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諸葛亮自編自導自演的政治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據三國時期魏人魚豢所撰《魏略》記載: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以後,荊州成為眾矢之的,直接面臨曹操、孫權這兩方面的軍事威脅,荊州牧劉表又缺乏應對之策。
被曹操趕出中原地區的劉備此時駐紮在樊城,引起了諸葛亮的注意。
為了使荊州免受戰火的蹂躪,諸葛亮親赴樊城去找劉備。
見面的時候劉備正在會客,劉備見諸葛亮非常年輕,又素不相識,也沒把諸葛亮放在眼裡,把他晾在一邊。
等到會客結束,只剩下諸葛亮一人的時候,劉備還是不理不睬。
正好有人送來了一支耗牛尾,劉備只顧自己用耗牛尾結毦(也就是編織飾物)。
諸葛亮見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為將軍必定胸懷大志,想不到原來卻只知道結毦而已。
」這才把劉備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
經過一番交談,劉備發現眼前的年輕人的確與眾不同,是一位難得的人才,便把諸葛亮留為己用。
上述就是最早的「毛遂自薦」的版本。
網絡配圖
而且,除《魏略》一書之外,後來西晉司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也提到了這個內容差不多的故事。
於是,就出現了兩個不同的說法,哪一個是正確的呢?而且近幾百年來,關於「三顧茅廬」和「毛遂自薦」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就這個問題爭論的相關範圍越來越廣,說法也越來越多樣化,有學者甚至認為「三顧茅廬」和「毛遂自薦」兼而有之。
長期以來,由於三國故事有濃厚的傳奇色彩,也由於劉備求賢若渴、謙遜待人的風度,更符合社會心理,因此「三顧茅廬」說壓倒「亮詣備」說而廣為流傳。
至於歷史的本來面目究竟如何,還要進行考證。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儘管陳壽的《三國志》已被列入「正史」,而魚豢的《魏略》沒有列入「正史」,但就史料價值而言,《魏略》顯然高於《三國志》。
因為魚豢是魏國有名的史學家,記事十分認真,他又是與諸葛亮同時代的人物。
在《前出師表》還沒有問世之前,他已經動手編撰《魏略》,寫下了諸葛亮去謁劉備之事。
其記事自比《三國志》為可靠。
陳壽是比諸葛亮要小五十多歲的後生小子,在七八十年前是否有「三顧茅廬」一事,除了《前出師表》一文之外,他提不出任何旁證。
而且,儘管諸葛亮是一代完人,可是誰也無法保證他不說一句假話。
試想一下,假如「三顧茅廬」確有其事,自是蜀漢君臣契合的佳話,當時就會傳播開來,而被記入一些公私著作之中。
為何從「三顧茅廬」到《前出師表》問世,這20年中沒有任何人提到過此事,也沒有任何公私著作記載過此事,這不太奇怪了嗎!陳壽輕信了孤證,把「三顧茅廬」作為史實寫進了《三國志》之中。
若以後沒有裴松之作注,可能這個錯誤就會被長期掩蓋。
正因為《三國志》一書文字過於簡略,史事多有疏漏,因此在成書一百多年之後,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又命裴松之為之作注。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裴注」不同於其他各書的注。
它不僅僅是解釋文字,而重在增廣異聞、補證遺佚,裴注的字數比《三國志》正文多出好幾倍,真是喧賓奪主。
但是,這種喧賓奪主很有必要,因為注文的重要性每每超過正文。
也就是說《三國志》的史料價值,注文高於正文,裴松之的史才高於陳壽。
《三國志》之所以與別的史書不同,因為它對三國內容的描寫並不單單是枯燥乏味的記敘性描寫,而是加進了些想像,使文字變的十分生動、耐看。
而且蜀國原本無史官,蜀國遺留下來的資料也不會完整,陳壽在編寫《三國志》的時候就不免多加了些想像和附加成分。
既然這樣,無論是劉備尋訪人才,自當伯樂找千里馬也好;也不管諸葛亮為實現自己的抱負,效仿毛遂自薦求見劉備也好,這些都是歷史的想像了。
這麼一來,我們也不妨來想像一番:
而且,儘管裴松之在注文中引了這個記載,但是他自己並不贊同。
他不贊同的理由卻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那一番話,可謂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竟然相信了諸葛亮自己編撰的漂亮說法。
