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其實是千古失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劉備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躊躇滿志,制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戰略,劉備遂開創了蜀漢一方霸業。

千百年來,這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人們被諸葛亮的曠世奇才所折服。

殊不知隆中對中諸葛亮制定的戰略其實是無奈之舉,千古絕唱隆中對其實是戰略上的重大失策。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初期時對劉備集團與曹魏和東吳爭天下時是有積極意義的,但隨著時局的變化發展,這卻是蜀漢政權最後衰亡的「始作俑者」。

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是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出的戰略決策。

現在看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戰略決策存在著明顯的局限和困難,這在後來形勢的發展中逐漸顯現出來。

一,戰略決策的無奈和失誤

當時,曹操已統一北方,坐擁百萬之眾,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拔擢寒門士族賢才;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耕種、發展生產,無人與之爭鋒。

孫權占據江東,經過孫堅、孫策的苦心經營,江南民心歸附,物產豐饒,根基穩固。

一個占據天時,一個坐擁地利,當時的情況決定了劉備集團只能向西發展,奪取荊州和益州,與曹魏和孫吳三分天下。

另外,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占有荊州,向南可威懾江南,進而掃蕩割據江東之地的孫吳;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

因此爭奪荊州,無論是對曹操、孫權、劉備都至關重要。

荊州之地,易攻難守,如果缺乏良好的戰略思維,是很難守住荊州的。

關羽的失荊州並非是大意,而是冥冥中的必然。

其兵鋒太盛,又結怨孫權,腹背受敵,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下敗亡是在所難免的。

益州險塞,易守難攻,以此為根據地自守可以,向北與曹魏爭天下不可。

「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

且彼未嘗見大險也,彼以為劍門者可以不亡也。

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而自完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

」(蘇洵 《權書·項籍》)。

自古用兵,貴神速。

西川地形險峻,進亦難,出亦難。

大軍出征,後方糧草運輸卻是個難題,綜觀諸葛亮的北伐事業,始終被糧草的問題折磨而無法解決,導致一次次地失敗。

荊州的丟失,使北伐曹魏的基礎發生了變化。

諸葛亮當初提出的「鉗形攻勢」(一路軍出宛洛,一路軍出秦川,夾擊曹魏)也就自然大打折扣,甚至失效。

為了「興復漢室」,諸葛亮從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開始,到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死北伐軍中,七年中先後五次興兵北伐曹魏。

以諸葛亮之才,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然而卻功敗垂成,收效甚微。

客觀地講,北伐的失敗,與其北伐時的條件已異於《隆中對》時提出的北伐形勢有關,蜀漢和曹魏兩國力量過於懸殊,蜀漢以一州之力難以蹈覆雄據九州之地的曹魏,失敗是必然的。

二,戰略決策的部分實際不可行性

諸葛亮提出先占荊州,再奪益州,「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

」這套戰略方針實際上很難實行。

首先,荊州與益州之間交通阻塞,在那時候信息傳遞很不便。

當時關羽被困麥城,派人向成都的劉備請援兵,幾個月之後劉備才知關羽已死,荊州已丟。

荊、益兩州相距千里,更有「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相隔,在當時的通訊條件下,兩路兵力很難相互呼應,協同作戰。

真可謂「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一路守荊州,一路占益州)。

其次,時局的特殊性。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很明顯,諸葛亮原本是想讓劉備占據益州,效仿漢高祖劉邦,出兵秦川,一統天下;奪取荊州,效仿光武帝劉秀,然後出兵宛洛(當初劉秀便是從宛洛地區進軍,奪取天下的),進取中原。

但是,曹魏集團並不是那個剛愎自用的項羽;當時北方已經統一於曹魏,並不像西漢末年那樣處於分裂狀態,而益州自來疲敝,焉能與發達的中原經濟相比。

所以說諸葛亮的「鉗形攻勢」想法很好,但是卻沒有實際可行性,因為當時的局勢異於兩漢初期。

三,忽略了最重要的「人」的因素

蜀漢偏安一隅,在劉禪當政晚年亡國,軍事上無將才、帥才,內政上無力挽狂瀾王佐之才。

人才連「流失」都算不上,可謂是「凋敝」。

漢初劉邦一統天下時,可謂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同一時代的曹魏集團無論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也是人才濟濟,而蜀漢政權的軍事支柱姜維也是從魏國「歸化」的,況且無論從用兵上還是理政上都無法與鄧艾和鍾會相比。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前三點諸葛亮做得很好,關鍵第四點諸葛亮做得並不十分好,為政最重要的是為統治階層培養大量前赴後繼的政治精英,諸葛亮終其一生都事必躬親,不注重培養人才,連魏延這樣少有的將才都不肯任用,談何「命上將,率眾出秦川而霸業可成」。

一個封閉自守的益州不靠自身造血培養人才,又怎能與中原和江東相比,招徠人才呢,「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也是千古余哀了。

千古絕唱的隆中對存在著歷史局限性,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勞,姜伯約九伐中原空劬力的原因。

蜀漢的最終敗亡在隆中對中便埋下了伏筆。

作者:煙雨平生,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

文史哲愛好者,學生時代擔任過6年的歷史課代表,曾就讀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專業,現任職某基層鄉鎮政府,希望與廣大歷史愛好者坐而論道,共同學習進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有荊州也未必會實現《隆中對》的規劃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劉備說「將軍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

如果龐士元不死,隆中對能成嗎

鳳雛不死,協助劉皇叔拿下益州,荊州有臥龍輔佐二爺鎮守。再加以數年修生養息,地盤穩固。再依「隆中對」的路線進行北伐,是否可以問鼎中原,匡扶漢室?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必然還是偶然?

失去荊州當時真要說也只能算是意外。從軍事角度來看待當時那場戰役的布局,可以說那是正確的選擇方式。關羽帶主力部隊圍攻曹操,而荊州外面沿途又布置的烽火台,荊州城雖然兵不多,但是城池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會滅亡

東漢末年由於當代王朝宦官十常侍和外戚之臣兩邊相互鬥爭,導致了漢家王朝的加速滅亡,所以最後分成了三個國家,魏、蜀、吳,三家天下,這三家之君主,各有身份歷史,咱們簡單說一下。曹操:曹操的祖父曹騰,是...

諸葛亮數次北伐是否屬於窮兵黷武 為什麼?

真不是。這事兒,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先看外部,開宗明義一句話:多次北伐是符合諸葛亮乃至蜀漢集團一直以來的最高戰略部署——隆中對的。隆中對的核心在於天下三分,占據荊州、益州,聯吳抗曹。但是...

三國演義:諸葛亮~悲劇的英雄

諸葛亮,徐州人士,早年跟隨叔叔諸葛玄在荊州,叔叔死後就留在南陽耕種。叔叔在世時,曾上過學堂,17歲那年叔叔去世,輟學務農。在南陽郡,白天耕種,晚上看書,因天資聰穎,悟性極高,漸有經天緯地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