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男神」臥龍先生 諸葛亮也有人性的弱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三國時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大師。

蜀相諸葛亮可以稱得上是知名度最高歷史人物之一了。

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只能仰視其人峻拔偉岸、瀟洒飄逸的身影,暗恨老天無眼,將自己與這位智商奇高之超人安排降生於同一個時代。

拜羅貫中那部影響巨大、讀之膾炙人口的小說《三國演義》所賜,諸葛亮的傳奇故事可謂婦孺皆知。

在羅貫中手中那支出神入化的生花妙筆下,他簡直成了一位無往而不勝的完美男神,在民間神乎其神的傳聞中,他早已涅盤為智慧與勝利的化身。

羅貫中用極具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手法將諸葛亮描述成一位無敵智人,他輕搖羽扇,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

有時呼風喚雨,忽的撒豆成兵,天文地理,奇門八卦,樣樣精通。

他出神入化的熊韜豹略直讓菩薩皺眉須拱手,小鬼撞著也心驚,他用兵如神,更讓對手們防不勝防、大為頭痛。

許多人都將《三國演義》當作一段真實的歷史來讀,其實,它不過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說。

既然是小說,就一定摻雜了許多作者的好惡與情感在內,進行了一定的藝術渲染和適當的誇張處理。

想了解這段東漢與魏晉之間的過渡時期,一段堪稱中國歷史上最為波譎雲詭、殺伐不斷的混亂而特殊的年月,想了解這樣一位活生生的、是人而非神的諸葛亮,最好還是讀讀魏晉時蜀人陳壽所編撰的、稱得上信史的典籍:《三國志》。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句話也適於過於理想化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人性的弱點該有的他也一樣有。

諸葛亮執政時期的諸多失誤與敗筆,在《三國志》中隱隱浮出水面,面對後世專家、學者的尖銳指責與批評,諸葛亮留給世人一貫高屋建瓴、未卜先知的智者形象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諸葛亮最廣受人詬病的短板是他缺乏識人之明和用人之道,用人拘泥偏頗,致使自己身後後繼乏人,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劉備才能不足,他的天下是哭出來的。

其實,劉備和諸葛亮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人物,否則,熟讀經史的羅貫中在描寫曹操與劉備把酒話英雄時,怎會借曹操之口發出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 這樣的感慨。

至少在收納英才與知人善任這點上,被普遍認為婦人之仁的劉備遠強於諸葛亮。

劉備在世時,依諸葛亮為肱骨之臣,任軍師將軍、益州太守。

法正為參謀總長、蜀郡太守、楊武將軍。

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為爪牙,這幾位勇士東征西討、所向披靡。

關羽督荊州事,張飛、馬超為各守一方的上將軍。

麋竺、許靖、簡雍、費褘、蔣琬等幕府賓友殫精竭慮為其參贊謀劃,李嚴、魏延、彭羕、吳壹等謀勇兼具的智士為其衝鋒陷陣、分憂解難。

董和、黃權、李嚴等人,本是劉璋親信之人;吳壹、費觀等人,和劉璋是兒女親家;彭羕和劉璋關係一直不睦,是遭 其排斥之人;而那位恃才傲物、「屌到爆」的怪才劉巴素為劉備所忌恨,然而,劉備氣局宏闊、用人不疑,讓這些人放手去干,連他一貫都頗厭惡的劉巴都可以容忍,能放下小惡小怨,任命其居於顯要職位。

他儘量用每人器量、能力,各盡所能,各盡其力。

當時的蜀國可謂人才輩出,燦若晨星。

這些能人都可以獨當一面,也有發揮自己專長的空間,都是難能可貴的柱石之臣。

劉備知人善任,獨具慧眼,蜀地有志之人,莫不傾心來投,願為之效死力。

有容乃大,這不正是身為領導者最應具備的品格與素質嗎?