諸葛亮編撰這些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當然有他合理的用意。
裴松之注引《蜀記》雲,諸葛亮攝政期間,「刑法峻急,刻剝百姓」,有個叫法正的大臣就引用漢高祖當年只以三章約法為典範,上書勸諫。
結果,諸葛亮告訴他,自己之所以這麼做,是有道理的。
概括而言,就是蜀人太無法無天了,需要約束。
或許,諸葛亮也認為,蜀人太自以為是了,需要給自己樹立一點威信,就得如此這般塑造一下自己。
當然,裴松之對「三顧茅廬」記載失實一事一定不會放過,他把《魏略》中不同的說法全文注於《三國志》中的相關部分,而且說明「《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並作了以下的評論:「臣松之以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
雖聞見異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
裴松之的評論是很得體的。
他認為:對於史事有時候「聞見異詞」,產生不同的說法是常有的。
但是對於「三顧茅廬」一事的兩種說法互相牴觸到這種程度,實在太奇怪了。
言下之意,自是不以陳壽的說法為然。
不過限於體例,他只能用別的說法寫在注文中反襯正文說法之不當,卻不能改動正文。
綜上,事情已撥雲見日——三顧茅廬是諸葛亮自編自導自演的政治秀
趁著鬼節,這事要找劉備、諸葛亮問清楚
「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中被描繪得惟妙惟肖,劉備禮賢下士,真心誠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諸葛亮的人生也從此有了轉機,跟隨明君成就了一番事業。但是這段家喻戶曉的歷史卻一直備受爭議,各類史書的記載...
怎樣讀經典|《三國志》
怎樣讀《三國志》沈伯俊 | 文 《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應該指出的是,《後漢書》儘管所記歷史在三國時期之前,卻是南朝劉宋時期...
歷史揭秘:《三國志》中有奇特經歷和故事的女子
陳壽的《三國志》是中國史學界的鴻篇巨製,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為「二十四史」之「前四史」,是現存的記載三國時期歷史的最原始資料。由於陳壽親身經歷了蜀漢和西晉的更迭,是三國時期的「...
根本沒有「三顧茅廬」這事,諸葛亮也是自己送上門的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所寫「三顧茅廬」,可謂是諸葛亮決定出山的關鍵一節。說劉備劉玄德太看重諸葛亮的才華了,一而再,再而三,不管是吃了閉門羹,還是被小書童奚落,更不顧風雪寒天,執意要見諸葛亮,不...
說說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是演義還是真的!
劉備一生親自訪求的有誰呢?——龐統是自己來的,開始還得不到重用;——法正是自己叛變過來的;——魏延是自己帶部屬投奔來的;——徐庶也是自己來的。為什麼單說諸葛亮一定是劉備求來的呢?
諸葛亮出師表寫劉備三顧草廬背後真相,是否有意抬高自己?
看過不少書籍,老一直談到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成就三國鼎立的大業。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幾乎婦孺皆知,在民間也廣為散播。但是否是真有這麼一回事呢?
「名家講經典」沈伯俊:為諸葛亮析疑辯誣
〔摘要〕本文針對近年來批評和責難諸葛亮的三個問題,予以辨析:(1)「三顧茅廬」事實確鑿,本無可疑。(2)「借刀殺關羽」毫無根據,完全站不住腳。(3)綜觀戰略戰術、統率能力、改革創新、軍事實績,諸...
三顧茅廬是真是假,史書上的其它記載是什麼樣?
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這個問題在史書上有不同的記載得《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就是「凡三往,乃見」但《魏略》和《九州春秋》...
歷史上沒有三顧茅廬,有的只是毛遂自薦,親你被忽悠了?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老少皆知,這可以算做是羅貫中的功勞。他用了洋洋洒洒六千多字的篇幅來描繪這段被後世譽為千古佳話的故事,寫得是一波三折、精彩紛呈、意境深遠,令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