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五伐中原而不勝,原因究竟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在生命的最後7年,諸葛亮曾親自率兵5次北伐,雖竭盡全力,但仍無法奏功。
是人不努力還是天不幫忙?還是對手過於強大?歷來眾說紛紜。
「丞相西趨十萬來,秋風原下久徘徊」,一代賢良「出師未捷身先死」,往事令人唏噓。
不過,對歷史的反思只能來自於理性的考辯,而不能以道德的高標和對智慧的膜拜,代替對歷史謎題和真相的探究。
失敗終究是失敗,找出失敗的原因與憑弔英雄一樣重要。
那麼,造成諸葛亮五伐中原而不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這一點其實可以在諸葛亮最初為蜀漢事業所作的頂層設計《隆中對》中找到答案。
這次對策不僅是一次「面試」,讓劉備對諸葛亮「一見傾心」,而且也規劃了此後劉備集團的發展原則、發展方向和具體路徑,更是諸葛亮不斷北伐的思想基礎。
人們讚賞和嘆服《隆中對》,因為它對當時局勢的分析如此透徹而準確,在它的指引下劉備迅速扭轉了之前的頹勢,占領了荊州、奪取了益州和漢中,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所有的一切盡在諸葛亮的預料,也盡在《隆中對》的掌握。
之後蜀漢正式立國,劉備稱帝,似乎《隆中對》的使命該結束了。
但此時天下仍三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而關羽、劉備卻突然偏離了《隆中對》中「外結好孫權」的戰略,先失荊州,後敗夷陵。
再之後,永安託孤、後主繼位,諸葛亮「開府治事」。
新的形勢下,應該有新的指導思想、制定新的戰略,但諸葛亮似乎仍堅持按照隆中對策時的思路引領蜀漢帝國前行。
《隆中對》中說「南撫夷越」,這個成功了,諸葛亮親自平定了南中,蜀漢有了相對穩固的大後方,諸葛亮的個人威望也達到頂峰。
《隆中對》中說「內修政理」,這個也做得不錯,諸葛亮是史上不可多得的治世良才,發展經濟、整頓吏治、拓展外交,處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
《隆中對》中還說「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於是整軍北伐,完成「先帝遺業」。
但是,新問題也來了。
第一,《隆中對》制定的北伐路線圖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個現在不存在了。
荊州已成了孫權的地盤,「上將」關羽已身首異處。
「將軍」指的是劉備,他也在白帝城駕鶴西去。
應該說《隆中對》制定的兩路出擊計劃是高明的也是最穩妥的,這兩路大軍中想必有主次之分,劉備率軍由漢中出關中應是輔攻,目的是牽制;關羽出擊宛縣、洛陽,這才是「直搗黃龍」。
現在只剩下諸葛亮率一支人馬出擊了,他掂量了一下,沒敢直接由秦嶺棧道進攻長安,而是繞到了很遠的祁山和隴右。
沒法大決戰,只能來一場爭奪戰。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諸葛亮積極作為的精神值得欽佩,但也預示著這樣的北伐較《隆中對》所定的戰略縮水不少。
第二,《隆中對》提出的北伐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天下有變」,這是北伐的時機選擇。
「天下有變」指的應該是北方發生了重大變故,站在赤壁之戰前去預測未來的事,這樣的變故可能會很多。
比如,曹操在軍事上遭到嚴重挫敗,勢力走向衰落。
比如,漢室與曹操發生了激烈的權力爭鬥,政變、暗殺、叛亂不止,北方陷入一片亂局。
但後來發生的事卻相反,曹操做事還算穩當,政治上也未冒進,臨終前交給兒子曹丕一個好班子,曹丕、曹睿雖缺父祖的雄才大略,但還算稱職,曹魏政權沒亂。
這樣,又一個北伐取勝的先決條件不存在了。
第三,《隆中對》強調「人謀」,但這也是有條件的,不是什麼時候都管用。
漢末紛亂,在群雄逐鹿中出現了多次「以弱勝強」的案例,《隆中對》認為「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個判斷是準確的。
《隆中對》之後發生的赤壁之戰更是如此,是更典型的「以弱勝強」。
但並非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以弱勝強」,更不能誤以為「弱」的反而比「強」的還要強。
「弱」就是弱,「強」就是強,這是巔撲不破的真理。
曹操之所以在官渡戰勝袁紹,自己的發揮占一半,對手的失誤恐怕要占是更大的一半,面對輕敵冒進、戰術不清、內部勾心鬥角的對手,曹操想失敗都難。
孫權、劉備之所以在赤壁戰勝曹操,自身的努力占一小半,更大的一半則是曹操戰略時機選擇的錯誤和戰術指揮上的失誤,剛剛取得荊州,穩紮穩打才是上策。
「人謀」的先決條件是對手有失誤,對手如果不失誤,就不靈了。
諸葛亮北伐的對手是曹睿,一個生性內向但很聰明的人,更要命的是他跟諸葛亮的性情相似:都不喜歡冒險。
曹睿手下有個曹真,打仗很有一套,在軍中也很有威望,讓諸葛亮難尋破綻。
曹真倒是有急進的毛病,讓諸葛亮抓住機會狠狠教訓了一番,但繼任的司馬懿卻比諸葛亮性子還穩,諸葛亮沒招了。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所作的頂層設計可以分為兩段,一段是「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這是「創業戰略」,管的是眼前,事實證明其戰略是正確的,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
後一段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這是「北伐戰略」,管的很久以後的事,應該根據的後面情況的變化做出調整。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隆中對》已經提出20多年了,時間在變,對手在變,形勢也在變。
事實證明,對於戰略而言「以不變應萬變」不是求勝之道。
如果曹操選曹植做接班人,曹魏會不會成為一個盛世王朝?
