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些,你就明白諸葛亮治蜀為什麼能成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08年在曹操百萬大軍的高壓下,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江東與孫權結盟,孫劉聯軍在赤壁大破曹軍,魏、蜀、吳三分天下之勢初步形成。

公元219年劉備北伐,孫權偷襲荊州殺死關羽,劉備北伐失敗,公元221年,劉備親帥數萬大軍討伐孫權,雙方在夷陵相持,第二年劉備被孫權的軍隊連連擊敗。

夷陵之戰慘敗,劉備憂憤成疾,在彌留之際劉備將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隨即病逝。

後主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總理朝政,自此之後舉國重任落在諸葛亮一人身上。

夷陵之戰第二年,蜀漢尚書鄧芝受諸葛亮委派前往東吳。

孫權背盟,偷襲荊州,按照一般的情理蜀漢與東吳從此應該結下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然而這時的諸葛亮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策,再次與東吳結盟。

這個時候的孫吳政權跟曹魏政權仍舊藕斷絲連,是否接見鄧芝,孫權心中猶豫不決。

鄧芝便給孫權寫了一封信,心中說道自己今天來到這裡,不僅是為了蜀漢的利益,也是為了東吳的利益,孫權讀到這句話受到觸動,決定接見鄧芝。

見面後鄧芝依照諸葛亮的囑託,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闡明了吳與蜀唇亡齒寒的道理。

很快,孫權跟曹魏斷絕了藩屬的關係,轉而與蜀漢結為盟友。

經過荊州之失,夷陵之敗,蜀漢的疆域只剩下一個益州,精兵良將折損過半,開國元勛逐步凋零,吳蜀同盟不復存在。

就像諸葛亮後來在出師表中說的一樣,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而,就在所有人以為蜀漢和東吳從此將和平相處,再無戰事的時候,一個震驚天下的消息突然從東吳傳來,這一次諸葛亮的外交策略即將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公元229年,孫權經過多年的猶豫後決定稱帝,為了讓自己這個皇帝能夠得到蜀漢的認可,孫權決定先將此事通報蜀漢,消息傳到蜀漢,一石激起千層浪,朝中群臣一片憤慨,自古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只有蜀漢才是天下正統,曹操竊國,必須伐而誅之,現在孫權也要稱帝,更是大逆不道。

蜀漢應與之絕交,並且立即出兵討伐,孫權稱帝到底該如何應對,對於諸葛亮來說,這是一個兩難的決定,如果承認孫權這個皇帝,等於損害了蜀漢自身的正統性與合法性,如果不接受,那麼兩國將重新回到敵對狀態。

之前的努力將付之東流。

然而對於現在的蜀漢來說,根本無力承受任何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這是諸葛亮總理朝政以來,面臨的最大一次考驗。

在一個通達的政治家看起來,你的意識形態立場是要服從於你的現實利益的立場的,這個時候他是為自我的生存著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跟孫吳政權保持一種聯手的關係,否則就無法抗住北方的壓力。

憤怒的群臣終於被諸葛亮說服了,隨後諸葛亮派出使臣祝賀孫權稱帝,孫權聞訊大喜,隨即決定與蜀漢升壇歃盟,對天發誓戮力同心,同討魏賊。

毫無疑問這樣的結果,是蜀漢和東吳都渴求的,而對於蜀漢來說卻顯得更加重要,因為當外部環境基本平穩之後,諸葛亮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去解決一個蜀漢內部的問題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細說三國孫劉聯盟的始末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時三國時期有名的兩次戰役,表面上看這兩次戰爭是軍事力量的比拼,實質上外交上的博弈也尤為重要。對於劉備來說赤壁之戰的勝利是占盡了孫吳的光,雖然孫吳一方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才和劉備結...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

劉備伐吳之時為何曹魏按兵不動呢?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興兵伐吳,發動了大規模的戰役。起因是孫權襲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於是劉備以報仇為名,發動了戰爭。那麼戰爭爆發之際,劉備軍節節勝利,孫權也向魏國求援,為何曹魏按兵不動呢?