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和諸葛亮在正史中能否齊名?龐統是不是一直被高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齊名乎?

文:鮑先生

今天我們談談兩個三國時期蜀漢重要人物的名聲,談到歷史人物的名聲,我們要細分為三個方面來討論,1民間名聲;2正史名聲;3當時名聲。


民間名聲方面,「諸葛亮」幾乎成為了整個三國時期的代名詞,杜甫詩曰: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詩聖絕對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另外,君不見武侯祠千百年來,遊客往來,香火鼎盛。

諸葛亮在民間還是學術界都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存在,這一點,從同屬魏晉時期的《三國志》作者陳壽到明時《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都共同推崇諸葛亮可見一斑,而民間更是奉諸葛亮為智聖,但凡有聰明智慧之人,就要叫一聲「小諸葛」。

(參見水滸吳用,元末劉伯溫等)這些民間名聲龐統與諸葛亮相去甚遠。

再看兩人的正史名聲,三國時期的正史首推《三國志》,陳壽在做人物傳記時,會將自己覺得有關聯或類似的人並為一傳。

比如陳壽寫魏書《張樂于張徐》列傳,說明張遼、樂進、于禁、張合、徐晃是同一類型,同一高度的魏國良將,於是合為一傳。

那龐統和誰同傳呢?答案是龐統和法正合併一傳。

而諸葛亮則是單獨列傳。

《三國志》中有資格像諸葛亮一樣單獨列傳的臣子還有一位,就是孫吳的大都督陸遜,說明在陳壽,在正史作者的心中,諸葛亮和陸遜才是齊名。

難道這樣本文的觀點就產生了麼?這個問題不能這麼簡單來看。

民間名聲上來看,諸葛亮的人生傳奇被後世修飾頗多,甚至「神化」、「妖化」。

而正史名聲上,寫作《三國志》的陳壽,曾在諸葛亮治下的蜀漢為官,從小耳濡目染諸葛丞相的蓋世威名,不免有些崇拜,並且諸葛亮活的時間比龐統長的多,能夠詳細記載的事件自然大大增加。

接下來我們重點分析當時名聲。

我現在就可以很負責的提前告訴大家,龐統活著的時候,名聲不知比諸葛亮高到哪裡去了,而且兩人的發展方向也是不盡相同的。

現在大部分認為諸葛亮與龐統齊名,是因為水鏡先生司馬徽的那句「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但這句話來自《三國演義》。

史料中司馬徽的原話是 「儒生俗士其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有伏龍鳳雛。

這很像一個碩士生導師,向招聘公司推薦兩個同樣優秀的應屆畢業生,至少在導師司馬徽的心目中,兩個學生是齊名的。

先看兩人求學時期,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

」「時人莫之許也」,就是大家對於諸葛亮的自評,並不認可。

而龐統卻不同,他年輕時「少時樸鈍,未有識者」,但自從20歲的時候和龐德公一番會晤之後,被對方夸為「南州士之冠冕」,瞬間名聲大震,這種名望,孔明當是沒有的。

(當然龐統比諸葛亮大兩歲,並且出道更早)

再看兩人出仕之後,諸葛亮跟的是自行艱苦創業的小老闆劉備,龐統跟的是知名經理人周瑜。

諸葛亮跟了劉備之後,做的是大管家,幕後人物的名頭都不響,即便日後他去江東促成了孫劉聯盟,在名聲方面也是無法和龐統相比的。

周瑜死後,龐統護送周瑜靈柩返還東吳,史書記載:「吳人多聞其名

」他臨走的時候,東吳的名士陸績、顧劭、全琮都來為龐統送行。

此時,龐統顯露出他最擅長也是最喜歡的一個特長——品評人物

而這,類似於輿論炒作,是當時的人才們非常依賴的抬高自己身價的手段。

龐統策劃和執行的能力極強

龐統說:「陸績好比駑馬,有逸足之力。

顧劭好比駑牛,能負重致遠。

有人問:「那是陸績比顧劭強了?」

龐統答:「駿馬跑的雖快,但只能駝一個人;笨牛雖然跑的慢,卻能駝很多人!」

有了解陸績和顧劭兩位三國人物的人的話,就會覺得龐統的回答精闢在理,對兩人真的是看透了。

「品評人物」是魏晉時期的一大特色,大評論家對某個人的一句誇讚一句批評,關係著這個人在社會上能否立足。

比如曹操年輕時,經常苦於自己沒有名望,不能擠進上層朋友圈。

喬玄讓他找大名士許子將。

面對曹操的死纏爛打,許子將說了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之後曹操名聲大顯。

再比如袁紹,有一次駕著十分豪華的車馬隊伍回家,但準備進入許子將所在的汝南境內時,卻把賓客等打發走了,說:「我這樣的車馬裝束,難道可以讓許子將看見嗎?」於是就只乘著一輛車子回家。

