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迷:解析諸葛亮躬耕於南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襄陽說」、「南陽說」由來已久,但我認為表述不嚴謹,因為南陽這二字的涵義太廣。
由於 「襄陽說」指的是現襄陽的隆中、「南陽說」指的是現南陽的臥龍崗,為了避免誤會,以下我用「宛城說」代表支持現南陽市臥龍崗的說法,其支持者簡稱「宛城派」。
《河南大辭典》常務執行主編、原《中州今古》雜誌主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石小生 是「宛城說」的極力鼓吹者,因其是當今南陽人,熱愛家鄉也無可厚非,由於不停在各方雜誌和網站上發文論證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躬耕地,獲得南陽諸葛亮研究會的高度認同,赫然成為宛城說的主力軍。
其從2003年開始研究諸葛亮躬耕地這個千年未解的歷史課題,全盤否定「襄陽說」的堅持精神和堅決態度令人欽佩。
其著有 "襄陽說"不可迴避的三十個問題、 對潘正賢《襄陽隆中—諸葛亮躬耕地的歷史聚焦》的回應、 明清時期南陽臥龍崗亦稱「隆中」 、再論「於沔之陽」的「湖陽隆山」、 從漢晉行政區劃看諸葛亮躬耕地的確認等等文章不下百篇,其東拉(湖陽)西攻(阿頭山)的能力獲得了上千萬南陽人民的擁戴,吾也不禁慨嘆:此乃神人也!
我自認才疏學淺,不敢擅論是非。
但對於「為否定別人,不擇手段製造輿論」的鼓吹模式,卻為我不喜。
誠然,研究任何問題,都應該有一個科學的態度,諸葛亮躬耕地到目前為止,爭論仍不平息,至於花落襄陽南陽,其實予我等有何干?只是說到「科學的態度」,才有感而發。
看了石先生的諸多文章,我不經要問「何謂科學的態度」?理論上說得再多,我覺得也不能偏離兩個基本態度,一是實事求是,二是嚴謹。
裴松之如是。
我通過查看史料,比較贊同「隆中說」,對於「宛城說」,由於一直看不到有力的證據,所以有疑慮,簡要敘述如下。
由於才疏學淺,可能詞不達意,或者舉證有誤,供大家參考。
論其一 南陽即宛否?
1. 誰說的是真的?
《三國志》記載了諸葛亮上疏後主的《前出師表》,在此文中,諸葛亮表述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此處的」南陽」一詞成為了」宛城說」的救命稻草和唯一依據,然後又依靠否定習鑿池、 魚豢、王隱、酈道元等人的人品或文風來否定他們所記錄的真實性。
這著實毒辣,國人看重人品操守,又說文如其人,如若文過飾非,或人品低下,或曾有劣跡,即令所著所引鑿鑿有據,仍可全盤否定、一棒子打死。
如果照此推演,陳壽被房玄齡爆料其」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人品可見一斑。
《三國志》諸葛亮傳是否陳壽有所遺漏?一笑。
《三國志》中收錄的《出師表》是否陳壽筆誤?再一笑。
習鑿池、
魚豢、王隱、酈道元等人等著述中皆指明諸葛亮所居「隆中」在今襄陽城西,而諸葛亮自稱「躬耕南陽」卻讓後世很多人認為其耕讀在今南陽。
更有和稀泥者,說諸葛亮生活在古隆中,耕讀在今南陽?在被迫承認隆中為寓居地的同時,杜撰出另一處躬耕地來。
又或說諸葛亮被劉表派往南陽擔任「田官」,在順陽、方城、新野、宛城、唐縣、葉縣等各處均有躬耕。
眾說紛紜,到底誰說的是真的?
2. 古時「南陽」,今在何處?
