顧茅廬」和「毛遂自薦」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就這個問題爭論的相關範圍越來越廣,說法也越來越多樣化,有學者甚至認為「三顧茅廬」和「毛遂自薦」兼而有之。

長期以來,由於三國故事有濃厚的傳奇色彩,也由於劉備求賢若渴、謙遜待人的風度,更符合社會心理,因此「三顧茅廬」說壓倒「亮詣備」說而廣為流傳。

至於歷史的本來面目究竟如何,還要進行考證。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儘管陳壽的《三國志》已被列入「正史」,而魚豢的《魏略》沒有列入「正史」,但就史料價值而言,《魏略》顯然高於《三國志》。

因為魚豢是魏國有名的史學家,記事十分認真,他又是與諸葛亮同時代的人物。

在《前出師表》還沒有問世之前,他已經動手編撰《魏略》,寫下了諸葛亮去謁劉備之事。

其記事自比《三國志》為可靠。

陳壽是比諸葛亮要小五十多歲的後生小子,在七八十年前是否有「三顧茅廬」一事,除了《前出師表》一文之外,他提不出任何旁證。

而且,儘管諸葛亮是一代完人,可是誰也無法保證他不說一句假話。

試想一下,假如「三顧茅廬」確有其事,自是蜀漢君臣契合的佳話,當時就會傳播開來,而被記入一些公私著作之中。

為何從「三顧茅廬」到《前出師表》問世,這20年中沒有任何人提到過此事,也沒有任何公私著作記載過此事,這不太奇怪了嗎!陳壽輕信了孤證,把「三顧茅廬」作為史實寫進了《三國志》之中。

若以後沒有裴松之作注,可能這個錯誤就會被長期掩蓋。

正因為《三國志》一書文字過於簡略,史事多有疏漏,因此在成書一百多年之後,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又命裴松之為之作注。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裴注」不同於其他各書的注。

它不僅僅是解釋文字,而重在增廣異聞、補證遺佚,裴注的字數比《三國志》正文多出好幾倍,真是喧賓奪主。

但是,這種喧賓奪主很有必要,因為注文的重要性每每超過正文。

也就是說《三國志》的史料價值,注文高於正文,裴松之的史才高於陳壽。

《三國志》之所以與別的史書不同,因為它對三國內容的描寫並不單單是枯燥乏味的記敘性描寫,而是加進了些想像,使文字變的十分生動、耐看。

而且蜀國原本無史官,蜀國遺留下來的資料也不會完整,陳壽在編寫《三國志》的時候就不免多加了些想像和附加成分。

既然這樣,無論是劉備尋訪人才,自當伯樂找千里馬也好;也不管諸葛亮為實現自己的抱負,效仿毛遂自薦求見劉備也好,這些都是歷史的想像了。

這麼一來,我們也不妨來想像一番:

而且,儘管裴松之在注文中引了這個記載,但是他自己並不贊同。

他不贊同的理由卻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那一番話,可謂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竟然相信了諸葛亮自己編撰的漂亮說法。

諸葛亮編撰這些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當然有他合理的用意。

裴松之注引《蜀記》雲,諸葛亮攝政期間,「刑法峻急,刻剝百姓」,有個叫法正的大臣就引用漢高祖當年只以三章約法為典範,上書勸諫。

結果,諸葛亮告訴他,自己之所以這麼做,是有道理的。

概括而言,就是蜀人太無法無天了,需要約束。

或許,諸葛亮也認為,蜀人太自以為是了,需要給自己樹立一點威信,就得如此這般塑造一下自己。

當然,裴松之對「三顧茅廬」記載失實一事一定不會放過,他把《魏略》中不同的說法全文注於《三國志》中的相關部分,而且說明「《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並作了以下的評論:「臣松之以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

雖聞見異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

裴松之的評論是很得體的。

他認為:對於史事有時候「聞見異詞」,產生不同的說法是常有的。

但是對於「三顧茅廬」一事的兩種說法互相牴觸到這種程度,實在太奇怪了。

言下之意,自是不以陳壽的說法為然。

不過限於體例,他只能用別的說法寫在注文中反襯正文說法之不當,卻不能改動正文。

綜上,事情已撥雲見日——三顧茅廬是諸葛亮自編自導自演的政治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趁著鬼節,這事要找劉備、諸葛亮問清楚

「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中被描繪得惟妙惟肖,劉備禮賢下士,真心誠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諸葛亮的人生也從此有了轉機,跟隨明君成就了一番事業。但是這段家喻戶曉的歷史卻一直備受爭議,各類史書的記載...

怎樣讀經典|《三國志》

怎樣讀《三國志》沈伯俊 | 文 《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應該指出的是,《後漢書》儘管所記歷史在三國時期之前,卻是南朝劉宋時期...

「名家講經典」沈伯俊:為諸葛亮析疑辯誣

〔摘要〕本文針對近年來批評和責難諸葛亮的三個問題,予以辨析:(1)「三顧茅廬」事實確鑿,本無可疑。(2)「借刀殺關羽」毫無根據,完全站不住腳。(3)綜觀戰略戰術、統率能力、改革創新、軍事實績,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