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否真反對劉備伐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東征伐吳,諸葛亮沒有反對的理由


公元222年,剛剛稱帝的劉備親率大軍東征,發動夷陵戰役,此戰役為三國時期三大著名戰役之一,然而,此役劉備被東吳大都督陸遜打得大敗,幾乎是全軍覆沒,同時也逼迫黃權向北投降曹魏,劉備隻身逃回白帝城,從此,蜀漢成為三國中最弱一方,劉備也因此於第二年氣死在白帝城。

對於劉備伐吳,歷史上是很有爭議的,絕大多數的人認為當時的劉備並不具備伐吳的能力,而且也遭受到了絕大多數部下的反對,這其中就包括諸葛亮,因為在《三國志》中的《法正傳》中諸葛亮在劉備戰敗逃回白帝城之後,大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不東行,必不傾危矣。

」以此斷定諸葛亮是反對劉備伐吳的。

喜歡諸葛亮的人還因此分析出諸葛亮反對劉備伐吳的理由:一是劉備當時的實力不夠東吳強大;二是諸葛亮大哥諸葛瑾在東吳為核心高層,劉備伐吳,必然會危及大哥的安全;三是《隆中對》中諸葛亮的對策核心是聯合東吳,劉備方可三分天下有其一。

事實果真如此嗎?丁丁不以為然,由於蜀漢是三國中唯一不置史的國家,所以,三國中的許多歷史之謎往往就集中在蜀漢,但是,我們可以分析,劉備伐吳,諸葛亮如果持反對意見,其理由其實很牽強,不可能成立。

首先,劉備失去荊州,那《隆中對》就失去了意義。

如果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獻下聞名天下的《隆中對》是真實的,那劉備要三分天下的前提有三個,一是聯合東吳,二是占據荊州,三是取代益州。

現在,劉備聯合東吳、通過荊州、取代劉璋占據益州,三分天下的目的已經達到,那劉備是否需要聯合東吳也就不再是先決條件了,但占據荊州這個條件是不能失去的,因為《隆中對》中劉備三分天下只是奪取天下的第一步,是先擁有自己的根據地,最終通過兩條道,一是西出秦川,二是東出荊州,兩路一起北伐,成就霸業,恢復漢室。

現在,關羽在襄樊一戰,失去荊州,事實上就說明劉備要征服天下已無可能,只能由兩條腿走路變成了一條腿走路,完成興復漢室的可能性就沒有了,所以,荊州事實上成為劉備不可失去的基地,既然如此,諸葛亮反對劉備伐吳就失去了理論基礎。

更何況,荊州相對益州,那是人財兩旺,既是當時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也是糧食最豐盛的地區,更是三國的核心地帶,擁有荊州,北可伐魏,東可伐吳,至少是保衛蜀漢最好的緩衝地帶。

其次,此時的劉備正具備稱霸天下的實力和最好時機。

我們知道,劉備在取代劉璋占據荊州之後,早已不是多年前到處流浪的劉備了,已經擁有數十萬精兵,而且擁有天府之國,並且在漢中一戰,大敗曹操,取得漢中戰役的勝利,從此自稱漢中王,這與當年劉備一直被曹操打得東躲西藏的時代已經截然不同了,劉備已經擁有與曹操爭霸天下的實力了。

曹操都已開始忌憚劉備,那孫權又豈能不忌憚劉備呢?所以,此時的劉備已經相當成熟,可以說是能夠獨步天下了,更何況現在的老對手曹操已死,曹丕能力遠不及曹操更何況北魏正處於政權新老交替時期,而孫權能夠稱霸江東,那是其大哥孫策的功勞,尤其是令天下膽寒的周瑜已死,而且呂蒙、魯肅都已不在,放眼天下,誰敢與之爭鋒?現在,你孫權竟然敢暗算我劉備,殺我大將關羽,奪取我荊州,那我豈能容你。

這樣,正好達到劉備藉此消滅東吳,獨占江南的目的,這樣,北伐曹魏,統一天下那自然就有了更大的資本。

諸葛亮豈能因為個人親情而反對劉備伐吳呢?如果真是這樣,那諸葛亮就不是諸葛亮,當年他就不可能投奔劉備,會轉投孫權,因為誰都知道,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友誼,只有利益,一旦可以利用的時機已經過去,那成為敵人就是必然,更何況,三國都有意在天下的願望。

翻遍《三國志》,即使是《三國演義》,諸葛亮和諸葛瑾也沒有因為私情而有過會面,雙方都在各自為主,要不然,兄弟倆也不可能在兩個政權里都深得主人的信任並且成為核心人士。