《漢書》地理志記載:」 南陽郡,秦置。
莽曰前隊。
屬荊州。
戶三十五萬九千三百一十六,口一百九十四萬二千五十一。
縣三十六:宛,故申伯國。
有屈申城。
縣南有北筮山。
戶四萬七千五百四十七。
有工官、鐵官。
莽曰南陽。
「
《後漢書》 郡國四記載:」 南陽郡,秦置。
雒陽南七百里。
三十七城,戶五十二萬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萬九千六百一十八。
〖宛〗本申伯國。
有南就聚。
有瓜里津。
有夕陽聚。
有東武亭。
「
南陽郡共三十七城,包括26縣、4邑、7侯國。
26縣分別是1宛縣.2葉縣.3新野縣.4章陵縣.5西鄂縣.6雉縣.7魯陽縣.8犨縣.9堵陽縣.10博望縣.11比陽縣.12平氏縣.13棘陽縣.14隨縣.15涅陽縣.16陰縣.17酇縣.18鄧縣.19穰縣.20朝陽縣.21武當縣.22成都縣.23襄鄉縣.24南鄉縣.25丹水縣.26析縣;4邑分別是1冠軍邑.2舞陰邑.3育陽邑.4湖陽邑;7侯國分別是1復陽侯國.2山都侯國.3酈侯國.4蔡陽侯國.5安眾侯國.6筑陽侯國.7順陽侯國.
由此可見,古南陽比今南陽要大。
隆中屬鄧縣,不是今人新創,晉代已多有著述。
就如同有人說「我出生在中國」,並不代表他出生在中國的每一處地方,「我在中國讀書」,也不代表我在中國的每一個城市讀書。
如果只看「南陽」兩字,硬說東漢之「南陽」就是今南陽。
那麼今之南陽又何其多:
廣東省汕頭市南陽鄉
廣西南寧市青秀區南陽鎮
江西省瑞昌市南陽鄉
四川省犍為縣南陽鄉
福建省沙縣南陽鄉
福建省壽寧縣南陽鄉
福建上杭縣南陽鎮
安徽省青陽縣南陽鄉
安徽涇縣南陽鎮
山東微山縣南陽鎮
山西省呂梁市孝義市南陽鄉
浙江杭州市蕭山區南陽鎮
湖南湘陰縣南陽鎮
湖南耒陽市南陽鎮
湖北興山縣南陽鎮
陝西扶風縣南陽鎮
甘肅宕昌縣南陽鎮
江蘇啟東市南陽鎮
江蘇大豐市南陽鎮
根據諸葛亮一句「躬耕於南陽」,按照宛城派的邏輯,是否可以推論出以上的「南陽」均是諸葛亮的躬耕地呢?特別是山東微山的南陽古鎮,距今已有2200年歷史。
它始建於戰國時期,乃齊國南部邊陲的「南陽邑」,比秦置的南陽郡還要早,戰國時期為楚、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還靠近諸葛亮的出生地琅琊。
那我們是否可以說諸葛亮所書「躬耕於南陽」其實是指躬耕於微山縣呢?
3. 諸葛亮所書南陽是宛嗎?
