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國人物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3(劉備,諸葛,賈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文說到赤壁之戰之後,劉備的人生就像開掛了一樣,北卻曹操,西奪益州,東聯孫權,花了近12年的時間終於擁有了益州漢中荊州等地,只是你在發展的同時你的競爭對手不可能一味的任由你壯大,曹操和孫權都是天下英豪,都是有雄心有能力的領導者,自然也看到了時局的發展有點超乎意料,所以才有了曹操爭奪漢中,孫權爭鬥荊州的戰役,在劉備奪得益州之後,勢力大漲,孫權感受到威脅便開始了第一次荊州爭奪戰(因為地勢的原因,東吳對荊州和淮上的敏感程度特別高),劉備本來不想放棄想一舉奪回,但因為曹操出兵漢中只能先對抗曹操,所以在荊州劃分了勢力範圍,割分荊州,在奪得漢中之後,劉備的勢力可以說是大幅領先孫權(北有漢中屏障,後有益州天府之國,東有荊州戰略態勢),此時孫權察覺到來自劉備的威脅已經大大超出了曹操的威脅(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的水軍表現以及江淮一帶的地勢),因此在劉備奪得漢中之後,孫權便決定奪取荊州,穩固前方陣地,這也是孫權不得不這樣做的原因(除了地理上也有人口等原因,那時的江南仍是蠻夷居多,人數較少不服王化,而荊州算是人口較多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域),所以爆發了第二次荊州爭奪戰以及後來劉備為了奪回荊州發動的夷陵之戰。

第二次荊州爭奪戰因為關羽對戰略的不明白和大意導致了荊州的丟失,劉備的荊州勢力大損,所以在一年後曹操已死的情況下,劉備稱帝便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準備奪回荊州並消滅孫權統一南方。

這個目的不管是諸葛亮的隆中對還是當時南方的整體形勢(包括政治實力和與北方相比的生產力形勢)都促使劉備必須奪回荊州才有可能實現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此時可能有人問當年劉邦不也是只從漢中起家最後奪得天下嗎?也沒有荊州什麼事啊。

其實當時劉備面臨的情況與劉邦面臨的情況已經大不一樣,劉邦當年面對的是項羽分封諸侯之後的一個非大一統的各個軍閥勢力割據的情況,雖然大家表面上都臣服於西楚霸王項羽,但其實項羽真正管理的地盤只有楚國,其他的地方都是分封了各個諸侯王,也就是說劉邦出漢中奪秦地滅趙伐燕都只是面對一個個實力相差不多甚至更弱的諸侯王而已,不是一個大一統的中原地區,而劉備此時面對的北方是經過曹操之手逐步平定已經統一的北方,甚至連塞外的少數民族此時也已經被征服,不管是從哪一方面來講,中原核心地帶的統一所擁有的政治實力完全不是南方當時各個政權所能媲美,包括後世明太祖朱元璋能夠北伐中原一統天下也是因為南方經過上千年的演化發展具有了龐大的政治經濟實力(也即人口和生產力)和恢復中華的民族號召才能成功,以當時劉備所擁有的益州和漢中等地要與曹魏進行統一天下的戰略決戰還是完全不夠資格的,如果聯合孫權一起進行,不能排除成功的可能性但是政治聯合的情況對於這些政治家來說已經是非常的明白了,而且孫權剛殺了關羽奪取了荊州,對於劉備來說不管從情理上還是從政治上都準備消滅東吳,奪取南方之後然後再北伐中原,一統天下。

此時的劉備已經60歲了,按古人的年紀能活到這時已經是上天的眷顧了,即使按現在人的說法也已經是該退休的年齡,但是劉備卻仍然躊躇滿志,準備實現心中理想而奮鬥,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亮點為理想而奮鬥,一生百折不撓,但是他雖然坐擁漢中益州之地,想要復高祖之志,統一天下,可惜自身的軍事才能有限,又不能遇到像韓信那樣的天才將領,所以導致在夷陵之戰中一敗塗地,憤羞而死。

縱觀劉備的一生,他從鎮壓黃巾起義到最後奪取益州漢中的過程中,他都是作為一個政治領導者的身份出現,在軍事爭奪戰中不管是攻堅戰,野戰,守城戰中,都很少有較突出的例子,奪取漢中的戰役很多軍事措施也是來自於法正的謀略,而他本人的軍事能力並不算高超,這點從他與袁術的對峙,與呂布的爭奪可以看的出來,更不用說與曹操這樣久歷戰陣,機變無雙的人才相比了,不善於變化,對時局把握的不靈敏可以說是劉備一生最大的弱點,這點從諸葛亮為劉備指出隆中對的戰略發展方向也能看出,他一生可以說是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好榜樣,但是不善於隨時應變的機敏和對時局變化認知的才能是他最大的缺點,而在他單獨領兵征伐東吳的時候,在軍事鬥爭中遇到了陸遜,這個缺點就正好放大了出來。

夷陵之戰開始的時候劉備的軍事實力雖然因為失去荊州關羽勢力有所受損(還有張飛被屬下所殺),但相比之下,東吳也經歷了兩次與曹操在江北的爭奪,所以從軍事對比上劉備可以說是不輸東吳,甚至有一些方面還超越,一是劉備本身就是天下聞名的英雄,此時曹操已死,在名望上能壓制住劉備的已經沒有了,二是劉備有了漢中益州,而且在荊州還有一定的支持,底下的文臣武將也是人才濟濟,地勢上也有占優,從綜合實力來看,應該說劉備此時還是略勝孫權的。

