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劉備為何都最終輸給了孫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能力更強大的曹操和劉備竟然最終都輸給了最弱的孫權

品讀三國,大家發現沒有,對於曹操、劉備、孫權三大英雄,單對比個人能力,曹操和劉備的能力絕對遠在孫權之上,曹操統一北方,那絕對是個人帶領部下南征北戰、東奔西突,橫掃各路軍閥,最終一統北方,而劉備取代劉璋占據益州,雖然看起來似乎是勝之不武,但那也是劉備親自操刀的結果,尤其是劉備主導漢中戰役,最終大敗曹操,漢中稱王,三分天下有其一,這絕對是劉備雙手拼下來的。

而孫權,之所以分據東吳,一方面是其老哥孫策的本領,孫策用六年的時間打下東吳這片江山,孫權只是坐享其成,可以說沒有孫策,孫權不可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另一方面,孫權之所以能夠坐穩江東,那也是一大群雄才偉略的部下的偉大才能,首先得益於張昭,親自扶他上馬,代替孫策領導江東;其次得益於周瑜,赤壁一戰大敗曹操;接著得益於魯肅和呂蒙,取得荊州;最後得益於陸遜,夷陵一戰大敗劉備,最終無人能撼動孫權在東吳的地位。

如果憑藉孫權個人才能,那孫權連荊州的江夏太守黃祖都打不過,從孫權五次率領十萬大軍進攻合肥來看,雖然損失不大,但沒有一次取得勝利,可見其才能實在平庸,陸遜最害怕孫權親自率兵。

所以,孫權與曹操和劉備比較,那能力都是最差的。

但是,能力遠超孫權的曹操和劉備,最終都被孫權羞辱,讓曹操、劉備征服天下的野心被孫權撕得粉碎,最終只能接受三分天下的局面。

為什麼能力遠超孫權的曹操和劉備最終都敗在孫權手中呢?許多三國迷們對此很不解。

其實,曹操和劉備之所以都玩不過孫權,根本原因在於三個方面:

一是曹操和劉備都是北方人士,遠沒有孫權小聰明多。

劉備是河北幽州人,那是典型的中原人,而曹操為安徽亳州人,雖然安徽也臨近長江,但亳州臨近河南,同樣是典型的中原人,中原人有一個特點,相當耿直,玩陽謀,不玩陰謀,當然,作為統帥的曹操和劉備,玩陰謀的時候也有,但相比孫權,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曹操用兵,那先告訴你要打你,絕不偷偷摸摸,如曹操發動赤壁之前前,先向孫權下戰書,要求其投降,孫權既不說投降,也不說不投降,暗地裡派周瑜發動進攻,而且使用詐降的手段。

劉備也是這樣的特點,劉備與曹操的漢中戰役,那是當面人馬相對,贏了就是贏了,輸了就是輸了,所以,曹操和劉備用兵,總有重要將領犧牲,但孫權用兵,不在意對方死了多少重要將領,卻在意對方犧牲了多少士兵。

因為孫權是南方人,南方那是古代的楚國,楚人有「九頭鳥」之稱。

所以,曹操用兵,總是同時面對的是東吳和蜀漢,劉備用兵,雖然東吳和蜀漢是聯盟,但事實上劉備最終就敗在聯盟上,即使是赤壁之戰,誰都知道,那是曹操與孫權之間的戰爭,但孫權卻將劉備綁在一起,甚至把劉備頂在前面,號稱孫劉聯盟,事實上劉備當時就頂多一萬多殘兵敗將,根本沒有戰鬥力,戰爭的結果表面上讓劉備撈取了最大的好處,分享了所有戰鬥果實,讓曹操記恨的是劉備,而非孫權,事實上打得曹操找不到北的是孫權,這也是孫權後來能夠在曹操的幫助下再度奪回荊州的根本原因。

