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隆中對》,分析諸葛亮的戰略失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讀《隆中對》時,往往是驚訝於諸葛亮在戰略預判上的高瞻遠矚,遠見卓識。
對於未來的天下大勢,戰略格局的精準預測與判斷。
這一點充分地證明了諸葛亮其人確實是見解不凡,才智超人,他的戰略高度在當時幾乎是無人能及的。
正處於困窘之中,郁不得志,走投無路,禮賢下士,身邊戰略人材匱乏的劉備能夠遇見諸葛亮,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共圖大業,確實是幸運的,如魚得水一般。
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局面、走向,與諸葛亮的預判是完全一致的。
我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諸葛亮戰略眼光的高明、獨到之處!說他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恰如其分,實至名歸。
但是,在《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中,也潛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巨大隱患,說是戰略決策的失誤也毫不誇張!那就是對後來三國博弈的困難、複雜、變數局面的準備和應對措施嚴重不足,尤其是對整個東吳政權,對孫權集團的認識與判斷出現了嚴重的偏差,顯得有些有些膚淺,草率,有些一廂情願。
也許是因為自己的親哥哥在東吳為孫權效力,而且很得孫權的賞識和重用,諸葛亮對東吳政權也很有好感,就有些疏於防範。
結果是被東吳背棄,算計,輸得一塌糊塗。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是將東吳以及孫權定位為盟友的,終其一生都不可動搖,從未改變過!儘管期間也發生了東吳偷襲荊州,殺害關羽,夷陵之戰火燒連營,間接害死劉備的重大變故。
諸葛亮也從未視東吳為敵人。
在諸葛亮的眼裡,大敵和國賊只有一個,那就是篡漢自立的曹操。
所以他攻擊、討伐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北方的曹魏政權。
如此一來,他就一廂情願地把東吳當做了親密無間的盟友,幾乎是不設防的。
這一不設防的後果就是,劉備以及蜀國在此栽了大跟頭,幾乎遭受了滅頂之災。
諸葛亮的設想太完美了!荊州北距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在諸葛亮的戰略設想中,將來的蜀漢政權就是要占據和擁有荊州、益州兩個州。
然後等待時機,兩路北伐,遙相呼應,一舉拿下曹魏政權。
這就顯得太過於天真,太過於浪漫,太過於樂觀,太過於理想化了!他對於東吳政權,對於孫權的野心、私心變心的認識和估計嚴重不足。
對於荊州這一塊用武之地,東吳和孫權也是覬覦已久,志在必得的。
是不可能放棄而拱手讓人的!雙方要爭奪同一塊地盤,誰也不會讓步,沒有妥協的餘地,明爭暗鬥的矛盾就是不可調和的!不論遲早,必有一戰。
表面友好,和平共處的東吳不過是在等待一個最佳時機而已。
諸葛亮連這一點都沒有看透徹,確實非常令人惋惜!
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北方的曹魏政權是正面的,明擺著的敵人和對手。
沒有絲毫的偽裝和掩飾。
要提防它並不困難。
東邊的東吳是表面上的盟友,暗地裡的敵人。
它很善於偽裝和掩飾,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勾心鬥角的,在桌面上可以推杯換盞的,在桌子底下就隨時都可以踢腳互掐的。
用口蜜腹劍,笑裡藏刀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正面戰場上的敵人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敵人就是在背後捅刀子的陰險小人。
很不幸,東吳和孫權就是扮演了這樣的一個角色。
結果讓劉備、諸葛亮、關羽都吃了大虧!