可以確認的是諸葛亮的《出師表》沒有寫「躬耕於宛」,也沒有寫「躬耕於千年後之南陽」,倒底他老人家躬耕於南陽何處,暫且不論。
史料可查的也就僅有習鑿池的注釋,結果引來一片罵聲。
宛城派佐證不足,便喜推演。
我也大膽學著石老師的方法來分析推演一番:
諸葛亮生長於東漢末年(公元181年-234年)。
新莽稱呼「南陽郡」為前隊,稱「宛」為南陽,是在東漢初年(公元14年至22年)。
相隔一百多年。
雖說新莽行政區劃大致與西漢末年相同,但還是改了許多新地名。
《漢書》的「莽曰南陽」很有意思,注意不是「宛,秦曰南陽」;也不是「宛,高祖曰南陽」;唯新莽稱南陽,且不是「自莽後曰南陽」!可見宛稱南陽也只是莽一時之言,不為後人承認。
《漢書》稱「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權,遭漢中微,國統三絕,而太后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惹,以成篡盜之禍。
」,可見東漢時期已視王莽為逆臣賊子,篡盜漢朝江山。
據查天鳳元年(公元14年),莽改官名;又改郡縣名,其後數變更,一郡至五易其名,而旋復其故,吏民不能記。
宛被莽曰南陽,大概於當年,至於是否旋復其故,不得而知。
到了地皇三年(公元22年),漢宗室劉縯及弟劉秀起兵討莽,復興漢室,全面廢黜莽制。
實打實地算,也就短短8年的稱呼。
是否為百官認可,尚不可說。
況且百餘年後的東漢末年,卻掉過頭來被諸葛亮認同?若真如此,諸葛亮也不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乾脆學習新莽取蜀漢而代之。
現今的很多地方主義者不管「諸葛亮生於東漢末年」的事實,忽略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價值取向,牽強地、固執地稱漢宛為南陽,就顯得有些強詞奪理了。
既然,在東漢末年,世人將」宛」稱」南陽」於情、於理、於史書都不大相符,斷言宛即南陽就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了。
從史料可知,真正把宛稱作南陽已是隋唐之後,許多後代文人根據《出師表》一句「躬耕南陽」,把古南陽當做今南陽,情有可原。
後代歷任為官者,在南陽修建祠堂紀念諸葛亮,也在情理之中。
南陽臥龍崗地處中原通路,不似隆中地僻城外深山,更因為南陽這個名字出現在《出師表》中而促使臥龍崗在宋元漸漸為人所知,再有皇帝下諭而使臥龍崗聲名鵲起。
更搞笑的是,南陽臥龍崗為了攀附漢晉所書「隆中」,還搞出明清時期臥龍崗也曾稱「隆中」的鬧劇。
歷代的攀附假冒之舉就不再一一細說。
但是到了當今,這樣一個資訊時代,一個《漢書》和《三國志》隨處可查的時代,有些人還這樣說,就有些把我等當傻子的味道了。
南陽郡到底是不是當今的南陽市,能識字的人看看《漢書》都能懂的。
4.漢宛可以代替南陽嗎?
現今的南陽市(古宛城)號「南都」,稱「帝鄉」,但尷尬的是「帝鄉」早已不歸其管轄。
「夫南陽者,真所謂漢之舊都者也」。
此南陽並非當今南陽市,更非漢時宛城。
《後漢書·光武帝紀》:「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
」 南陽郡蔡陽縣,治所在今湖北棗陽西南。
又說劉秀舊宅在南陽郡舂陵, 即在今棗陽市吳店鎮
。
《水經注》記載:「光武帝舊宅在城東南40里即白水村,又曰皇村。
」李賢為《後漢書》作注道:「光武舊宅在今棗陽縣東南,宅南二里有白水焉。
」
據史籍記載,劉秀在位32年,先後5次回到故鄉棗陽。
帝鄉在何處,昭然若揭。
「昔我南都,維帝舊鄉。
同於郡國,殊於表章「。
南陽郡可成「南都」、「帝鄉」,南陽市卻不行,除非恢復古制。
范曄《後漢書·光武紀》建武十一年,「三月己酉,幸南陽;還,幸章陵,祠園陵」。
《後漢書·明帝紀》永平十年「閏(四)月甲午,南巡狩,幸南陽,祠章陵。
日北至,又祠舊宅。
禮畢,召校官子弟作雅樂,奏《鹿鳴》
。
帝自御塤篪和之,以娛佳賓」。
《後漢書·安帝紀》延光四年記載:「(二月),甲辰,南巡狩。
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庚申,行宛,帝不豫。
辛酉,命大將軍耿寶行太尉事。
祠章陵園廟,告長沙、零陵太守,祠定王、節侯、鬱林府君。
乙丑,自宛還。
」
記載的清清楚楚,可見宛城就是宛城,非特指南陽,而「幸南陽」更非「幸宛」,二者完全不同。
南陽是泛指,可泛指郡內各地。
宛是特指,一般單指宛城。
如果能夠清楚的知道皇帝到了宛,史書必然寫明。
如果同一時間有一書寫「南陽」,一書寫「宛」,那麼我們可以說寫「宛」的要更具體,寫「南陽」的稍粗略。
但卻不能斷言,宛即是南陽。
作為郡治,宛有可能會代表南陽,但卻不能代替南陽。
不能拿著一兩次偶然,當做多次的必然。
例如駐軍在宛,破宛城,滅駐軍,就可稱「破南陽」。
如果駐軍不滅,就算破了宛城,卻被駐軍所圍,那能不能算「破南陽」,還要另說。
5.《漢書》南陽人即是宛人嗎?