而到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之時,就有些眾星隕落、孤月獨明、帳下蕭索的清冷寂寥了。

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偏愛用與自己親近之人,特別喜歡重用謹小慎微、無過即有功之輩,對於有能力、有特長但不甚唯唯諾諾之人則往往求全責備,嚴苛過甚,不夠寬容。

比如李嚴,和諸葛亮同為劉備託孤之臣,二人都是劉備指定的輔佐劉禪的重要輔臣,其資歷和才幹可與諸葛媲美,然而一旦偶有小過,即被諸葛貶為平民,流放終身,永不啟用;同為雄才雋士的彭羕,文武兼具,謀略出眾,然而諸葛亮似乎一直瞧他不順眼,說他「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將他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廖光,因足智多謀被譽為「小諸葛亮」,長沙失手後,被視作主要責任人的廖光遭恩師諸葛打入冷宮而鬱郁不得志,後來乾脆被放逐到汶山,埋沒於蓬蒿之中,浪費了一身文武絕學;劉備義子劉封,本是勇冠三軍的少年英雄,諸葛亮卻一直對他有看法,說他「剛猛難治」,恐其對劉備親生子、新君劉禪不利。

後來諸葛借上庸之敗,以劉封拒絕馳援關羽, 孟達、審耽、審儀投曹一事為藉口,說服劉備賜忠勇絕倫但難以羈縻的義子劉封自盡。

兵家云: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上述諸人,都是亦師亦友、可以獨當一面的人才,假如遇上一位好領導,能揚其長避其短、使用得當、人盡其才,都是有能力建功立業、可保蜀漢基業長青的棟樑之材。

諸葛亮短於選賢任能,喜歡用「徒」,又屢次自斷羽翼,其人不足之處,由此可見一斑。

諸葛亮在用人上最大的失誤莫過於倚重誇誇其談的參軍馬謖,致有街亭之敗,使蜀漢基本失去了戰略主動。

其實馬謖是一位謀略型人才,他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之策略很有見地,是在幕府擔任參軍的絕佳人選,但此人不是一員臨敵而勇、順勢而為的戰將,諸葛亮用之為將,不敗才怪;魏延,有勇有謀,是外粗內細、攻必克、守必堅的虎賁之士。

劉備親自提拔重用他,是一員起於卒伍的虎士,更是曾經是被劉委以重任的、堪當大用的將才。

他追隨劉備,殺伐決斷,屢建奇功,劉備攻克漢中後任命他為漢中兵馬都督,他的表現也可圈可點,證明劉備不拘一格、識人善任的眼光。

諸葛亮卻認為他桀驁難制、有篡逆之心,一直將他排斥於權力核心之外。

如果諸葛亮將馬謖與魏延的位置互換一下,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奇效。

諸葛亮事事親力親為,可謂鞠躬盡瘁,卻不重視對人才的發現與培養,致使蜀漢後繼乏人。

劉備尚在時,諸葛亮坐鎮成都打理政務,似乎甘當綠葉。

而立法獎懲、戰略布局、整理戎伍、保障後勤正是他的特長。

劉備死後,諸葛亮大事小情一把抓,出將入相,獨撐危局,可謂殫精竭慮,十分辛苦。

他的勤勉惕勵無意中卻壓抑了人才的歷練成長。

他不學蕭何、管仲舉薦賢才之智,困於親自帥師遠征,勞累奔波,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一生事業終成空。

他培養的接班人蔣琬、費褘、董允等因缺少教誨、磨練和摔打,諸葛亮一死,這些人頓時失去了主心骨,顯得有心無力,蜀國一時陷入後繼無人的窘境。

姜維雖較全面,也胸懷大志,然而資質中等,屬守成之人,而非智深慮遠、銳意進取的大才。

諸葛亮被公認為大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大師。

然而,他也有短於奇謀,死抱過時戰略、不思與時俱進、不因敵而變的軟肋。

《隆中對》被譽為千古奇策。

此策乃諸葛亮出山時獻與劉備的「投名狀」,短短三百字,對當時天下大勢以及軍事、外交、內政乃至事物發展的內因與未來走向,都作了鞭辟入裡的分析和應對。

諸葛亮未出山已知天下大事,成了歷史美談。

在東漢末期群雄爭霸的混亂時代提出了蜀漢開國與三分天下的長遠戰略,真是登高望遠、高人一籌的先見之明啊。

劉備正是依靠這一戰略的前期方案,順利的擺脫勢單力薄的困境,得以三分天下有其一,開創了蜀漢社稷江山。

常言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人算不如天算,這一戰略的中後期方案,卻趕不上形勢變化的速度了。