親探古戰場:馬謖在街亭究竟做了什麼,讓這一戰留下這麼多謎團?
諸葛亮隆中對高明之處以及劉備關羽有違背戰略之處
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蜀漢有荊州也未必會實現《隆中對》的規劃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劉備說「將軍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
荊州不失,諸葛亮的隆中對,劉備有可能實現嗎?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從涿郡起兵以來,一直就顛沛流離,沒有固定地盤,直到依附劉表之後,在新野三顧茅廬之後,請出諸葛亮,從而得到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東連孫吳,北拒曹操,赤壁之戰,占據荊州五郡...
為什麼諸葛亮不等「天下有變」時再北伐呢?
隆中對選自陳壽的《三國志》,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向劉備表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
「隆中對」戰略上的弊端,劉備卻堅定執行,最終將蜀漢帶入被動
三國時期,蜀漢的建立,多數人都認為是諸葛亮出山,踐行隆中對所做的貢獻。但是,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正是隆中對中戰略上的弊端註定了蜀漢後期處處被動,一蹶不振,最後最先被滅亡!這背後的真相是什...
劉備依照「隆中對」一直很好,但此人不僅破壞計劃,還坑慘諸葛亮
提及三國俊才,劉備稱得上是最為勵志的一人,從一個「織席販履」的小人物,最後竟能蜀中稱帝;劉備走向人生巔峰的過程可謂崎嶇坎坷,除了其自身的努力之外,其實也少不了「諸葛亮」的功勞。在《三國演義》中,...
魏晉:陳壽《隆中對》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真是「千古名相」嗎?
三國爭雄的烽煙已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里把諸葛亮定為成了千古名相。然而歷史上的諸葛亮因其用人不善與謀略上的失敗,在躋身名相行列的道路上艱難的徘徊。
三國謀士排第一:諸葛孔明的傳奇一生
三國亂世前後近百年,湧現了許傳奇英雄人物。其謀臣策士,流風餘韻,名傳千古。諸葛孔明是其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遠超同輩。史上說他是「英霸之器」,英雄當中稱霸的,遍觀古今也不作第二人想,
諸葛亮告訴劉備統一天下的方法,劉備沒有照做,害關羽白丟了性命
導讀:一千多年來,由於《三國演義》的流行,諸葛亮憑藉「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華容道」等故事情節,一直被中國人敬若神明。就連赤壁之戰的勝利,諸葛亮也被認為是頭號功臣,然而真正的...
三國之迷:關羽失荊州,為何劉備諸葛亮不發兵?
關羽失荊州,到死劉備不發一兵一卒,由於《三國志》史書這方面記載太少,沒有直接證據,便引發了許多推論。其中最不靠譜的是劉備、諸葛亮借刀殺人,說劉備要殺關羽,因為關羽功高蓋主,而諸葛亮要殺關羽,是...
關羽北伐與《隆中對》不符,諸葛亮要借吳人之手除掉關羽?
東漢末年的襄樊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占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初期,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
臥龍鳳雛得一確實可得天下,但需有兩個前提條件,諸葛亮自己說的
三國演義中有一句話:「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這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說的,那麼為何劉備得到了諸葛亮和龐統的輔佐,卻沒有得到天下呢?其實司馬徽成功的將諸葛亮推舉給劉備後又說了一句話:「臥龍雖得其...
關羽進攻樊城完全是違背隆中對規劃,也註定隆中對無法實現
在我國,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戰後,荊州被瓜分,劉備按照隆中對規划進軍益州,於是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劉備集團進軍益州時,荊州形勢很微妙,三方形成了一個平衡。公元219年關羽率軍從南...
《隆中對》戰略方針到底是諸葛亮信口開河,還是有理有據?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闡述了自己對劉備統一霸業的藍圖規劃。這段話原文是這麼說的: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
隆中對固然厲害,但是它在戰略上也是有很大缺陷
《三國志》: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
假若關羽不失荊州,劉備夷陵大勝,蜀漢是否可以一統三國呢?
觀史如觀星,廣袤而深邃的星空總是不時帶給世人以驚喜,星海浩渺也總能引人遐思,幻想出種種�%8p�如果」。今天的「如果」,是如果荊州不失,夷陵不敗,劉%5��有可能統一三國嗎?羅貫中%6��明代文...
諸葛亮《隆中對》的一處硬傷,偉大領袖點評一針見血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才幹遠在管仲、樂毅之上,成了與西漢開國三傑蕭何、張良、韓信比肩的大功臣。可謂千古一人、罕有其匹。羅貫中即便極力貶抑曹魏、力挺劉備,也無法改變歷史,只能拚命描摹諸葛亮,最終...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都說了什麼,為什麼可以打動劉備?
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隆中,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劉備三次往返,詢以治世大計,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式,提出占據荊州 ,益 州,安撫西南各族,聯合孫權 ,整頓內政,俟機從荊益兩路北伐曹操的策略,以...
關羽不失荊州,劉備能夠在「隆中對」戰略下一統三國嗎?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從涿郡起兵以來,一直就顛沛流離,沒有固定地盤,直到依附劉表之後,在新野三顧茅廬之後,請出諸葛亮,從而得到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東連孫吳,北拒曹操,赤壁之戰,占據荊州五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