更有許多人從《漢書》中抽取大量「某某,南陽人也」來舉證宛城即南陽,看似很有道理,其實還是在偷換概念。
就像說「石小生,漢人也」難道是說石小生是武漢人嗎?非也。
舉此例雖不恰當,但讀史卻當嚴謹。
漢代的戶籍管理到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影響已是疏散難理,更有豪族、望族,常以郡名稱之,謂之「郡望」。
譬如林姓雖居於新野,不居宛城,一樣可以稱「南陽林氏」。
涅陽何姓雖居於涅陽,不居宛城,一樣稱「南陽何氏」,等等不一例舉。
另外,又該如何解釋在《漢書》中存在大量的「南陽宛人」呢?例如:
朱暉,字文季,南陽宛人也。
張堪,字君游,南陽宛人也。
任延,字長孫,南陽宛人也。
趙憙,字伯陽,南陽宛人也 。
卓茂,字子康,南陽宛人也 …
再看雲台二十八將,更是將宛人記載的清清楚楚,從不會簡化為「南陽人也」:
朱祐,字仲先,南陽宛人。
吳漢,字子顏,南陽宛人。
任光,字伯卿,南陽宛人。
賈復,字君文,南陽冠軍人。
杜茂,字諸公,南陽冠軍人。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
陳俊,字子昭,南陽西鄂人。
岑彭,字君然,南陽棘陽人。
馬成,字君遷,南陽棘陽人。
馬武,字子張,南陽湖陽人。
劉隆,字元伯,南陽安眾人,原西漢安眾侯的宗室。
銚期,字次況,潁川郟人。
臧宮,字君翁,潁川郟人。
傅俊,字子衛,潁川襄城人。
堅鐔,字子伋,潁川襄城人。
王霸,字元伯,潁川潁陽人
祭遵,字弟孫,潁川穎陽人。
馮異,字公孫,潁川父城人。
耿弇,字伯昭,扶風茂陵人。
萬修,字君游,扶風茂陵人
蓋延,字巨卿,幽州漁陽要陽人。
王梁,字君嚴,幽州漁陽要陽人。
劉植,字伯先,鉅鹿昌城人。
耿純,字伯山,鉅鹿宋子縣人。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
景丹,字孫卿,左馮翊櫟陽人。
李忠,字仲都,東萊黃人。
邳彤,字偉君,信都人。
同為《漢書》、《三國志》所錄,為何會存在「南陽人」和 」南陽宛人「
這種差異?如果南陽人就是南陽宛人,書寫時可以省下一個」宛「字,為何《漢書》、《三國志》中還存在大量的「南陽宛人」?不會是寫史的人心血來潮,今天喝了二兩好酒,一高興就多寫兩字,明天餓了肚皮,就少寫幾字吧?考證」宛即南陽「的人收集證據可以,也要講道理,要以理服人。
學過邏輯學的人都知道,」宛人一定是南陽人」,因為郡比縣大,但卻不能斷言」南陽人一定是宛人」,因為「南陽人也可能是鄧縣人、武當人」。
不能因為找到一個「黃忠,南陽人也」剛好這個黃忠據考證就是宛城人,就說宛城是南陽。
就算找到十個「南陽人」同樣是宛城人,也不能證明「南陽人」一定是宛城人,這在推理上本就是片面的。
除非把所有的「南陽人」證明為宛城人,但是這可能嗎?除非造假!
