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先去見的劉備?三顧茅廬在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顧茅廬」的故事流傳甚廣,而魏人魚豢在《魏略》卻說劉備初見諸葛亮是在劉備依附荊州牧劉表,屯兵於樊城之時,是諸葛亮主動北行見劉備的。

那麼劉備與諸葛亮初次相見是「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北行見備」呢?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當時的情況是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而一直有「興復漢室」之志的劉備卻仍依附於劉表麾下。

為了擺脫這種窘境,劉備「思賢若渴」,「禮賢下士」,四處尋訪能輔佐自己建立功業的賢才。

劉備懷著求才之心,找到善於識別人才的名士司馬徽,希望能得到他的指點,司馬徽謙虛表示:「我不過是個儒生俗士,哪懂什麼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這裡的俊傑有臥龍、鳳雛兩人。

」劉備問:「誰是臥龍,誰是鳳雛?」司馬徽答說:「臥龍諸葛孔明,鳳雛是龐士元(龐統)。

」不久,穎川文士徐庶投奔劉備,劉備對他十分賞識。

他卻說我並沒什麼才能,我的朋友諸葛亮才是個傑出的英才,將軍難道不想見見他?劉備原想讓徐庶去將諸葛亮請來相見,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資治通鑑·建安十二年》)。

於是,劉備帶著關羽、張飛,親自赴襄陽(今湖北襄樊)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臥龍崗拜訪諸葛亮。

「凡三往,乃見」。

促膝長談後,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從此劉備獲得諸葛亮的鼎力輔佐,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蜀漢政權。

這是《三國演義》描述的婦孺皆知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然而,魏人魚豢所著《魏略》認為,當時,劉備依附荊州牧劉表,屯兵於樊城。

劉表懦弱無能,不曉軍事,曹操雄心勃勃,欲統一全國。

諸葛亮預見曹操會攻擊荊州,便北行見備,陳述方針大計。

劉備初見諸葛亮,以其年少,待以諸生之禮,態度冷淡。

不料,諸葛亮分析時局,提出「游戶自實以益兵眾」的對策,講得頭頭是道,且多合劉備之意。

劉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魚豢所記並非孤證,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也有相同記載。

在歷史的真實上,劉備與諸葛亮初次相見,到底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還是劉備的三顧茅廬呢?學術界的看法是不相同的。

諸葛亮寫的《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這是最有力的證據。

陳壽在《三國志》中寫到的《隆中對》,更詳細地記錄了劉備三次往訪以及諸葛亮侃侃而談的內容。

劉備三顧茅廬一直被當做求賢若渴、尊重人才的典範。

劉備當時正處於困難時期,急需人才,三顧茅廬從情理上看,完全是可能的。

唐代大詩人李白寫道:「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杜甫的詩也寫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元代至治新刊《全相三國志平話》扉頁,即刊刻了劉備三顧茅廬的畫面,劉備在草門外與書童談話,關公、張飛在一旁站立,諸葛亮在茅屋內席地而坐。

明人還寫有傳奇《草廬記》,專門寫這段故事。

京劇、徽劇、青陽腔、川劇、漢劇、滇劇、秦腔、豫劇、河北梆子、同州梆子等,都有這段故事的劇目,有的叫《三請諸葛》,有的叫《三請賢》或《三顧茅廬》。

劉備見諸葛亮的隆中,即現在的湖北襄陽市西約5公里的地方。

這裡有「古隆中」牌坊、三顧堂等傳說遺蹟。

三顧堂前,還有劉、關、張三顧茅廬時拴馬的古樹。

1956年,董必武同志還題寫了楹聯:「三顧頻繁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河南省南陽市也有諸葛亮的躬耕遺蹟。

東漢時,今湖北襄陽市隆中屬今河南省南陽市之南陽郡管轄。

所以兩地都有諸葛亮的遺蹟。

但學術界還有一種普遍的說法是,劉備與諸葛亮初次相見不是「三顧茅廬」。

《三國志·諸葛亮傳》對劉備與諸葛亮第一次相見的記載是: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很受器重。

