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關羽不失荊州,劉備夷陵大勝,蜀漢是否可以一統三國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觀史如觀星,廣袤而深邃的星空總是不時帶給世人以驚喜,星海浩渺也總能引人遐思,幻想出種種�%8p�如果」。

今天的「如果」,是如果荊州不失,夷陵不敗,劉%5��有可能統一三國嗎?

羅貫中%6��明代文豪,其著作《三國演義�e80�膾炙人口,這很多人都知道,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羅貫中在成為小說家之前曾是滅元功臣張士誠的幕僚,懷著一顆建功立業的雄心,但張士誠最終失敗了,羅貫中也就失敗了。

此後羅貫中只能將「雄心」寄予作品,無論《水滸全傳》還是《三國演義》,從中都不難看出羅貫中的「決心」,尤其是後者之中。

漢末大亂,群雄並起,最終天下三分,歸於魏、蜀、吳。

劉備不同於官二代曹操、富二代孫權,是一個空有「宗室」之名的草根,為何羅貫中要「擁劉貶曹」?除了劉備是正統,是漢室宗親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作者在劉備身上看到了自己(平民起義)的影子。

所以受羅貫中筆觸的影響,讀者普遍對劉備集團抱有好感,認定諸葛亮神機妙算,蜀國憑五虎上將就能統一天下,卻不識荀彧賈詡算無遺策,不知呂蒙、甘寧英雄豪傑,不知道曹魏五謀臣、五子良將,不知道江表十二虎臣;更認定關羽失荊州是令蜀國滅亡的導火索,不然,蜀國必能統一天下,然而,如果從史實角度出發,這個觀點其實是大錯特錯的。

真相是,在真實歷史背景下,即便荊州不失,沒有夷陵之敗,劉備或蜀國也不可能統一天下,為什麼?其實諸葛亮早就在《隆中對》中闡明了: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以上是《隆中對》原文,第一段諸葛亮闡述了曹操與孫權的優勢,從中可以看出,此時曹操挾天子,「出師有名」,此時孫權三代據守,「占據人心」,這兩者都不可圖。

所以,即便夷陵之戰劉備擊敗了陸遜,也跨不過長江天塹,其結果只會像當年劉備從新野倉皇撤退時,諸葛亮建議攻打襄陽而劉備不敢攻打一樣,為什麼?因為打得下,守不住,守得住,也守不久。

原文第二段,即是諸葛亮為劉備集團確立的軍事方針:益州險阻,天府之土,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

巴蜀益州,格局雖小,但自古易守難攻,這樣的地方最適合關起門偷偷發展,適合韜光養晦,適合做一個劉表那樣的「自守之賊」,然後等待「天下有變」!

劉備等到天下有變了嗎?顯然沒有,最終他的理智輸給了衝動,輸給了耐心,後期蜀漢又輸給了權臣,輸給了一把抓的「丞相制度」。

上直觀對比:

顯然,三國中蜀國最小,國力最弱,且受限於地形,所以耕地、人口也最少。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此時蜀國約有戶20萬,百姓90萬。

經過42年發展,也就是公元263年,當鄧艾圍城,譙周說降劉禪時,蜀國有戶28萬,百姓94萬,帶甲將士10萬2千。

談何發展?不足掛齒!

同時期曹魏經過30年深耕,上擁天子,下安黎庶,國勢穩定,不可圖。

公元263年,看似在蜀國北伐過程中一直處於守勢被諸葛亮吊打的魏國,卻有戶66萬,百姓443萬。

對比同時期吳國人口,戶52萬,人口240萬,到公元280年晉滅吳時,吳國尚有戶52萬,兵23萬,百姓230萬。

蜀國有勝算嗎?我能理解讀者希望劉備正一統的美好願望,但歷史就是歷史,需要正確傳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千古懸案:諸葛亮有沒有借刀殺關羽?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也是蜀漢歷史上的最大悲劇。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不發救兵的問題,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來不及去救。但因為《三國志》中沒有記載,所以後世對此也是猜測紛紛。然而到了...

論諸葛亮《隆中對》之成敗

論諸葛亮《隆中對》之成敗 內容提要:《隆中對》是諸葛亮軍事思想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觀察和解決戰爭問題的典範。它對劉備勢力的發展及三分天下的局勢起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然而,近年來不少學者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