5.諸葛亮的想法難踹度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而南陽在東漢末年為「郡」,可以說是躬耕於宛,也可以說是躬耕於臥龍崗,還可以說是躬耕於鄧縣,更可以說是躬耕於隆中,只是諸葛亮沒說清楚而已。
就像說石小生來自南陽,他如果不說清楚,誰又知道他到底是城裡人,還是鄉下人(僅打比方,無貴賤之義)。
另外,許多人疑惑:諸葛亮為什麼要在《出師表》中寫下」南陽「兩字?怎麼不寫」臣生於琅琊「。
首先,探討一下諸葛亮的意圖。
劉備永安宮託孤時已經明確表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見《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兵權在握,為避嫌疑、表忠心,寫《出師表》 ,借」躬耕南陽「表達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可為布衣,不求諸侯」,「可居茅廬,不羨官宅」,為報答先主之恩,甘為後主平天下,也在情理之中。
諸葛亮這一說,一方面消除劉禪猜忌,一方面堵住百官悠悠眾口,從長遠效果看,還在後世留下了清譽和美譽。
因此,」三顧茅廬「這一段話在《出師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很重要。
那為何偏偏寫」南陽「二字?那只有諸葛亮自己最清楚了,後人都是妄自揣測,算不得數。
我大膽猜測,可能有以下原因:
(1)《出師表》上奏給劉禪看,不宜出現偏僻地名,所以不需要寫清楚躬耕在何縣何邑何里。
南陽二字足矣。
(2)諸葛亮乃望族之後(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琅琊郡全裔堂諸葛氏宗譜》 曰「亮生於琅琊,遷居南陽,官於西蜀。
」,因其遷徙荊州南陽鄧縣,自成一脈。
所以,以南陽郡望自稱。
(3)南陽世稱「南都」,又乃帝鄉,在當時頗具美名。
而隆中既然屬於南陽管轄,諸葛亮效忠漢室,難免有所倚靠。
論其二 亂世乎?亂地乎?
「宛城說」認為宛縣在黃巾起義之後至建安四年曹操北歸進行官渡之戰期間,是亂世,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他躬耕的南陽之地也是「亂世」。
而襄陽此期間則相對穩定。
幾十萬中原人士避亂江南,使原本耕地就少的荊襄地區人滿為患,加上北方的豪門仕族大量流入,人多地少是不可避免的矛盾。
而此時失去叔父這個主要生活來源的年輕的諸葛亮兄弟,要麼依靠其岳丈或朋友的資助,繼續過寄人籬下,仰人鼻息的隱居生活。
宛城派還從《出師表》中斷章取義,抽取個別詞彙譬如「亂世」、「草廬」、「南陽」,「躬耕」、「卑鄙」等當做史料證明躬耕地非宛城不屬。
這是科學的態度嗎?
我認為他們又偷換了概念。
亂世指的是所處的時代,自董卓之後群雄並起,謂之「亂世」。
而非南陽這個亂地。
諸葛亮文章是有典故的,「 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
」,所以才有「躬耕」與「草廬」之說,居住草廬而不求聞達於諸侯,正是言志,效仿古人。
而卑鄙是指偏僻地方的小人物,藉以烘托劉備的禮賢下士和求賢若渴。
古隆中山門兩旁「淡迫明志,寧靜致遠」的題字,「隆山懷抱,松鶴常鳴,奇石林立,庭院清靜」的寧靜環境,與《出師表》中諸葛亮自我表述的「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以及「躬耕」、「草廬」相互呼應,也正應了諸葛亮家書《誡子書》中「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之說,而非宛城派所說的是兩種截然不同,互相牴牾的境界。
反之,如果呆在宛城七里崗,則只有悲守窮廬了。
又有宛城派說張繡和劉表是合作關係,其實宛城無戰亂。
還說張繡是率眾降,而非舉城降,藉此論述宛城在諸葛亮躬耕時期,沒有被曹操所占據。
這再次說明個別人喜歡斷章取義、看書看一半,《三國志·魏書·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太祖征荊州,至宛,張繡迎降。