第三,劉備手下將士多是荊州人士,伐吳是順應民意。

我們知道,劉備在荊州劉表那裡是盤踞了十年,早已將劉表手下一大批謀臣武將收歸自己門下,如黃忠、魏延等,可以說劉備當年能夠在赤壁之戰後占據南部荊州五郡,那主要是荊州將士的功勞,包括諸葛亮,那也應該算荊州人,為什麼黃忠能夠成為與關羽並列的大將?為什麼魏延能夠成為漢中太守?既是他們能力的表現,更是表彰這些荊州人士的政治需要,後來,劉備西征取代劉璋,奪取益州,那同樣是荊州將士的功勞,現在,幫助劉備完成帝業,正是其光宗耀祖的最好時期,可是,荊州竟然被孫權奪去了,那這些荊州將士有家不能回,自然有想法。

所以,劉備東征伐吳,那也是順應民意,否則,劉備江山豈能安穩?為什麼劉備在稱帝之後,迅速伐吳,一方面為了體現自己的親民和重情誼,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安撫民心,為荊州將士找到回家的路,所以,劉備東征在歷史上打出的是為關羽報仇的旗幟,事實上還有一個旗幟那就是為荊州將士收復家鄉。

諸葛亮作為大智慧之人,豈能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諸葛亮不可能在這個節骨眼上反對劉備東征伐吳,而是同樣希望劉備利用這大好的時機。

第四,沒有諸葛亮的鼎力相助,劉備豈能安心伐吳。

大家知道,在劉備稱帝之後,蜀漢政權中劉備是核心,但諸葛亮是劉備最得力的助手,因為這個時候,法正、龐統已死,關羽、黃忠(於公元220年病逝)已亡,馬超已老(馬超於公元223年元月去世),雖然張飛還在,趙雲還在,但頂起蜀漢政權的就是劉備和諸葛亮,如果諸葛亮真反對,劉備豈能不聽諸葛亮的勸告?否則,他怎麼能夠安心東征伐吳呢?劉備東征為什麼不帶諸葛亮,並不是因為諸葛亮反對東征,而是要兵分兩路,諸葛亮這一路帶著趙雲穩定後方,準備糧草,而劉備這一路帶著張飛,一心東征。

第五,劉備敗逃回白帝城,諸葛亮的感嘆完全是自責。

劉備東征伐吳,其實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張飛、或是趙雲,我們在《三國志》各自的傳中都沒有看到有反對的聲音,可為什麼在《法正傳》中諸葛亮會有感嘆呢?其實諸葛亮的感嘆並非是因為自己反對,而是感嘆如果法正在,那法正就會比他想得更周全,有可能反對劉備東征,諸葛亮發出如此感嘆,其實就是在譴責自己,當初應該反對劉備東征可惜沒有,也就是說諸葛亮根本就沒有想到劉備東征會敗得這樣慘,最初的願望即使沒有取得東吳,但至少是能夠收復荊州,最差的結果應該是奪得荊州至少部分地區,能夠恢復以湘水為界,各自擁有部分荊州的局面。

所以,劉備東征伐吳,完全是一種對自己能力的自信,也是政治需要,更是順應民意,形勢所迫,作為劉備最倚重的心腹諸葛亮,一定是經過兩人多次商討的結果,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更不能因此而拔高諸葛亮的先見之明,那是《三國演義》為了拔高諸葛亮而虛設的平台,事實上,諸葛亮也不可能預見到劉備東征伐吳會如此慘敗,所以感嘆法正死得太早,譴責自己作為軍師沒有考慮周全,作為神機妙算之人,竟然沒有算到東吳竟然會橫空出世陸遜這樣比肩周瑜的人才,這其實也是為主人劉備承擔失敗責任的一種正常表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夷陵烽火,漢昭烈大帝的遺恨

東漢後期,奸臣宦官釀禍,導致全國大亂,國家四分五裂,各路諸侯獨霸一方,有皇室血統的劉備痛心不已,以復興漢室為己任。公元207年左右,他遇到了奇才諸葛亮,諸葛亮建議他以政治勢力相對薄弱的荊州和益州...

劉備討伐東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不帶趙雲?

關羽被殺,劉備舉蜀漢全國之力討伐東吳。在這場事關生死的戰鬥中,劉備並沒有帶他的軍師諸葛亮,也沒有帶五虎將軍趙雲(關、張、黃已死,馬超鎮守蜀北),因而成為了劉備伐吳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劉備本來就不...

益州疲弊,史上最敗家的丞相——諸葛亮

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面曾經說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可是到了《出師表》的時候卻變成了「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短短的幾年時...

五虎大將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什麼不救?

熟讀三國的歷史,大家都知道,在建安二十四年,蜀漢五虎頭號大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關羽敗走麥城,意味著荊州的丟失,荊州人才儲備的丟失,蜀漢政權的勢力進一步的削...

三國|關羽隕,敗猇亭,蜀漢從此未出西川!

華夏皇帝漫談之蜀漢昭烈帝劉備成都稱帝 白帝託孤 劉備艱難地奪取了益州,不過接下來他打了一場勝仗。由於漢中地勢險要,是巴蜀的咽喉要道。劉備占領了益州,就想進一步奪取漢中。不想曹操動作快,派夏侯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