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會失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言: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轄有長江南北八郡的戰略要地荊州,為曹操、孫權、劉備三方所瓜分。

荊州對於劉備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基地,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曹魏的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

使蜀漢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

然而,孫權一直對劉備不還荊州之事耿耿於懷。

終於,在公元219年覓得戰機,趁劉備在漢中大勝曹操之後,關羽領兵攻打襄樊之機,另大將呂蒙偷襲其後,奪回了荊州,並斬殺劉備的左膀右臂關羽。

既失荊州又失愛將的劉備絕不會就此善罷甘休。

終於,在公元221年4月劉備稱帝,6月開始調兵遣將,7月,親帥大軍,對東吳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戰爭。

但結果卻是令人咋舌,縱橫沙場一生的梟雄劉備竟然輸給了東吳一個少年大將--陸遜!劉備大軍被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匆忙之下劉備只得帶領殘部逃回白帝城,後一病不起,憂憤而死..這一戰劉備為什麼會輸得如此慘敗呢?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蜀漢由盛轉向衰弱的轉折點。

首先,夷陵之戰不是蜀漢該不該打的問題,而是對於整個蜀漢戰略計劃來講,這場戰爭是一定要打,荊州一定要拿回來。

至於普遍說這場戰爭是劉備為了報關羽之仇而發動的一場意氣戰爭,這恐怕是小說家言,非一個政治家的想法。

荊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戰略要地,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作戰略規劃時也已經說得很清楚:「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很明顯說明了,蜀漢今後是要保有荊州和益州兩州之地,等北方的曹魏政權出現什麼大亂,就兵分兩路,一路由漢中出兵,越過秦嶺,奪取長安。

一路由荊州北上,兵鋒直指京都洛陽等重地。

這樣就能使曹魏首尾不能相顧。

而由於關羽的驕傲自負,至使荊州被東吳偷襲,落入他人之手。

蜀漢就僅剩益州一州之地,更顯得國疲民弱了,隨時都有可能被消滅的危險。

而且劉備也明白,單靠一路兵馬出秦川,是不可能消滅曹魏的,益州本來就是一個進去容易出來難的地方,它打防禦戰容易,要想出兵攻擊人家,那是很困難的,這點從後來的諸葛亮六出祈山而不得寸土就可以看出來了。

終於在公元221年7月對東吳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戰爭。

也就是史稱的夷陵之站或者是猇亭之戰。

夷陵之戰中蜀吳作戰序列

小編簡要分析一下劉備敗因:

1、他自己久經沙場,而對手陸遜還只是個初生牛犢,劉備一開始就沒把陸遜放眼裡,小瞧了對手的實力。

2、劉備帶了70萬大軍,而東吳兵力相比之下不在一個檔次,使劉備更加輕視

3、劉備先後失去關、張兩位兄弟,被仇恨蒙蔽,聽不進手下智士的厲害分析,一意孤行

4、劉備手下將才凋零,無可堪大任的人,反觀東吳方面,韓當、徐盛、朱然、潘璋均為知名宿將,曾歷經東吳開創大小十餘次戰役,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皆江表之虎臣」。

與東吳相比,劉備在將領層面上無疑又輸一著。

5、當時在劉備安營布置時,手下馬良已看出不妥,而劉備卻沒聽從建議,執意依林而駐,最終落得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

綜上所述,劉備夷陵戰敗,有其客觀原因:兵力不占優勢、缺乏得力將才、後勤供應困難以及水軍力量薄弱。

其主觀原因則為劉備未做好充分戰爭準備、恃勝而驕,以及對形勢認識不足,缺乏戰略考量。

此外, 夷陵一戰,劉備敗在自己的大意輕敵,不察地利,舍船就步。

把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

陸遜勝在了沉著冷靜,指揮若定,忍辱負重。

善於正確分析敵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

成功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吳建國路:無路可走的陸氏父子

公元221年,劉備率領大軍氣勢洶洶的殺向東吳。他喊出的口號是為關羽報仇,然而劉備的真正意圖卻也很明顯:吞併東吳,壯大實力。此時呂蒙已經去世,東吳似乎已經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這樣的東吳對劉備來說...

劉備是為了奪荊州還是為弟報仇

劉備是為了奪得荊州還是為弟報仇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後被孫權呂蒙襲取荊州,兵敗身亡。自此,吳蜀仇根深種。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公元221年,劉備續漢脈正大統,年號彰武,史稱蜀漢。同年...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會失敗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