太祖甚悅,延繡及其將帥,置酒高會。
太祖行酒,韋持大斧立後,刃徑尺,太祖所至之前,韋輒舉釜目之。
竟酒,繡及其將帥莫敢仰視。
」清楚地說了曹操到了宛城,並和張繡一起喝酒慶祝。
是否又有人說,到了宛城也不一定會進駐,在城外喝酒也是一樣的啊。
那我無語,暈倒算了。
論其三 以偽證真,以詆毀他人證明自己。
《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以及《諸葛亮集.文集.黃陵廟記》「仆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拉總師。
」 都說明了諸葛亮確實躬耕於野,宛城派硬說「隴畝」和「南陽之畝」在宛城,真是可笑之極。
難道天下除了宛城就無畝了嗎?南陽郡轄三十七城,城外、山間皆有畝,非只在宛城。
此論據不足以服人。
《三國志 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張濟自關中走南陽。
濟死,從子繡領其眾。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
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
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 三國志
魏書八》「繡領其眾,屯宛,與劉表合」。
《魏書十·賈詡傳》「張繡在南陽」,這些證據能證明宛城就是南陽嗎?張濟自關中走南陽,沒錯。
請看他引兵南陽後在哪?宛城嗎?非也。
其攻穰城,中流矢而死。
繡領其眾,得到劉表接納,方才占據宛城。
如無劉表接納,張繡在南陽難以立足。
《賈詡傳》稱「張繡在南陽」與「繡領其眾,屯宛」契合,但卻不能說宛就是南陽。
「走南陽」、「在南陽」並不是一定就是走宛、在宛,也可能是攻穰。
攻穰顯然只能在南陽。
就如同說,「我在南陽」和「我在河南」在現在的意思差不多,但是南陽卻不是河南一樣,只能說「南陽市在河南」,說大了,我在河南;說小了,我在南陽。
在東漢時「南陽」和「河南」更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地方。
至於為何只說曹操「困於南陽」卻不說「困於宛城」,我想就像《賈詡傳》說了「張繡在南陽」,諸葛亮稱曹操「困於南陽」說的是曹操再聰敏也被張繡用計打敗過,而不是像某些人認為的曹操被困在宛城裡出不來,所以宛城就是南陽。
還說什麼「只說郡名即指郡治所在地,如果說除郡治以外的縣名時,必在郡名後加上縣名」。
照這麼說,如果我說「我到河南省了」,後面不說「南陽市」,是否就是指「我已經到了鄭州市」?又說古時候和現在稱呼不一樣,再不一樣,我不信史書會前後不一致,而且還那麼多。
不能橫豎都由一人說了算,別人一張口反而就錯了,這種強盜邏輯要不得,說話之前,想想證據在哪裡?可信否?合理否?
從以上幾個小例子可以看出,宛城派很善於使用「模糊概念」、「置換詞語」、「拓展定義」等手法來為自己找證據,而且許多證據還真像那麼回事。
發現史書有南陽和宛城之別,是否一城兩稱可以提出質疑,但你不能肯定的說「史書上說了,宛城就是南陽,你看證據有這麼多」,這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
宛城派還經常把沔之陽說成宛城。
宛城在沔之陽沒錯,但沔之陽卻不是宛城。
又把古鄧縣說成今鄧州,說鄧州離襄陽那麼遠,什麼時候管過隆中了?這也有歷史學家確認過的,東漢鄧縣不是今之鄧州(或鄧縣),鄧州市古稱「穰」,而東漢鄧縣就在今之襄陽,縣治為樊城。
樊城有鄧國都城遺址,是春秋時期鄧國的故都,曾出土鄧公乘鼎、吳王夫差劍等重要文物。
2012年8月在此地附近再次發現古墓群。
所有這些都是經得起考證的。
但是有些人不看史書、不看新聞,一門心思地混淆視聽、糊弄世人。
劍_眉_枉_凝《河南南陽爭奪諸葛亮躬耕地,除了沒知識,更是缺常識》(http://bbs.tianya.cn/post-107-517813-1.shtml)認為南陽人有些行為鬧的過了,我深以為然。