所以大戰剛開始時候,劉備的進攻還是很順利,而且也說服了沙摩柯等人一起起兵,這點還是說明劉備作為領導者所擁有的能力和經驗,但是當孫權全力支持陸遜的戰略部署,開始了全面收縮重點防禦的時候,此時劉備應對著陸遜的能力就已經開始有點難以招架了,雖然也使出一些引誘的方法和分攻截擊的策略,但陸遜作為優秀的統帥表現出來的智慧已經完全能夠駕馭解決這些問題(特別是孫權對陸遜的完全信任),其實陸遜在很多時候都是被人小覷的角色(不管是第二次荊州爭奪戰還是夷陵之戰中,關羽和劉備都小瞧了這個從軍年紀不長的文士,以為他難以駕馭東吳驕悍的將領,這點從當年周瑜領兵打赤壁之戰的時候就有一定的顯露,所以在第二次東吳爭奪戰中關羽因呂蒙病重陸遜年輕而不識兵,才敢出擊曹仁(其實那是呂蒙和陸遜的計謀),而到夷陵之戰時,東吳有名望的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都已經病逝,劉備自然也不把陸遜看在眼裡,事實上陸遜當時駕馭手下也有遇到困難,但是被孫權的支持和他的能力所打消,直到夷陵之戰後陸遜才真正顯露光芒被人重視)。

夷陵之戰打了一年多,剛開始劉備布兵排陣還是可以的,水路並進,北防曹操,南聯荊蠻,即使在東吳收縮防線之後也是謹慎的保持戰略上的優勢,可是時間拖的越久對於進攻的一方來說便是越加的困難,這點從當年曹操攻打漢中時候就知道了,而劉備此時卻正好暴露了他不善於應變和困於時事的缺點,如果是曹操,此時沒有很好的計謀或者新的戰略方向能突破的話,肯定會暫時收縮防線,等待下次機會,可是劉備卻一根筋到底,即使遇到酷暑也要繼續攻打,把士兵都統合到陰涼的樹林裡,棄水登陸,最後所有的士兵都被陸遜以火攻的方式一股腦全端了,在這一仗中劉備的蜀漢真的是遭遇了滅頂之災,幾乎全軍覆沒,名臣戰將死傷無數,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幫底差不多全完了,後來南中叛亂的時候都沒有能力馬上平叛,只能等修養幾年後,諸葛亮親自出馬才搞定。

堅忍不拔本來是好事,可是此時的劉備卻犯了這個認知錯誤,軍事鬥爭本來就是無定數的,隨時應變,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才是最重要,甚至連曹丕聽到劉備紮營的信息也說劉備不懂軍事,這也正是劉備前半生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對時局和戰略把握的不敏銳和臨場應變的機敏能力果斷手段的缺乏,而這恰巧是曹操領兵打仗最為拿手的地方(所以連孫權也感嘆曹操的能力當世無匹),所以陳壽說劉備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也正是這點。

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後,退守永安(白帝城),當時孫權聽說劉備不肯再向西撤退,以為劉備還要再打,又怕曹魏出兵,所以想提出議和,從這點也能看得出孫權對劉備的忌憚,劉備因為此戰大敗,勢力大損,而且都是自己辛辛苦苦培養起來的,即感羞愧又覺悲憤,最終在白帝城病逝,臨終託孤諸葛亮,委以全權,又造就了另外一番境遇佳話。

而諸葛亮也正是在劉備死後終於顯露出他那驚人的才幹和堅貞的品德,先是修好東吳,南安蠻夷,重新整頓軍容,而後平定南中,北伐中原,繼承和發揚了劉備留下的夢想和志向。

從劉備的一生之中可以看出,他的軍事能力在三國時代並不是很傑出,只能說是中等水平,他的謀略策劃也不是很厲害,跟世家大族的人才相比差距很大,但是他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折而不撓,志向宏遠,終於成就一番大業,可以說是很令人敬佩的,本身能力高超又有家族勢力支持的人才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這是很正常的(如同三國的曹操等,本身能力就很強,自然能成就大事),而能力一般的人能夠成就一番大業,能夠整合各類資源調用其它資源為我所用,以此來彌補自身的不足這點是很難得,所以在創業的路上對於劉備的看法也是有所改變,始終認為他應該算是三國第一人物,以本身不足的能力,沒有家族勢力可以依靠,更沒有良好的時機和人才支持,憑藉自身百折不撓的精神,一點一滴的做起才終於擁有了天下看重的名望和實力,這樣的精神即使放在任何一時代任何一人身上都是值得欽佩的,當然他的缺點也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但是不管怎麼樣,如果以創業的艱辛來說,他的確值得後世所有人認真看待。

劉備死後,蜀漢迎來了諸葛亮時代,並且一直影響持續到蜀漢的滅亡時期。

下一章將繼續詳細講解諸葛亮的事跡,以及賈詡的毒士人生,請關注頭條號:霧之心,謝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襄樊之戰到底是孫權背盟,還是關羽作死?

歷數三國時期幾次大的戰爭,尤其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吳國對蜀國,往往取得勝利;蜀國對魏國,往往取得勝利;魏國對吳國,往往取得勝利。一言以蔽之,魏蜀吳三方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實...

血的代價:關羽為什麼會失去荊州?

關羽被後人稱之為關公,長須赤面,兇猛霸氣。在三國時期,關羽殺敵無數,為劉備立下一個又一個汗馬功勞,不過他卻在荊州留下了一個敗筆。關羽失去荊州,這對當時的蜀漢來說,無疑是丟失了半壁江山。有歷史學者...

孫權為何從聯劉抗曹倒向反劉降曹

孫權從聯劉抗曹到反劉降曹公元200年,孫權繼其兄孫策成為江東之主時,年方一十九歲。這時,曹操正與袁紹展開官渡之戰,逐鹿中原;劉備尚未成為割據稱雄的一方勢力,正依附袁紹,袁紹被打敗後,劉備又於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