劉備發動漢中戰役,雖然取勝,但關羽同時發動的襄樊戰役,最終因孫權背後使陰,在威震華夏,讓曹魏政權不知所措的時候,關羽既丟了荊州,也犧牲了自己,關羽就是中了呂蒙和陸遜的小聰明之計,當面說你威武,天下第一,說你厲害,無人能及,背地裡害死你,尤其是孫權竟然在這個時候還用聯姻的方式麻痹關羽,導致關羽大意失荊州,實際上就是中了「九頭鳥」之計,最終讓孫權獲得最大好處,曹操還要感謝孫權,劉備依然要聯合孫權。

後來,劉備伐吳,孫權假意示弱,一方面向劉備討小心,另一方面向曹丕稱臣,導致劉備不但兩面受敵,還真以為孫權不堪一擊,最終導致夷陵戰役的慘敗。

其實,曹操沒有識破孫權,根本原因是劉表早死。

當年,曹操南下,劉表新死,導致曹操獲得荊州不失一人一馬,讓曹操驕傲而大意,以為獲取東吳也會如此,征服天下那是唾手可得。

其實,曹操沒有想到,你之所以獲取荊州如此順利,那是因為劉表死了,否則,你曹操能夠不費不兵一卒打下荊州嗎?劉表真的會如此差勁嗎?當時你曹操能夠打敗袁紹,能夠打敗呂布,能夠打敗張繡,能夠打敗袁術等北方軍閥,那劉表占據的荊州為何能夠巋然不動呢?更何況,荊州北到陝西,南到南海,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而且夾雜在各軍閥之間,特別是荊州竟然能夠成為當時中國最富饒的地方,人口也最稠密,那劉表沒有幾把刷子能夠將荊州治理得這麼好嗎?東吳三代人孫堅、孫策和孫權都打不下一個江夏太守黃祖,如果不是劉表臨死,你以為周瑜真能消滅黃祖?你以為你曹操真的本領上得了天?所以,曹操南下能夠如此順利獲得荊州,那是主心骨劉表死了,劉琮、劉琦又鬧分裂,手下各有異心,才導致得勢的劉琮手下勸說劉琮投降,在這樣的前提下才獲得荊州的。

所以,曹操以為獲得荊州之後,從此天下都是他的,東吳也會如同荊州一樣輕易獲得,意氣風發,高下戰書,督促其投降,孫權和周瑜、魯肅等人正是利用曹操驕傲的心理,一面麻痹他,一面悄悄部署,絕地反擊,一舉將曹操打得找不到南北,這個時候的曹操才終於發現,能夠打敗比孫權要強大得多的軍閥,卻因為自己大意而陰溝裡翻船,最終只能接受三分天下的命運。

其實,歷史在百年之後再度重演,當年統一整個北方的前秦,率領超百萬大軍南征東晉,其實東晉是從北方趕到南方的,但前秦沒有想到偏安江南的東晉在南方人的輔佐之下發生了質的變化,於淝水一戰,百分大軍竟然被東晉8萬人馬消滅,最終將前秦瓦解。

劉備也是如此,劉備獲取荊州南部四郡(不含孫權借給他的南郡),那其實是諸葛亮包括投靠劉備的荊州將領使的陰謀,如果單純憑藉關羽和張飛,那劉備無論如何是獲不到南部荊州四郡的,因為劉備還是講意氣的。

當時他向朝廷請命要求任命劉琦為荊州刺史,可任命書剛下達,劉琦就死了,這絕對是一個陰謀,但絕不是劉備做的,那是諸葛亮等荊州人士做的,劉備雖然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但他絕對下不了手。

因為誰都知道,荊州人士那是正宗的楚人,是正宗的「九頭鳥」。

後來,劉備進取益州取代劉璋,那同樣是這幫人包括法正等內外勾結的結果,當時龐統要求劉備第一次見到劉璋就下手,劉備不忍,龐統還生氣,這其實正是北方人與南方人的差別,劉備取代劉璋,很大程度上是這批四川人與荊州人合謀駕著劉備上轎的結果。