宛城派還喜歡拿一些隋唐之後的的史書、碑刻、詩文記載來證明諸葛亮躬耕宛城,例如岳飛在南陽武侯祠手書的前後出師表「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
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
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
岳飛並識。
」我承認
,這些材料證明了南陽武侯祠的規模之大,歷史之悠久,但又從何證明諸葛躬耕於此呢?不確定。
宛城派對史書中無諸葛亮在南陽活動的是這樣解釋的:他在南陽的躬耕生活已經淪落到了「卑鄙」的地步,「不求聞達」,居處僅「草廬」而已,還有何事好記?何處可留呢?加上東晉南北朝時期東晉和南朝的基本戰略是「守淮」和「守漢」,襄陽多在東晉、南朝統治之下,南陽則多在北朝統治之下,荊襄文人往來不便,所以,在諸葛亮的生平中,建安二年至十二年在南陽的活動記載是一個空白,只有他在《出師表》中短短五十九字自述。
這種沒有證據的推測讓人覺得牽強。
隋唐以後,宋朝積弱。
就魏晉南北朝疆域與政區論,其研究難度可謂極大。
疆域大多伸縮不定,政區太多離析變遷。
即以政區而言,昔童書業先生撰《中國疆域沿革略》時感嘆道:當時(東晉至隋)南北地方制度同入混亂狀態,實無法細加研究;即當時之沈約已不明其究竟,何況千餘年後之我輩耶。
然而, 宛城派
不停地利用歷史資料的匱乏來詆毀「襄陽說」,卻從來不提自己完全就沒有諸葛亮躬耕宛城的直接史料。
為了詆毀對方,提出「隆中不可能屬鄧縣,因有漢水相隔」,還說「隆中屬山都,還是屬鄧縣,襄陽人自己也沒搞清楚」。
《漢晉春秋》有云:" 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襄陽耆舊傳》曰:「縣西九里有萬山,父老傳雲甫所見游女處,此山之下曲隈是也。
」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說"襄陽城西11里有萬山,乃鄧縣與襄陽縣之界"。
劉宋地理學家盛宏之《荊州記》:「鄧城西七里有獨樂山,諸葛亮嘗登此山作《梁父吟》」。
明萬曆《襄陽府志》記載:「漢置襄陽縣,隸南郡,然萬山以東,漢水以南,為襄郡;而萬山以西,漢水之北為南陽鄧縣所轄。
」
這些材料已經清清楚楚,而且相互作證,不知道是誰沒搞清楚。
宛城派拿著「距離相差兩三里,方向西南西北誤」來指責「襄陽說」歷史上所記錄的不相符,我卻認為正是這種不一致恰恰證明了各個作者所站的方位不同和度量方法各異,證明了大部分作者到過實地,而非道聽途說、閉門造車。
只是他們沒有現代的GPS和航拍技術,所以才有較大的誤差,但並不至於將北京說成南京、將洛陽說成咸陽。
有懷疑精神沒有問題,辯證看待問題當然更好。
但卻不能弄虛作假,張冠李戴,篡改歷史,誤導後人。
如南陽人所說,襄陽人五上北京做工作,打通人教社關係,將諸葛亮自言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堂堂管轄三十七縣的南陽大郡註解為:「南陽、郡名,在現在湖北襄陽一帶」,如果確有此事,則為我等所不齒。
而當我們看到南陽人再次驕傲地炫耀,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語文九年級下冊,2010年12月第四版第一次印刷的最新版本,在第二單元收錄的《出師表》中,將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註解為:「意為在南陽種地為生。
躬:親自。
南陽,地名,今河南南陽」。
則更讓人懷疑其中是否仍有貓膩。
「南陽,地名,今河南南陽」與
「南陽、郡名,在現在湖北襄陽一帶」 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偏概全! 東漢末年的南陽,不僅僅就在湖北襄陽一帶,或者就是今河南南陽。
如此解釋,還不如不解釋。
我們再次看到這樣的笑話,只能感嘆當今的社會到底怎麼了?用科學的態度來看待歷史、教書育人,真的就那麼難?