諸葛亮在《隆中對》這篇策論的後半部分提出了逐鹿中原的策略,最後被證實為是錯誤的。

「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正是這個分進合擊的戰略使主力與偏師本末倒置,結果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導致前功盡棄。

使蜀漢喪師失地的三大災難: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慘敗夷陵道、馬謖錯招失街亭,幾乎都可以從諸葛亮定下的對策之後半部分找到敗因。

其實,曹操裹挾漢獻帝東遷後,秦川、宛洛的地位和情勢早已發生變化,秦川已非號令全國的政治中心;而曾經沃野千里、富甲宇內的關中平原,經濟早已凋敝不堪而「丘墟遍野,十室九空」,即便蜀漢軍隊用極大代價拿下關中,其地不論是人力、物力、財力均已無法支持劉備問鼎中原了;劉備根據諸葛亮這一戰略思想指導,親率重兵布防在秦川一線,篳路藍縷,慘澹經營,雖也取得重挫張頜、陣斬夏侯淵、逼退曹操、奪取漢中的不俗戰績,然而都是局部勝利,卻與大勢無補,仍是遷延時日,進退維谷,一籌莫展。

諸葛亮畢竟沒有未卜先知、料敵如神的本事,不可能洞悉事物的根本變化與走勢,可惜的是,他未能靈活機動地調整戰略,依舊僵硬的走了當年劉邦、韓信早就玩剩了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老套路。

與此相反的是,位於長江流域的荊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上逼宛洛,下控江吳」,是一塊襟江帶河、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然而,荊州腹地狹小逼仄,沒有迴旋餘地,假若敵人兩面來襲,則後援難繼,易成孤軍。

若以荊州為依託,進,則可以攪亂中原,震懾曹魏;退,幾無縱深,則退無可退,大軍必陷入絕境。

諸葛亮選擇荊州作逐鹿中原的依託點,這本沒錯,但他未作通盤考慮,在這裡布下偏師而非主力,致使戰神關羽的部隊成了一支沒有增援的孤軍。

丟掉荊州,似乎是處在一線的將領關羽大意輕敵所致,但作為戰略總設計師的諸葛亮難辭其咎。

公元219年夏,關羽在襄陽前線水淹七軍,斬龐德,生擒于禁,一時間捷報頻傳,威震八方,曹操被嚇得急欲「遷都以避其鋒」,蜀漢形勢一片大好。

遺憾的是,劉封、孟達屯兵上庸,雖近在咫尺卻不願發兵協力策應,張飛、趙雲率軍駐紮閬中、江州,卻也不發一兵一卒增援關羽,這無疑錯在統帥謀劃不周、調度無方;關羽驕傲輕敵,傾巢而出北上擊曹,導致後路空虛,被東吳呂蒙、陸遜「白衣渡江」,兩下一夾,孤軍輕出的關羽成了瓮中之鱉。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諸葛亮卻依舊墨守成規,以不變應萬變,戰略上的本末倒置,失去的不僅僅是戰略要地荊州和虎將關羽,蜀漢唯一一次可以問鼎中原的大好戰機被白白浪費。

之後,諸葛亮率軍六出祁山,看似克難求進、徐圖大事,其實不過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徒勞之舉罷了。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如此評價諸葛亮和他的《隆中對》:「蜀漢之保有宗社數十年者在此,而卒不能與曹氏爭中原者亦在此」。

這評價堪稱點睛之筆,誠可謂「成也『隆中』,敗也『隆中』」是也!也就是說成與不成全在諸葛一人。

諸葛亮經常不厭其煩地教導屬下要集思廣益,然而每當重大戰略決斷時,他自己卻專斷拒諫,甚至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聽不進別人的不同意見。

事實證明,僅憑一人之力終究有限,博採眾長才是克敵制勝的王道。

令他終身刻骨銘心的街亭之戰即是典型例子。

首出祁山前,那位由劉備親手攫拔之愛將魏延,曾提出很有戰略眼光的真知灼見:「夏侯懋怯而無謀,請讓我帶兵五千出褒中,沿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出十日,可達長安。

夏侯懋聞我軍來,必會棄城而逃,當地軍糧尚足,等魏軍再派兵來,得二十日,那時你率領大軍,也可經斜谷到達,一舉而咸陽之西可定矣!」魏延的建議,對敵情、地理、路線、軍需,乃至敵我演變都作了環環相接的分析,可謂直搗曹魏核心之一的關中腹地、令敵出其不意之上上策。