人們常用貪得無厭來比喻人的慾壑難填。
東吳以及孫權對土地的貪婪是諸葛亮始料未及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為了爭奪土地,可以大動干戈,不惜一切代價,可以背棄盟友,採取最卑鄙的手段,自相殘殺,可以不顧大局,東吳政權以及孫權在統一天下,恢復漢室江山方面,沒有劉備、諸葛亮那樣的雄心壯志,對於北伐曹魏,也是得過且過,消極應對,敷衍了事,不像諸葛亮那般矢志不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對於奪取荊州,對付蜀國,倒是挖空心思,不遺餘力,喜歡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只要逮住機會就會狠咬蜀國一口。
諸葛亮一心北伐,東吳則是一心算計、對付蜀國(直至蜀國滅國時,東吳還在趁火打劫)。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作為黃雀的東吳缺乏進取之心,缺乏天下大局觀,蜀國缺乏一個可靠的盟友。
這是諸葛亮的一生最重大的失誤,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哀!諸葛亮的政治理想註定是不能實現的!
如果諸葛亮把一部分注意力轉移到東吳這邊來,對東吳多加提防,那麼在北伐方面就要大打折扣了。
東吳就不會那麼得計了。
但是卻違背了諸葛亮北伐的初衷。
大意失荊州背後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造成的
話說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時,提出了很多戰略目標和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的荊州和益州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最終達到復興漢室的目標。然而這些目標的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
魏蜀吳三國,蜀國為何最先滅亡,諸葛亮的隆中對暗藏禍根!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那時候天下的諸侯都傭兵自重,都想當皇帝。曹操經過官渡之戰,打敗袁紹,統一了北方,後來建立曹魏政權。孫權繼承父親和哥哥的家產,後來建立東吳政權。只有劉備從零開始,到後來建立蜀...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原因——內憂還是外患?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葛...
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底是雄才大略還是誇大其詞?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這些都是後人給予諸葛亮的頭銜,當然我們也不會否認這些。但是諸葛亮給人的感覺一般還是軍事上的才華,今天就和大家講講由諸葛亮提...
軍師聯盟中關羽北伐曹操被孫權奪荊州身死,其違背諸葛亮便註定
《軍師聯盟》最新劇情,劉備大將關羽北伐曹魏,奪襄陽攻樊城,終被孫權抄襲後路所敗,失荊州孤立無援,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下被東吳斬殺,關羽的出擊實際上嚴重違背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構想,在開始之初就必敗。
東吳最強儒將,若不死可救關羽,孫權卻視其為「內奸」
熟讀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曹魏是勢力最強大的,蜀漢和東吳單方面向力抗曹魏是不可能戰勝的,甚至會很快滅亡。只有蜀漢和東吳結成聯盟,才有可能與曹魏抗衡,甚至等到中原突變,北伐中原,而竊取天下,改變三...
諸葛亮一生料事如神,卻犯下這一大失誤,直接埋葬了蜀國統一夢想
陳老師趣說三國第四十五講,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司馬遷記載道:「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麼一句話,大家都經常用在形容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身上,但是,客觀來說...
關羽不失荊州,劉備能夠在「隆中對」戰略下一統三國嗎?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從涿郡起兵以來,一直就顛沛流離,沒有固定地盤,直到依附劉表之後,在新野三顧茅廬之後,請出諸葛亮,從而得到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東連孫吳,北拒曹操,赤壁之戰,占據荊州五郡...
諸葛亮《隆中對》的一處硬傷,偉大領袖點評一針見血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才幹遠在管仲、樂毅之上,成了與西漢開國三傑蕭何、張良、韓信比肩的大功臣。可謂千古一人、罕有其匹。羅貫中即便極力貶抑曹魏、力挺劉備,也無法改變歷史,只能拚命描摹諸葛亮,最終...
三國之蜀漢興衰——成也此人敗也此人
蜀是三國里起家最晚、滅國最早的國家,但並不代表它是最弱的一個,全盛時期的蜀國實力超越孫吳,直追曹魏。那麼為何天平傾斜的如此之快呢?一切的開始只因一人————
劉備傾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不光只是兄弟情,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孤軍北伐曹操。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威震華夏。但此時,東吳不顧孫劉同盟,派呂蒙率軍突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擒殺,荊州也落入吳國之手。...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六出岐山,為何不能一統天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