連四世三公的袁紹,官二代曹操,都如此迎合敬畏許子將,可見大評論家在當時的地位。

龐統正是這樣的人物!

現在大家明白為什麼諸葛之前名聲不如龐統了吧,諸葛亮名聲小,因為他是幕後大管家。

龐統名聲高,因為他是台前的評論家。

和定位有關,和才能無關。

但接下來發生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名聲極高的龐統返回南郡後,官職由「南郡功曹」變成了「耒陽縣令」(這實際上是平級調派),但沒得到劉備的重用卻是不爭的事實,這是為什麼呢?

《三國演義》給出的設定是劉備嫌棄龐統長的丑,實際上,史書並沒有任何記載龐統的相貌,這顯然僅僅是為了將歷史通俗化,親民化的藝術虛構。

那劉備為什麼不重用龐統呢?要從劉備本身的性格談起。

《三國志》記載「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可見劉備年輕時候一個不愛學習的古惑仔,雖然日後他在社會上摸爬滾打,認為到了知識分子的重要性。

但他的本性對那些有名無實、愛放嘴炮的名士,是不屑一顧的。

(這一點他和他的祖宗劉邦是多麼像啊!)

龐統是一個「評論家」,高調,張揚,喜歡賣弄,因此不招劉備待見在情理之中。

劉備什麼喜歡諸葛,因為諸葛亮沒有龐統這些壞毛病,勤懇做事,低調,謙虛,會協調關係。

惜哉,將星早落

劉備剛開始不待見龐統,和性格有關,和定位有關,和才能無關。

其實龐統真實的志向是當一個「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的王佐之臣,所以我十分懷疑龐統在耒陽縣令不好好幹活是故意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劉備註意,改變劉備對自己的看法。

果然龐統被免職後,諸葛亮與魯肅紛紛向劉備推薦龐統,劉備與龐統相見,十分投機。

史書記載,此時劉備對龐統恩遇僅次於諸葛亮。

龐統的才能得到認可後,給劉備的規劃是進圖巴蜀。

計劃好各方面的細節後,龐統親自進行落實,跟隨著劉備開始向益州進軍,然而在進攻雒縣時,龐統身先士卒,勇不可擋,中箭不幸身亡。

而劉備占領益州後,諸葛亮的幕後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於是名聲漸顯。

賈詡評價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評價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也是在此時開始傳播的。

看到一些歷史的細節,我覺得一定要拿兩個人來進行對比的話,我將諸葛亮比作「蕭何」,善於政事、長於治理、優於發現人才、強於把握大方向;而龐統應比作「張良」,思維縝密、邏輯清晰、奇謀不斷、親民有趣。

而法正更像是「陳平」,所以無怪乎,陳壽將龐統、法正如張良陳平一般,並作一傳。


文: 鮑先生 (原創不易,務請尊重,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的支持,就是關注和分享。

鮑先生筆記,文史多有趣,你想像不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周瑜在正史中近乎完美 但為何遭後世狂貶?

「看昨日」35 :周瑜在正史中近乎完美 但為何遭後世狂貶?在史書《三國志》里,陳壽對於周瑜的評價很高,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盛讚之,並評價其:政治...

龐統之才,到底是善於治民,還是善於治軍?

龐統之才,到底是善於治民,還是善於治軍?龐統此人,在三國時代,可以說是如雷貫耳,名聲可以說是響徹東南半壁,比千古名臣典範諸葛亮還要大,龐統最終選擇蜀漢,死於入川之役,功敗垂成,甚是可惜。很多人都...

龐士元經學思謀,才星隕煞落鳳坡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對龐統並不陌生,龐統號鳳雛,曾有人云:「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他的才能也許並不為現在人知曉,只因他英年早逝,留下許多遺憾,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龐統的一生。一:漸漸成名先從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