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諸葛亮的,可以歇歇了 洗洗睡吧,說歷史不能人云亦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幾年,黑諸葛亮似乎成為一種潮流。

也許帶頭黑諸葛亮的,不是真心想黑,不過為自己博眼球而已,但給世人誤導帶來的負面作用,卻不可估量。

不信你看網上,隨處可見黑諸葛亮這位中華智慧典範的言論。

仔細考證一下,不難發現,幾乎全不靠譜。

要麼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要麼是蓄意攻擊,顛倒黑白;要麼是在史料上斷章取義、混淆視聽。

所以說,有機會給大眾講歷史、談典故的人,一定要尊重歷史,尊重歷史就是尊重自己,在引用史料等證據上要確鑿客觀,儘量少夾雜個人感情。

一句話,就是要治學嚴謹。

相反,如果為了一己私利,對歷史人物進行主觀臆測、推斷,甚至顛倒黑白,會害人不淺,且貽害後人。

每每聽到、看到、想到這些抹黑諸葛亮的人和事,筆者就很氣憤。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其父親曾在諸葛亮麾下任職,因「失街亭」而受株連,被諸葛亮施以「髡刑」,他都能在史書上客觀地記載和評價諸葛亮,爾等與諸葛亮有何深仇大恨,憑什麼要如此抹黑諸葛亮!今天我就以史料為憑,針對時下幾條最為流行的抹黑觀點,以史說史,逐一來還原真相。

千萬不要說「史書是勝利者寫的,不可信」之類的話,談歷史,不信正史,那該信誰呢?何況史書上關於諸葛亮的記載都是在蜀亡之後成書的,陳壽雖是蜀人卻是晉臣。


一、諸葛亮不會打仗,算不上是軍事家。

據說這條是依據《三國志》的記載。

但筆者找遍全書,也未能發現這樣的文字。

事實上《三國志》是這樣記載和評價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的:

其一: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

這一條,被很多黑諸葛亮的人所引用,尤其是「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這一句。

筆者認為,抹黑者以此來說明諸葛亮軍事能力暗弱,是理解上的誤差,原因還是中文功底不夠。

陳壽在這一句上,明顯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目的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治戎」才能,而並沒有說他「奇謀」不夠。

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舉個例子,假如有人評價你是如何教育子女上的,這麼來一句:某人,言傳為長,身教為短。

那麼你覺得這句話能夠說明你在孩子面前就一定行為不正嗎。

這種修辭手法,突出要表揚的一個方面,但並不抨擊用來襯托的另一個方面。

「理民之干,優於將略」,這一句的道理也是一樣。

因此,陳壽的這一句話,並不能代表他是在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其二: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

這句話是說,劉備從葭萌回頭攻打劉璋,諸葛亮和張飛,趙雲等人率軍逆流而上,分別平定沿途的各郡各縣,和劉備共同包圍了成都。

筆者想說,雖然沒有具體的戰例記載,但如果沒有軍事能力,如何能在與劉備會師的路上平定沿途郡縣。

關鍵詞,「分定」,是指與張飛、趙雲等人分別平定。

其三: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這裡說的是建興六年(228)冬天,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攻打曹真,因糧盡而撤退。

魏軍大將王雙帶兵追趕,被諸葛亮打敗,還被斬了首。

其四: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

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指建興七年(229)諸葛亮打敗魏將郭淮,收取武都、陰平二郡。

其五: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

指建興九年(231)諸葛亮打敗魏將張邰並將其擊殺。

其六: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這裡說的是諸葛亮辭世後,司馬懿觀看其留下的營盤堡壘,嘆服道: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晉書.宣帝紀》也有相同記載:經日,(晉宣帝司馬懿)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

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其七: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指章武三年,諸葛亮南征治戎。

裴松之注《三國志》在對這段話註解時,引用了《漢晉春秋》的記載:『亮至南中,所在戰捷。

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

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

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

」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

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遂至滇池。

這段記載應該不難讀懂,講的就是七擒孟獲的故事。

其八: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

《李衛公問對》也有一些關於諸葛亮的論述:(1)太宗曰:「平突厥時用正兵,今言正兵,何也?」靖曰:「諸葛亮七擒孟獲,無他道,正兵而已矣。

」(2)靖曰:「臣前所進黃帝、太公二陣圖,並《司馬法》、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

歷代名將,用其一二,成功者亦眾矣。

但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3)靖曰:「觀其文,跡其事,亦可差別矣。

若張良、范蠡、孫武,脫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爾乎?若樂毅、管仲、諸葛亮,戰必勝,守必固,此非察天時地利,安能爾乎?(4)太宗曰:「陳數有九,中心零者,大將握之,四面八向,皆取准焉。

陳間容陳,隊間容隊。

以前為後,以後為前。

進無速奔,退無遽走。

四頭八尾,觸處為首。

敵沖其中,兩頭皆救。

數起於五,而終於八。

此何謂也?」靖曰:「諸葛亮以石縱橫布為八行,方陳之法即此圖也。

臣嘗教閱,必先此陳。

世所傳《握機文》,蓋得其粗也。

」(5)太宗曰:「諸葛亮言『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敗也;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勝也。

』朕疑此談非極致之論。

」靖曰:「武侯有所激雲耳。

臣按《孫子》有曰:『教習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

』自古亂軍引勝,不可勝紀。

夫教道不明者,言教閱無古法也;吏卒無常者,言將臣權任無久職也;亂軍引勝者,言己自潰敗,非敵勝之也。

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雖庸將未敗若兵卒自亂,雖賢將危之。

』又何疑焉?」等等。

看過以前列舉的史料,你還認為諸葛亮不會帶兵打仗嗎?


