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三國:諸葛亮不得不說的戰略失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首先,我們充分肯定諸葛亮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少有的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和楷模,是個人品質高尚,為蜀漢鞠躬盡瘁一生的極品男人。

現在之所以談他的戰略失誤,主要源自於成王敗寇之說,雖然北方的曹魏實在過於強大,但是,蜀漢卻亡國在東吳之前,不能不說,蜀漢的軍事政治方面的戰略安排還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國家整體軍事進取的態勢不夠堅決和明朗

1、應制定隆中對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戰略主攻方向和配合方向的戰術目標

荊州失誤,說明諸葛亮的隆中對只有戰略規劃而沒有實施方案,劉備和諸葛沒有在眾將中明確隆中對的具體實施方案,起碼是沒有明確哪個方向是主攻方向,哪個方向是配合方向,從漢中方向主攻是沒有側翼危險的,一方面羌軍是一直積極響應騷擾中原的,另一方面就是有馬超的影響力。

荊州的治所江陵兩面對外,守則無虞,攻則勉強,作為佯攻方向,可以起到很好的牽製作用。

而統領荊州的關羽是不二人選,在當時的條件下,魏延沒有資歷,趙雲缺乏大帥風範,張飛有因酒失徐州的前車之鑑。

關羽的威名實在是沒得說,千軍萬馬中取上將顏良的首級,堪稱三國名將之首,且作為北方人的關羽對水軍作戰熟悉之快是別的劉備軍將領所缺乏的。

不誇張的說,就關羽鎮守荊州,如果不主動出擊的話,曹魏和東吳都不敢覬覦江陵。

留下關羽鎮守荊州本身就是隆中對戰略的人員部署方案。

從荊州之失,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完全沒有向關羽明確:荊州軍和漢中軍的主次之分,至於荊州軍何時出擊,出擊到什麼程度,和漢中軍在時間上怎麼配合,荊州軍出擊時,要不要東吳軍聯動,聯動到什麼程度就更沒有具體的規劃了,那麼關羽的失誤也就無法避免。

實際軍事進程是,公元218年劉備攻漢中,219年正月黃忠斬殺夏侯淵,曹操三月進臨漢中,劉備五月攻取漢中,聲勢大振,曹操五月退回長安,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還師成都,封關羽前將軍,關羽七月出兵,這時孫權在合肥進攻張遼,八月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在劉備退軍,沒有進攻長安的情況下,關羽助攻的目的就已經超額完成了,這時撤軍,不但讓東吳的呂蒙不敢輕舉妄動,也會牽制曹魏很大的軍事力量,為劉備從漢中再度出兵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就因為沒有明確主攻方向,導致關羽好大喜功,不能把握進軍的節奏和時機,從而致使蜀漢喪失大好局面。

那么正確的戰略必然是要等劉備兵出漢中,攻打長安,荊州這邊再出兵,而且是以東吳江夏方向的呂蒙也出兵,並為主力,關羽為輔助,合肥方向孫權同時進逼。

可見戰爭規劃是多麼的重要。

現代戰例:二戰德軍閃擊打敗法軍,佯攻英軍,佯攻北非,主攻蘇軍,德國輸在政治上,贏在軍事戰略上。

蜀漢贏在政治上,輸在軍事戰略上。

2、應積極應對劉備討吳

荊州丟失不完全是關羽和蜀漢大意,實在是東吳君臣過於奸詐小人,說實話,就是曹操都沒有想到東吳會如此下作,在盟友背後插一刀。

這時候還嚴守隆重對中的蜀**東吳結盟的理念就太刻板了,而實際上,三國後期,東吳的實際表現一直就是在結盟和配合軍事行動上不停地搖擺,反而讓曹魏覺得蜀漢北伐決心最大,曹魏也一直把蜀漢當作頭號大敵,軍事部署和名將安排都優先照顧蜀漢方向,這個後果應該是諸葛很不願意看到的。