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願與他相見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

」徐庶說:「可以登門去見此人,不能叫他屈駕來此。

」於是,劉備親自到諸葛亮那裡去請教。

凡三次前往,乃相見。

但沒有寫關公、張飛同往,也沒有寫相見於茅廬之中。

裴松之引《襄陽記》說:劉備向司馬德操請教時事。

司馬德操說:「我乃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此間自有臥龍鳳雛。

」劉備問為誰,司馬德操說:「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這是說是司馬德操首先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

有的學者認為,「覲見說」符合歷史真實。

理由如下:

一,諸葛亮終生積極進取,高臥隆中,是「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當時曹操、孫權各有智囊集團,劉表並無雄才大略,不能給諸葛亮施展抱負與才能的機會。

而劉備雖寄人籬下,但聲名遠揚,不失為人中之主,符合諸葛亮的擇主標準。

因此,當曹操旌旗南指的燃眉之際,諸葛亮北行見備,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從而得到劉備賞識,是完全可能的。

二,魚豢《魏略》成書早於《三國志》,作者是當代人錄當代事,所獲史料相對《三國志》而言,較為可靠。

《魏略》以史料豐富、態度嚴謹見長,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此書最多,西晉史家司馬彪經審慎洋察,也取魚豢之說,可見此說可靠。

至於陳壽《三國志》為什麼取「三顧」說,一則是取之於《出師表》,再則是因此說更符合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更能顯出劉備的德行與諸葛亮的清名

三,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作「三顧茅廬」說,用意在於強調自己推行的方針策略,是先帝所賞識、肯定的,以此統一軍心、民心,激勵鬥志,以期完成北伐大業。

四,清洪頤煊《諸史考異》雲,諸葛亮初見劉備於樊城,劉備以禮待之,但並未十分器重他。

後經徐庶推薦,劉備才三顧見亮,兩人情好日密,備委亮以軍國大計。

諸葛亮對劉備的知遇之恩,亦甚為感激,因而記人《出師表》,使人忽視了「三顧」前的「覲見」。

至於究竟是諸葛亮先覲見劉備,還是劉備三顧茅廬在前,只有等新的史料來鑑別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是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

《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表現出來的是劉備禮賢下士的態度,寫的有聲有色,這段故事一直都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然而對於「三顧茅廬」,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趁著鬼節,這事要找劉備、諸葛亮問清楚

「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中被描繪得惟妙惟肖,劉備禮賢下士,真心誠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諸葛亮的人生也從此有了轉機,跟隨明君成就了一番事業。但是這段家喻戶曉的歷史卻一直備受爭議,各類史書的記載...

三國時期,臥龍鳳雛名聲之響,皆由此故

三國時期,劉備手下有兩大能人。一是臥龍,另一位就是鳳雛。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則可安天下。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等書籍中,都提到了臥龍鳳雛是誰,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鳳雛指的就是龐統。

劉備到底有沒有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相信所有人都知道。它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當中的《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劉備三次到茅廬之中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是栩栩如生,同時也把劉備對...

劉備三顧茅廬去找諸葛亮,是不是太丟臉了

劉備來荊州,其實也就比諸葛亮晚幾年。在201年,他在汝南被曹操打敗,南下投奔劉表。只不過長期以來,劉表讓劉備駐紮在荊州北部新野一帶,作為抵抗曹操的排頭兵。而當時的諸葛亮還很年輕,「臥龍」的名號還...

閒侃三國之三:三顧茅廬是一場戲

建安十二年,劉備到新野的時間已經不短了。這年冬天,劉表請劉備到荊州相會。劉表又為立長立幼煩惱,想聽劉備的意見。劉備一時失言,被蔡夫人偷聽,懷恨在心;再次失言,有藐視劉表,覬覦荊州之意。蔡夫人乘機...

臥龍、鳳雛,二人得一人可安天下的提出者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彼此混戰。士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有知人論世、鑑別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