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支持劉備伐吳的人為何死得這麼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作為漢室後裔、並位居漢中王的劉備自然不能無動於衷。

首先,劉備通告天下,為漢獻帝發喪(此時謠傳漢獻帝已遇害)。

之後,在益州群臣的勸進下,於公元二二一年四月即帝位於成都,仍以「漢」為國號,「襲先帝(指漢高祖劉邦)軌跡,亦興於漢中」,史稱「蜀漢」。

在劉備稱帝前後,面對東、北兩線受敵的態勢,蜀漢內部對於是東征討伐背盟偷襲荊州的孫權、還是北伐篡漢自立的「國賊」曹丕,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三兄弟中的老三張飛以兄弟之情,強烈要求東征孫權,為關羽復仇。

而以趙云為代表的蜀漢大多數群臣則認為應該趁曹丕剛剛篡漢自立,人心仍然向漢的機會,出師北伐,先定關中,再圖中原。

而劉備不聽多數群臣的苦諫,命張飛先統兵至江州,等待他本人由蜀中御架親征,一同討伐東吳。

到了七月,劉備又接到了張飛慘死的噩耗,還被割了首級,而暗殺張飛的叛將范疆、張達,更是將張飛的首級帶往東吳邀功。

這筆帳,劉備在傷心之餘,自然將其記在了孫權的頭上,於是毅然決定集結大軍,東征伐吳。

恰在此時孫權在內部主和派的勸說下,遣使求和,而使者正是諸葛亮的兄長諸葛謹。

諸葛謹以私人名義致書劉備,陳說輕重大小,云:「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

若審此數,易如反掌。

」蜀漢內部以趙云為代表的主和派則趁此機會,進行了最後的苦諫。

但劉備此時已無法聽進任何勸諫,反而將大臣下獄治罪。

至此,蜀漢東征,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吳蜀之間的一場大戰,已經無法避免。

關於劉備為何會不顧一切,決策東征討伐孫權這一點,歷來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我覺得單純認為劉備是為關羽復仇,未免太小看這位劉皇叔了,況且從時間上來講,從關羽遇害到劉備出師,中間足足隔了有十九個月。

而且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在群臣苦諫時,作為蜀漢群臣之首的丞相諸葛亮並不在其列,也就是說諸葛亮雖不見得贊同東征,但至少沒有全力阻止,這就說明諸葛亮也認為此舉有其必要性。

我個人認為,劉備之所以決策東征,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諸葛亮「隆中對」的基本思想是第一步跨有荊、益,建立兩路北伐的基地;第二步北伐,以荊州之軍向宛、洛,益州之眾出秦川。

而孫權襲取荊州,使得隆中對所規劃的北伐條件徹底喪失,蜀漢被困於四塞之地的益州,這一點是劉備所絕對無法接受的。

而且劉備此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再看看自己那個不成器的兒子,劉備也必須在自己有生之年恢復跨有荊、益的態勢,重建北伐基地。

其次,劉備一向以正統自居,稱帝之後必然要討逆伐叛,以表示有統一天下的能力,並欲使天下民眾明了正統所在。

若北伐曹魏,因在荊州一戰中大傷元氣,力量不足;東征討吳,則自認為有必勝的把握。

再者,劉備始終以「信、義」號召天下。

而從「信、義」的角度來講,討伐背盟偷襲荊州的孫權,不但不是一怒之下的喪失理智之舉,反而是堂皇正大地捍衛神聖的信與義。

正如裴松之所說「孫權潛包禍心,助魏除害」偷襲關羽,親者痛,仇者快,天理不容,劉備「義旗所指,宜其在孫氏矣」。

最後,劉備與關羽「名雖君臣而義則父子」,他不可能不為關羽復仇。

《三國演義》中描寫劉備的復仇情緒說:「二弟俱亡,朕安忍獨生!」這也是很符合清理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何對關羽見死不救?真相曝光

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諸葛亮竭力北伐是否真的忠於漢室,還是存有「自取」之謀?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種種分析,卸下了諸葛亮頭上的歷史光環。關羽孤軍北伐,攻打襄樊,是戰略上的嚴重失誤。稍懂三...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治理蜀國的兩大方針!

昨天我們聊到了諸葛亮的《隆中對》里的戰略眼光對整個蜀漢集團的深遠影響。但最後為什麼還是沒能走成功,是整個《隆中對》的戰略出了問題還是整個蜀漢集團內部出了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解析一下諸葛亮的《隆中...

劉備討伐東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不帶趙雲?

關羽被殺,劉備舉蜀漢全國之力討伐東吳。在這場事關生死的戰鬥中,劉備並沒有帶他的軍師諸葛亮,也沒有帶五虎將軍趙雲(關、張、黃已死,馬超鎮守蜀北),因而成為了劉備伐吳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劉備本來就不...

諸葛亮為什麼要勸劉備登基稱帝呢?

公元220年,關羽壯烈犧牲之際,曹丕篡漢自立,建立魏國。緊接著,劉備集團的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廢的消息後,紛紛勸說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但是劉備起初不答應。在此背景下,諸葛亮用耿純遊說漢光武...

夢三國歷史上究竟該派誰來守荊州?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當時形勢後,又為劉備謀劃了「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