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戰略上的弊端,劉備卻堅定執行,最終將蜀漢帶入被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期,蜀漢的建立,多數人都認為是諸葛亮出山,踐行隆中對所做的貢獻。
但是,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也正是隆中對中戰略上的弊端註定了蜀漢後期處處被動,一蹶不振,最後最先被滅亡!這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是隆中對背後的弊端還是執行者過於執著?下面小編給大家分析分析。
先看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前,諸葛亮對劉備講的一席話。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句話中的最大的弊端就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在隆中對中這段話中講述了荊州的戰略意義(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諸葛亮能看出來。
東吳那邊的周瑜和曹魏那邊的曹操肯定也不是傻子,而且東吳所在之地當時主要就是揚州,而揚州東靠海,缺乏戰略縱身,而且,荊州在揚州上游,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漢代就有「無荊州就無揚州」的說法,因為荊州事關揚州生死,東吳因此對荊州是勢在必得,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可能改變。
所以東吳想要荊州的念想不亞於劉備想要荊州的念想,隆中對規劃的很好,等天下有變就遣一上將從荊州北上,伐曹魏,定乾坤。
因此,劉備也是這麼幹的,派了上將關羽鎮守荊州。
而他們沒有考慮到,荊州屬於四戰之地,在周圍勢力形成統一局面的情況下,僅僅一位上將如何守得住四戰之地的荊州,守不住如何北伐。
雖然,關羽之威猛名動天下,但是,有荊州就無法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即使關羽有三頭六臂,也註定無法守住。
執行者過於執著導致好牌變爛牌
當時有人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比如法正,龐統等人就向劉備建議,放棄四戰之地荊州,讓孫權和曹操去搶,把那裡的20萬軍隊,用來集中攻取雍涼等關中核心區,這樣東有孫權跟曹操搶荊州,北邊集中兵力攻取關中,何愁中原不定。
而劉備堅定實行隆中對的戰略。
放了20萬人在荊州,不僅關羽沒能守住。
反而將蜀國帶入危機。
想想這是個極大的戰略錯誤!如果當時,劉備主動放棄荊州,20萬軍隊西調,再把荊州的人口遷移到益州,這樣集中兵力北進中原。
占領雍涼,進取長安也未可知。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小編結束語:任何戰略決策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對待,不能照搬採用。
一字之變講究的就是勝利。
(喜歡小編的文章請點讚吧,順便關注下小編,謝謝!!!)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暗藏一個預言,說明害死關羽的真兇就是劉備
導讀:一千多年來,由於《三國演義》的流行,諸葛亮憑藉「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華容道」等故事情節,一直被中國人敬若神明。就連赤壁之戰的勝利,諸葛亮也被認為是頭號功臣,然而真正的...
諸葛亮告訴劉備統一天下的方法,劉備沒有照做,害關羽白丟了性命
導讀:一千多年來,由於《三國演義》的流行,諸葛亮憑藉「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華容道」等故事情節,一直被中國人敬若神明。就連赤壁之戰的勝利,諸葛亮也被認為是頭號功臣,然而真正的...
有人質疑隆中對是諸葛亮忽悠劉備而提出來的,毛主席對此有話要說
《隆中對》本無篇名,節選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只有三百餘字,也叫「草廬對」——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
蜀漢為何最先滅亡?諸葛亮隆中對暗藏玄機!
在三國時期,蜀漢的建立,多數人都認為是諸葛亮出山,踐行隆中對所做的貢獻。但是,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正是隆中對,註定了蜀漢後期處處被動,一蹶不振,最後最先被滅亡!這背後的真相是什麼?隆中對背...
荊州不失,諸葛亮的隆中對,劉備有可能實現嗎?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從涿郡起兵以來,一直就顛沛流離,沒有固定地盤,直到依附劉表之後,在新野三顧茅廬之後,請出諸葛亮,從而得到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東連孫吳,北拒曹操,赤壁之戰,占據荊州五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