後來,劉備伐吳,不是關羽、張飛死得早的原因,而是法正、黃忠等一批荊州、四川人已經死了的原因,而且魏延鎮守漢中,諸葛亮雖然還在,但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在這個時候似乎很微妙,所以,劉備東征伐吳的失敗,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失敗,而是中了東吳都督陸遜「九頭鳥」的陰謀,而劉備身邊缺乏「九頭鳥」能人,最終被陸遜牽著鼻子進入其布好的圈套,劉備臨終感嘆「天要亡我」是有苦說不出啊。

二是孫權用不對等的方式既麻痹同時也激怒對方讓對方感到羞辱。

大家發現沒有,三國最著名的三大戰役包括比肩三大戰役的漢中戰役,官渡之戰是曹操對陣袁紹,漢中戰役是劉備對陣曹操,而赤壁之戰和夷陵戰役呢?那是曹操對陣周瑜和劉備對陣陸遜,這樣的對陣,雙方主帥顯然不在一個層級上,這既能麻痹對方,因為孫權派出來的只是一軍事長官,並非統帥,這樣,就能夠麻痹對方,同時也有輕視之意,激怒對方,既讓對方驕傲,又有可能讓對方感到輕視甚至認為受到了羞辱而輕易出兵,容易中圈套,如劉備在討伐東吳前,就對陸遜不了解,認為他沒有名氣,能力也不夠,所以,一下子驅兵700里,犯下兵家大忌,最終慘敗。

而曹操面對周瑜,竟然一敗再敗,其實不是周瑜有多厲害,第一次被周瑜趕到江北,那是因為實在太大意,因為東吳的主帥竟然不是孫權,第二次被周瑜火燒赤壁,那是周瑜假借投降發動火攻讓曹操還沒有明白過來戰爭就結束了。

其實,孫權派屬下軍事長官對決曹操和劉備,既有幾個方面的優勢也是結合東吳的特點,一是孫權軍事才能確實有限,孫權有自知之明,人貴有自知之明;二是能夠充分發揮手下軍事長官的聰明才智和自主能動性,周瑜對陣的是曹操率領的表面上是最豪華陣營,集所有謀士和所以最了不起的將軍,但是,因為主帥是曹操,這些人的才能能夠發揮出來那就相當受限,因為都屬曹操統一指揮,強強聯合或許還削弱了才能的發揮,張遼後來能夠8000人對抗孫權十萬大軍還取勝,但在赤壁之戰中卻沒有任何作用,周瑜在後來的南郡之戰中被曹仁所傷,但在赤壁之戰中令曹操所有謀臣武將集體失聲,如果赤壁之戰是孫權率領大軍對陣曹操,那周瑜等將領的才能能夠發揮出來嗎?歷史不容假設,但孫權五次攻打合肥無功而返那是證明。

而劉備討伐東吳,陸遜率兵,能夠兵退七百里讓劉備中計,如果是孫權領兵後退七百里,那可能嗎?因為主帥兵敗,影響何其深遠,可以動搖東吳根基;三是將軍使陰謀不傷孫權風度。

東吳用兵,首先使詐,讓對方總是中計,但如果是孫權親自帶兵,那如果使詐,那會被天下恥笑,而將軍使詐,那是謀略,所以,孫權不親自領兵對陣;四是將軍即使兵敗,有孫權在後面設防,赤壁之戰,曹操幾十萬大軍為何瞬間潰不成軍,根本原因主帥曹操在後退,能夠瞬間崩潰軍心,而劉備在夷陵戰役兵敗,同樣是部下為保護他讓其後退而動搖軍心,但陸遜後退七百里,軍心依然在,為什麼?孫權這面旗幟沒有動,所以,陸遜能夠從容使用戰術,如果是孫權後退七百里,那東吳早就崩潰了,更何況,將軍即使在前線有危險,孫權在後面布防,隨時會根據前線的情況調兵遣將。

