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未能光復漢室,與對此人錯判是原因之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未能光復漢室,與對此人錯判是原因之一

諸葛亮是蜀國的丞相,在未出山與劉備的《隆中對》中就早已預知三分天下,而幫助蜀國匡扶漢室是他最大的願望,不過,在最終六出祁山之後,出師未捷身先死,留下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那麼,為何神機妙算,聰明如諸葛亮最終未能匡扶漢室呢?

當諸葛亮出山之後,時局並不完全如他所預料的這樣,此時早已風雲突變,不管是軍事,亦或是政治形勢,早與當初《隆中對》時大相逕庭,此其一;而在對孫權的判斷上,諸葛亮的錯誤看法,更是直接導致關羽兵敗走麥城,大意失荊州;最終無法匡扶漢室的最大原因之一。

從《隆中對》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希望蜀國兵分兩路,一路是荊州,一路是益州,進而北定中原;而諸葛亮卻未將東吳的動向考慮在內,是諸葛亮預料不到?還是諸葛亮故意不說,誤導劉備?這個從史實記載中,我們無法預知,我們所知道的就是因為諸葛亮低估了孫權,最終導致蜀國無法匡扶漢室。

諸葛亮未能光復漢室,與對此人錯判是原因之一

在蜀國出兵北伐曹魏時,東吳並未如同蜀國所希望的那樣,坐山觀虎鬥,亦或是如同赤壁之戰一樣,聯合對抗曹操,而是對荊州虎視眈眈,在東吳看來,倘若蜀國滅掉魏國,下一個肯定對付自己,因此想盡辦法不能讓劉備取得荊襄九郡。

早年間,孫權以報復仇為藉口,出兵攻打江夏的黃祖,報仇後,孫權仍然念念不忘荊州,在劉表病逝時,孫權曾委派魯肅以弔唁為名刺探荊州軍政消息,企圖奪取荊州,進而統一江南,奈何曹操速度更快更狠,隨後才有孫劉聯合抗曹的事。

深度了解《隆中對》的朋友一定知道,諸葛亮將孫吳當成結盟的對象,對其並未給以足夠的關注,儘管時任大都督魯肅極力促成孫劉聯盟,然而,東吳與蜀國就荊州直接,也發生過激烈的衝突,在魯肅死後,孫權還曾感嘆: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孫權的野心可見一斑!

諸葛亮未能光復漢室,與對此人錯判是原因之一

公元219年,劉備奪取漢中,在定軍山一役中,魏延斬殺曹魏大將夏侯淵,威震天下,此時留守荊州的關羽建功心切,在未請示朝廷的情況下,進攻樊城,誰知後院起火,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最終直接導致關羽兵敗走麥城,命喪黃泉。

在整個過程當中,諸葛亮確實低估了孫權的能力和野心,才最終導致自己在孫劉聯姻失敗後,六出祁山,出師未捷!進而無法匡扶漢室,北定中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分天下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第一個提出來的

《三國演義》寫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分析形勢時說到: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百萬大軍,而他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候已經不能輕易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已經三代。...

三國四大軍師究竟誰最厲害?

在中國歷史上,兩軍作戰,作為智囊團決策者軍師的作用非常重要。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才的預見。在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氣候的情況下,軍師諸葛亮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敵、我、友的實力對比,預見...

《隆中對》敗在錯看一個人

諸葛亮早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提出了《隆中對》,然而最終還是在第六次北伐出師未捷的情況下抱憾而逝了。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後來的政治、軍事形勢已和《隆中對》誕生時大不相同,二是因為《隆中對》本身就有一...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