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這兩個人,劉備等於失去了左膀右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蜀吳三國當中,魏國最強大,地盤也大,除了兵多將廣,謀士也多,而且出類拔萃有好幾個,比如,荀彧、荀攸、郭嘉、司馬懿、賈詡等,吳國稍微次之,劉備建立的蜀漢是最弱的,毫無疑問,不僅地盤小,兵少,而且謀士也少,人才嚴重匱乏。

特別是失去這兩個人的時候,更是失去了左膀右臂。

他們是誰呢?

不是關羽和張飛,而是龐統和法正。

眾所周知,諸葛亮很有才能,有智謀,但是,諸葛亮善於治國,是政治家,軍事上稍微差點。

而龐統和法正,善於謀略,特別是奇謀,軍事上很厲害,這正是劉備所缺乏的,打仗,搶地盤,除了拼實力,關鍵就是靠軍事人才,然而,偏偏龐統和法正死的都很早,龐統死時三十六歲,法正死時四十五歲。

可以說,都是英年早逝!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龐統: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

龐統自己也說,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

劉備取益州,龐統為劉備制定上中下三策。

《三國志 龐統傳》記載:統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

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

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

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

當時,龐統看清形勢,分析的非常正確,他明確告訴劉備: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

這充分說明龐統確實是謀略過人。

陳壽評價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

劉備取漢中,就是法正的謀略。

《三國志 法正傳》記載: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偪故耳。

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

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法正當時給劉備做了一番分析,非常的正確,幸運的是,劉備採納了, 《三國志》記載: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最終,劉備拿下了漢中。

龐統死了,劉備少了一位重要的軍事人才,法正死了,劉備又少了一位重要的軍事人才。

諸葛亮治國可以,打仗不是他的強項,所以,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實際上,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

陳壽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如果龐統和法正不死,誰統一天下,還真難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失去龐統,對劉備意味著什麼?統一無望?

劉備作為三國蜀漢政權的建立者,之所以能建立蜀漢,是任用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不僅有諸葛亮、龐統、法正等這樣有才的謀士,也任用了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和魏延等一大批作戰勇猛的武將。在劉備的謀士...

三國四大優秀謀士

看過三國演繹的總喜歡,用裡面描寫的人物去評價真實的歷史人物,首先這個是很不公平的,三國志的記載就有對當時的各個人物作出評價,雖然從各人的事績上來看,三國志的評價雖然不能說百分百準確,但也可以說是...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是那麼聰明。當然了,既然是演義,多少都會有作者自己的主觀情緒在書里。為了劇情更吸引人,或剪去或加入一些部分劇情。在正史《三國志》中。諸葛亮是蜀國的謀士,確實聰明但也有他不足的地...

諸葛亮並非蜀國第一謀士,他連曹操都垂涎不已

小說《三國演義》中把蜀國諸葛亮描寫的神機妙算,無所不知,特別在軍事謀略上已經出神入化了。但其實,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諸葛亮在軍事上並沒有那麼神奇,至少和小說中所寫有很大差距。諸葛亮其實更擅長...

曹魏名將張郃是不是死於非命

張郃原本是袁紹的部下,官渡之戰時,由於正確的意見不被袁紹採納,害怕被殺,不得已投降了曹操。袁紹不能用,曹操卻像是撿到了一個寶貝,馬上重用張郃,給了他一個偏將軍,封都亭侯。曹操時期,張郃在擊袁譚...

誰是劉備的首席軍事高參?堪比曹操的郭嘉

說到劉備的軍事高參,人們首先會想到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他幾乎被神化,自然無人與之相提並論。但是,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以錦囊妙計見長。事實上,當他和龐統同為軍師中郎將時,在陣前出主意的更多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