可惜的是,以睿智著稱的諸葛孔明卻以「輕躁冒進」為由,予以斷然拒絕。

他謹守「安從坦道,完全無虞」以保萬無一失的教條主義,全忘了兵貴神速之古訓。

諸葛亮引兵從漢中向西,沿著平陽關、武都、天水,十萬大軍帶著器杖馬匹、罈罈罐罐在崇山峻岭中遲緩而艱難地繞行,等人疲馬乏的蜀漢大軍好不容易到了祁山,知道消息的魏軍早已嚴陣以待,黃花菜都涼了。

在用誰為將的問題上,諸葛亮一意孤行,一票否決了大家極力推舉的老成宿將魏延、吳壹,而執意任用毫無作戰經驗、只善紙上談兵的馬謖。

想當年,劉備臨死之前反覆叮囑諸葛丞相:「(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缺乏識人慧眼的諸葛亮再次拂逆忠言,用了最不該用的人。

諸葛亮死板教條、墨守成規、獨斷專行,因用人失誤,導致街亭失守、門戶洞開,首出祁山以慘敗告終。

關中與荊州互為犄角、遙相呼應、合力圖謀中原的大的戰略構想,早已是昨日雲煙。

失街亭後,諸葛亮似乎沒有反思己過,而是草草檢討自己「用人不當」之失誤,未能檢討自己缺乏「集眾思,廣忠益」的胸懷,也未檢討自己剛愎自用、專斷拒諫的老毛病、對於自己所犯的戰略戰術錯誤更是沒有深刻反省、及時加以修正,乃至於在之後的數出祁山遠征時,仍然迷戀老舊過時的那一套,與強悍凌厲之魏軍大打陣地戰、攻堅戰、消耗戰,可謂以己之短攻敵之長,豈不正中實力雄厚魏軍之下懷 ?蜀軍披堅執銳強攻堅城,士卒滿臉飢色暴師山野,和兵精糧足的魏軍慢慢耗著,又遇著司馬懿這個老謀深算、用兵狡黠的對頭,早已是強弩之末、不戰自敗。

陳壽評價諸葛亮曰:「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可謂中肯。

諸葛亮是不世出的相才已是公論,但是不是眼光長遠、奇謀迭出之帥才則另當別論了。

寫了這麼多,並無全面否定諸葛亮的意思,只不過對諸葛亮的「千古第一智者」形象提出一些看法,讓被神化了的諸葛亮回歸到一個有血有肉、亦有人性弱點的「人」之形象,讓這位完美「男神」緩緩走下神壇。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善下大棋卻不諳依棋勢布子的諸葛亮亦未能免俗。

當然,諸葛亮出類拔萃的政治才幹,光明磊落的個人品質,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以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恪盡職守之精神不容否認,也無人有資格否認!他的大名早已鐫刻在青史里,高山仰止、熠熠生輝,堪為萬世楷模,永遠是後世敬佩、緬懷、效仿的榜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用人不如曹孟德——評魏延悲劇

漢末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在我國古代政治家中確實是一位佼佼者。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和為追求天下統一大業而鞠躬盡瘁的奮鬥精神,以及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風範,確實使人敬佩。可他也不是完...

襄樊之戰,一代名將關羽被害誰最高興?

最初讀罷三國這段,我認為最高興的應該是曹操和孫權,因為曹操除去了自己的心腹大患,孫權則奪回了屬於自己的荊州。而經過最近的閱讀,讀至劉封被賜死,廖立、來敏、李嚴、楊儀被廢黜,魏延和馬謖的被殺。我便...

真實的諸葛亮究竟有多厲害?

諸葛亮,三國演義里,神一樣的存在,他舌戰群儒碾壓東吳文臣、草船借箭借東風呼風喚雨、借關羽之手在華容道捉放曹操、三氣周瑜把周瑜擠兌得一命嗚呼、空城計震退司馬懿,火燒上方谷惜敗於天,那麼真實的諸葛亮...

「隆中對」其實是千古失策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劉備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躊躇滿志,制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戰略,劉備遂開創了蜀漢一方霸業。千百年來,這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人們被諸葛亮的曠世奇才所折服。殊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