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執行《隆中對》的戰略,等到「天下有變」時再進行北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隆中對中曾言:「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

之後劉備的戰略也基本按照隆中對執行,還比較順利,拿下了荊州、益州、漢中,甚至超過了江東孫權集團。

魏蜀吳短暫的出現了戰略平衡,按照隆中對的構想,只要休養生息幾年,劉備出漢中,關羽出荊襄,或許真的「大事可成」。

然而事實卻超出了計劃,關羽的盲目北伐打破了戰略平衡。

一方面是益州方面剛結束戰爭幫不上忙,消息不靈通,而曹魏被關羽打的難以招架,急需孫權來制衡。

另一方面孫權看到劉備做大就十分眼紅,劉備又遲遲不肯歸還荊州,孫劉聯盟的十年矛盾爆發,最終劉備丟失了荊州。

此時,《隆中對》的戰略已經破壞,即使益州之眾能出秦川,而荊州之上將已經不復存在。

劉備又兵敗身死,夷陵之戰使益州雪上加霜。

益州本無事,劉備來了以後先後經歷益州爭奪戰、漢中爭奪戰、夷陵之戰,益州損失嚴重,從有望統一天下到只能自保的割據政權。

諸葛亮主政後開始進行休養生息,經歷了六七年戰亂的益州得到了一定的恢復。

此時諸葛亮的北伐已經不再是《隆中對》中天下有變的兩路出擊之一,而是與東吳結盟,主動北伐製造曹魏的變局,在變局中擴大戰果。

從諸葛亮北伐的路線來看,更是與《隆中對》不同,隆中對說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而諸葛亮北伐繞道隴西,拒絕了魏延的「子午關奇謀」,此時的諸葛亮已經不再執行《隆中對》的戰略,其實也不具備執行的能力。

《隆中對》所設想的「天下有變」,應當指的是曹操篡漢稱帝,因為曹操早就掌握了漢帝的生殺大權和自立稱帝的能力,而曹操的稱帝必然引發周圍割據勢力的不滿,甚至出兵顛覆曹魏政權。

出乎意料的是曹操不僅沒有稱帝,反而消滅了大部分割據勢力,曹丕繼位後又順利的和平演變,並沒有出現任何的「動盪」,也就是「天下有變」。

面對新的形勢,諸葛亮不得不調整戰略,作為三國最弱的國家,無法面對來自曹魏、東吳兩方的壓力,最後只能選擇結盟東吳,穩定益州,再找機會北伐。

然而已經沒有機會了,孫吳坐擁江東、荊州,又是盟友,不能取荊州。

而曹魏皇帝雖然不及曹操雄才大略,治理國家還是有一套。

魏國控制了當時大半個中國,當時的發達地區幾乎全部在曹魏手中,而且非常穩定,人口近兩千萬。

反觀蜀國人口不足兩百萬,又是欠發達地區,北伐失敗在所難免。

《隆中對》本來是要等到曹魏「天下大變」,結果曹魏變得越來越穩定,反倒是蜀漢變的越來越弱,已經不再具備執行《隆中對》戰略的能力了,尷尬。

就諸葛亮個人而言,諸葛亮領益州牧,兼任丞相,完全是當年曹操的姿態。

諸葛亮的北伐直取隴西,而不是長安。

也許諸葛亮需要的不再是恢復中原,而是朝廷對諸葛亮的認可,甚至是立威,這樣來的比較直接。

諸葛亮何許人也,他能不知道北伐的結果嗎?然而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秉性,仍然值得敬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寒硯三國:季漢北伐與隆中對戰略的放棄

犯了左傾機會主義錯誤的關羽北伐,試圖在本應戰略防禦的時期將西線的勝利拓展到整個漢水流域,莽撞地衝破了曹孫劉三方在漢水、湘水地區形成的短暫戰略平衡態勢。關羽北伐,在招致以關羽為首的劉系荊州方面軍全...

隆中對的三個重大戰略失誤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向劉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戰略構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隆中對》準確預見了漢末天下三分的歷史發展趨勢,為蜀漢立國提...

為什麼諸葛亮不等「天下有變」時再北伐呢?

隆中對選自陳壽的《三國志》,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向劉備表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

假如關羽不丟荊州,會不會出現又一個漢朝?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時劉備方面最重大的戰略失誤之一,這直接打亂了劉備和諸葛亮隆中對時對劉備方面發展的戰略規劃,即在占有荊州和益州、漢中時,「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

千古懸案:諸葛亮有沒有借刀殺關羽?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也是蜀漢歷史上的最大悲劇。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不發救兵的問題,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來不及去救。但因為《三國志》中沒有記載,所以後世對此也是猜測紛紛。然而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