三是曹操、劉備在用人方面確實不及孫權。

大家發現沒有,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無論他們在起步階段,還是興盛時期,那幾乎都是親自帶兵作戰,雖然親自指揮戰爭,能夠鼓舞士氣,但是,也說明了曹操和劉備對部下並不是很信任,只相信自己,這樣,自然挫傷了將軍和謀士的積極性,也不能夠挖掘出人才,其實,人才就在普通人當中,需要你去發現、培養和鍛鍊,否則,人才不是一天就能成長起來的。

為什麼蜀漢在先期還有一大批能人,但到後期卻無人可用,還需要老將廖化當先鋒,根本原因不是蜀漢無人,而是平常沒有鍛鍊人,劉備在時,總是劉備親自帶兵,劉備死後,總是諸葛亮親自北伐,那又怎麼會湧現出人才呢?更何況,曹操和劉備親自帶兵,最大的可能就是會培養出只會稱是的庸才,統帥們當時會很喜歡,但這樣的人實際上不堪重用,正如諸葛亮重用馬謖,那其實只是一個會迎合諸葛亮心思的誇誇其談者,而諸葛亮為何不將兵權交給魏延,那是因為魏延竟然在諸葛亮面前有自己的主張。

曹操也是如此,手下一大批具有雄才偉略的謀臣武將,但由於總是自己親自帶兵指揮戰爭,最終讓這些謀臣武將變得平庸,而且將譏諷和不同觀點的人殺的殺,降(降職)的降,司馬懿最終逃過一劫,那是因為司馬懿會裝瘋賣傻,根本原因是曹操親自領兵開始是勝多敗少,導致他聽不得不同的聲音,見不得比自己能力強的人,擔心他們對自己不利,所以,雖然曹操手下是人才濟濟,但為何僅張遼進入古代七十二名次序列,那主要責任還在於曹操,如果不是司馬懿裝瘋賣傻逃過一劫,那曹魏在曹操之後同樣無人可用。

反觀孫權,這方面做得確實不錯,既重用張昭這樣的務實派,也重用周瑜、魯肅這樣的主戰派,而且在關鍵時刻相信部下,部下能夠獲得這樣關鍵的信任,那自然不敢馬虎,窮盡智慧,用盡所有謀略也要取勝,如決定東吳命運的赤壁之戰,孫權就放心周瑜去打,而謀取荊州,孫權竟然在使用魯肅、呂蒙的同時啟用陸遜,讓陸遜積累關鍵戰役的經驗,這也讓陸遜在後來的夷陵戰役中變得自信。

即使到了後期,才20歲的陸抗,孫權就讓其率領大軍獨當一面,終成東吳的最後長城。

所以,東吳包括陸抗在內的五大都督那不是天生的文武全才,而是孫權會用人的重要表現,他們開始其實都並不是很顯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三大戰役為何兩次發生在荊州這一個地方

三國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大戰和夷陵之戰,這三大戰役,不僅耗時長,參戰的人員多,而對三國發展的走勢也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這兒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後兩次戰役都發生在荊州地區呢?除了這兩次大...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誰最厲害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號稱東吳四大都督。那麼這四大都督到底誰最厲害呢? 從政治志向來看,周瑜在赤壁之戰取得領荊州後,想趁蜀中虛弱占領益州,並以此為資本,要與曹操逐鹿中原,爭奪天下。如果其計謀得以...

三國趣事:此3大戰役非彼3大戰役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與其他戰爭相比,它的規模要宏大,戰爭要複雜,影響要深遠。那麼,所有戰爭中可位列三甲的一定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一戰,北方初定,曹操才有南顧之舉;赤...

影響三國格局的8個人,除了曹操劉備還有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三國演義》的「煮酒論英雄」一節里,曹操曾說過一句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演義雖然是文學,但羅貫中替曹操說的這句話並沒有毛病。他和劉備兩人確實是影響...

話說三國 揭秘東吳大都督皆短命的真相

作為三足鼎立唯一一個既可以向漢也可以背漢的集團,東吳一直處於顛簸的狀態,但是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這與統治者的英明決策息息相關,而出風頭的一直都是大都督,東吳大都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位呢,為什麼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