關羽之死,荊州丟失,這麼大的恥辱沒有軍事表示,舉國上下是無法交待的,這對士氣和蜀漢的顏面保護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這一點,諸葛表現的太教條,太僵硬,用我們老百姓的話說就有點缺乏人性了。

既然,劉備軍在前期剛取西川的時候和東吳就有過荊州之爭,且雙方形成過軍事對峙,現在關羽之死,丟失荊州,那麼東吳政治上的「卑鄙無恥」已經表露無遺,雙方其實就已經結下死梁,諸葛就應該在細節和策略上調整隆中對的實現步驟,在劉備舉國復仇東征已無法避免的情況下,諸葛亮就不應該再眼看著好不容易積聚起來的軍事力量出現這麼大的損耗,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帶也反對東征的趙雲隨同劉備一同東征,留馬超和魏延鎮守漢中,鄧芝、蔣琬、費禕等人留守成都,在東征初期取得聲勢不小的初步勝利後,當酷暑來臨時,放棄叢林平原,穩固在永安和白帝城一線,進入僵持,攜前期的勝利聲勢和東吳談判,懲治反叛的糜芳、傅士仁以及范江、張達等人,這時,呂蒙已死,雙方的面子都可以照顧過來,如果談判失敗,來年調整部署再伐東吳,可以採取黃權的方案,即水路並進,同時邀請曹魏一同進兵,戰術目的是挽回蜀漢的顏面,報關羽被殺之仇,戰略目的當然還是要聯合東吳,至少表面上要做到東吳懼怕蜀漢,以達到東吳輕易不敢來騷擾邊境,然後才能全力保障從漢中進剿曹魏,和曹魏論天下的時候,也不需要指望東吳幫忙,東吳鼠輩們能不拉後腿就不錯了。

當然,邀請曹魏進軍是策略上的說法,因為蜀漢是延續漢朝正統的,與篡漢的曹魏在法理上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在軍事行動上可以暗示雙方同滅東吳的意向,至於僥倖能滅吳,之後雙方再火拚,並不影響蜀**曹魏最後實現大一統的大政方針,可事實上我們大家都發現蜀漢是糾結於大漢的法理,與曹魏一直是不共戴天的。

3、沒有將政治軍事中心前移,應將蜀漢的國都遷移至漢中,

諸葛亮帶領三軍在前線拼殺,而後方以劉禪、黃皓、閻宇、譙周、李嚴等為代表的朝廷君主、重臣、內臣不但醉生夢死,享樂人生,還不時的大放撅詞,胡說八道,干擾北伐,諸葛死後,蔣琬、費禕等接班人出現畏難情緒,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導致後期的姜維北伐獨木難支,缺乏朝廷有力支持。

如將首都從大平原的成都遷至前線重鎮漢中,在諸葛的監督下,壓縮後宮人員,精簡政府機構,必能將蜀漢有限的財力、物力用於前方,無疑將極大的鼓舞前方部隊的士氣,朝廷上下明確了與曹魏之間必然決戰的趨勢,必然強化了朝廷北伐的緊迫感。

這個遷都戰略可以讓蜀漢朝廷上下明白,北伐是大家的事,國家的事,而不僅僅只是諸葛亮和姜維等少數人的事情。

從而形成同仇敵愾的氛圍。

現實的戰略典型:抗戰勝利後,如果蔣花生米將首都從陪都重慶遷至北平,全國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北移,即便是國民黨政府腐敗的無可救要,也會出現毛主席預測的結果,全面勝利至少需要5到8年,南京的大員們忙著腐敗,自然對全面內戰應付差事。