諸葛亮的「耕地」在河南還是在湖北?
「躬耕地襄陽說」的十一大學術笑話一,「南陽,郡名,在現在的湖北襄樊一帶」。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堂堂南陽郡,秦設,北至伏牛山,南達漢水北岸,而襄陽縣屬漢水南岸的南郡。南陽郡位於襄樊一帶,就如同胡...
網友斷鷹投稿之三神秘的東漢、三國「南陽城」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對此「南陽」有不同解讀,一說「南陽」是南陽城,一說是南陽郡(他們隆中屬於南陽郡鄧縣管轄,所以南陽就是隆中)東漢、三國的確有「南陽城」(宛),可見諸葛亮有可能躬耕於「南陽城」...
論證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故居的文章有哪些特點呢?
沒有諸葛亮到宛城的歷史記載,也沒有諸葛亮隆中出前認識宛城誰的歷史記載,把《出師表》中的「臣夲布衣,躬耕於南陽」理解為南陽郡宛城(今南陽市區),是說不通的。
諸葛亮躬耕於襄陽? 看南陽臥龍區車站街道如何宣傳的
網友爆料:自己在去南陽市第十四中學接學生時,看到南陽市臥龍區車站街道對於《三顧茅廬》典故的宣傳牌後,不禁對此宣傳牌產生了疑惑?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劉備三顧茅廬的茅廬,究竟在何方?
歷史小常識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
諸葛亮到底躬耕於何處?原來是這裡!
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祖籍是琅陽都,即現在的山東省沂水縣南,年幼時遷徙到南陽。他本平民布衣,躬耕壟畝。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成為他的得力助手,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勞。但是,諸葛亮年輕時躬耕...
為諸葛亮正名,論諸葛亮居住地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躬耕地在哪裡?主要有河南南陽、湖北襄陽兩地。河南南陽有充足的證據,最直接就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湖北襄陽也有一套,說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隆中,因為襄陽隆中漢代...
諸葛亮故居到底在哪?吵吵鬧鬧幾百年,到底躬耕於南陽還是襄陽?不服可辯!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表述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見於《三國志》),《三國志》為西晉史官陳壽所著,成書時間距諸葛亮逝世46年,蜀國滅亡17年,史料可信。此外,諸葛亮在《黃陵廟記》中也自述...
歷史教材稱「諸葛亮隱居隆中」?南陽人一定要給下一代講清
文/南陽晚報記者 王平 李賓目前,南陽初中一年級學生正在使用的、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的《中國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稱「諸葛亮在隆中隱居不出」。歷史教材歷來都是嚴肅、權威的象徵,可是,這本教材也...
南陽臥龍崗真的是諸葛亮躬耕地嗎?
諸葛亮《前出師表》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僅憑「南陽」一詞就能認定南陽宛城臥龍崗就是躬耕地嗎?顯然不行!臥龍崗決不是躬耕地。理由如下: (1).因行政區劃多次變動,後世南陽不能等同於三國時的南...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支持襄陽隆中的河南、南陽地方志
談到躬耕之爭,大家都可能以為河南、南陽方面肯定是「臥龍崗說」的堅定支持者。其實不然,有大量的河南、南陽方面的學者能客觀、真實的看待史實,明確支持襄陽隆中才是真正的躬耕地和三顧地!甚至許多河南、南...
訪南陽臥龍崗有感——周同賓
作者簡介:周同賓,當代著名散文家,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散文獎等,現任河南省散文學會副會長,有百餘篇作品被譯介海外。1959年秋期,我來南陽求學。學校在臥龍崗。步出經武門,沿梅溪河西南行,舉頭就...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 我們一起來印證!
關於諸葛亮躬耕地之爭,最近又熱鬧起來,我們且不爭論,看客們耐心往下看......人民網:歷史解碼:十年磨一劍——諸葛亮隱居南陽之謎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