二、西蜀的滅亡,是諸葛亮導致的。

持這個觀點的人,無非是非議諸葛亮事必躬親,導致人才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排除異己,除掉了同為託孤之臣的李嚴;窮兵黷武,導致國力衰竭。

閒話少說,我們還是以史書來說話,大家自行甄別:

(一)關於李嚴:

(1)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大家要關注的是,在劉備眼裡,李嚴什麼時候也沒有諸葛亮重要。

(2)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

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

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

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

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

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

這句就有意思了,譯過來是這樣:公元231(建興九年)春,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負責督運糧草。

夏秋之季,正逢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嚴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話給諸葛亮,讓他撤軍,諸葛亮得到信後答應退兵。

李嚴聽說軍隊已撤退,於是又故作驚訝,說:「軍糧充裕,怎麼又退軍呢!」用意在於解脫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顯出諸葛亮延誤戰機的錯誤。

他又上奏後主,說「軍隊偽裝撤退,其實是用來引誘敵人好與其決戰」。

諸葛亮便將李嚴的前後書疏原本手跡遞上去,李嚴的錯誤和矛盾一下子暴露無遺。

李嚴辭窮理屈,只得叩頭認罪。

(3)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

亮荅書曰:「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

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荅,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

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意思是說李嚴勸諸葛亮向曹操學習,受九錫,進爵稱王,不曾想受到諸葛亮的嚴厲駁斥。

(4)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

這句說的是:諸葛亮希望李嚴帶兵前往鎮守漢中,李嚴再三藉口推辭,反而要求分地建立巴州,自己作巴州刺史。

(5)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平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

這句說的是:公元230(建興八年),魏大司馬曹真進逼漢川,為加強漢中防務,諸葛亮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軍。

李嚴不滿被調離江州,在私下傳言說司馬懿等已經設置了官署職位來誘降他,諸葛亮知其意,於是上表遷李嚴為驃騎將軍,又表其子李豐接替督主江州防務,李嚴這才願意北上漢中

(6)「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

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以激憤也。

這裡面的「平」就是李嚴。

李嚴在50多歲的時候改名為「平」。

李嚴在被廢為平民的時候,還時時期盼諸葛亮能重新啟用他,如今諸葛亮死了,他覺得不會再有人啟用他了,很快就因憂鬱發病而死。

上面列舉的史料是不是反證了什麼呢?大家自己看著辦。


(二)關於窮兵黷武:

(1)「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文獻通考》中記載:魏武據中原,劉備割巴蜀,孫權盡有江東之地,三國鼎立,戰爭不息,魏氏戶663423,口4432881;漢昭烈章武元年,有戶 20萬,男女90萬;蜀亡時(263年),戶28萬,口94萬,帶甲將士102000,吏4萬;吳赤烏三年(240年),戶52萬,男女230萬,吳亡時 (280年),戶53萬,吏32000,兵23萬,男女230萬。

看對比會發現,諸葛亮主政期間蜀增加人口8萬戶,但與魏吳比起來,差距非常大。

所以說」益州疲弊「是北伐主因。

(2)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註:出自後出師表)。

大意是,先帝(劉備)早說過蜀漢和魏誓不兩立,想完成光復大漢的事業就不能偏居一隅、苟且偷安,所以托我在他之後繼續討伐曹魏。

以先帝的英明,來考量自己的才幹,我知道敵強我弱,勢不能為。

但縱使不北代,以曹魏的雄心,西蜀的國運也不會長久。

與其坐而待亡,不如先發制人,討伐曹魏。


三、三顧茅廬是假的,事實上是諸葛亮自己找上劉備的門。

這一條證偽很容易,看以下記載:

(1)時先主屯新野。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這就是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然後劉備去了三次諸葛亮的住所,才見到本人。

(2)臣松之以為亮表雲「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

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

這是裴松之注三國志中,對有些諸葛亮自尋劉備的說法的反駁。

他肯定地說:不是諸葛亮先找的劉備,是非常明確的事。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本人頭條號,及同名「詩文觀止」公眾號:hxscgz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懿打敗諸葛亮,史書兩種記載,正好相反!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率軍北伐期間,曾打的司馬懿閉門不出,諸葛亮曾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以示羞辱,但是,司馬懿知道出戰必敗,還是選擇受辱。諸葛亮曾說,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