二、沒有充分發揮劉禪帝王的政治優勢和鼓舞士氣的作用

應賦予劉禪軍事統帥職能,發揮帝王帶頭作用

曹操、曹丕、劉備、孫策、孫權都是文武雙全,直接帶兵上陣打仗的統帥,孫權還要象孫策一樣往一線沖,常被屬下勸阻。

作為君主或者主公,親臨前線,對士氣的鼓舞作用是相當大的,因為君主不怕犧牲,士兵們自然勇往直前。

另外,帝王之子,上前線建功立業的也不乏其人,例如,曹操之子曹彰,孫家子弟上前線的最多,而如果讓宗室子弟待在大後方,不是像曹植一樣成天飲酒作樂,要不就像夏侯懋和曹休那樣成為紈絝子弟。

固然劉禪能力欠缺,但親臨前線城池是沒有問題的,這樣還可以讓身邊的佞臣長點見識,少說些不靠譜的話,君主長期在大後方,不接觸前線將領和士兵,必然造成君主弄不清實際狀況,甚至使帝王沉醉於後宮淫樂,從而最終導致君臣離心離德,行為南轅北轍。

諸葛亮應該讓劉禪坐鎮漢中,讓魯王劉永和梁王劉理上戰場歷練。

姜維後期劉禪一大群兒子,只有一個血性漢子北地王劉諶,竟然豪無用武之地,只能悲壯的殺妻弒子,追溯前緣,諸葛難辭其咎。

三、沒有充分調動文官和武將的戰爭積極性

1、應積極合理使用魏延的戰術素養

這裡就不討論第一次出祁山,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了,只討論魏延和楊儀的矛盾處理,失誤太明顯。

魏延作為蜀漢僅有的幾個有謀略的、可以獨當一面的,而且有堅定北伐信念的武將,沒有好好使用,反而最終淪為叛將被殺的下場,甚為可惜。

魏延與楊儀早就不和,應及早調開一人,以調開魏延最佳,應讓其帶一萬人在天水、南安等三郡活動,與漢中呼應,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魏延靈活機動的戰術素養,又可以積極調動隴西一帶羌王勢力參與中原軍事行動,起到牽制長安曹魏守軍力量的作用。

2、應調整前線將帥的文武搭配

諸葛作為文官指揮一線軍事,無疑過於謹慎,缺乏武將的戰術素養,仗打起來,難免刻板,無法出奇制勝,而冷兵器時代,武將與普通士兵的天生親近感也是文官所不能彌補的。

漢朝的周亞夫,岳飛的岳家軍,明朝的戚家軍,將領和士兵們一塊摸爬滾打可以造就一支象私家軍隊一樣的鋼鐵部隊。

文官同武將在先天上就有人格上的敵視,做的再好的也難免有隔閡。

諸葛亮的兩個繼任人蔣琬、費禕更是將文官的保守發揮到極致。

馬超的騎兵部隊可以打得曹操的王牌步兵屁滾尿流,卻很難想像蔣琬、費禕騎馬帶領士兵們衝殺。

當然諸葛亮走了文官統帥的極端,馬超走了武將統帥的極端。

我們看千年的中國戰史,文官統帥守城卓越,武將統帥野戰進攻能力超群,文如陸遜,明朝的大學士孫承宗、袁崇煥守遼錦,武如項羽、孫策。

不幸的是,諸葛亮發動的卻是進攻的戰爭。

前方:魏延配費禕前出到隴右,姜維配馬謖,王平配蔣琬,吳懿配鄧芝,後方:李嚴配楊儀搞後勤供應。

普通文官如果連馬都不會騎的,就分批送到漢中學騎射。

當然了,至於李嚴這個王八羔子,作為劉備託孤的第二重臣,諸葛讓他來鎮守漢中,他竟然都不來,實在是應該讓楊儀這個是非殼子去折騰一下李嚴,看看誰比誰更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什麼要選蔣琬為接班人

諸葛亮生前,曾經對劉禪有過交待,希望以後由蔣琬繼任。蔣琬雖然沒有直接擔任丞相一職,最初也沒有開府,但無庸置疑,蔣琬就是蜀漢國的宰相,第一執政大臣。就當時的情況來說,三國還處於交戰狀態,作為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